補鈣應該保證奶製品、豆製品等均衡攝入比較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關於補鈣的誤區,如吃鈣片太多會得結石;骨折了,喝點骨頭湯,能補鈣;檢查發現,血鈣不低,肯定不缺鈣;得了骨質疏鬆,補鈣就行了等等。以下就帶大家識別這些補鈣誤區。
1、鈣片吃多了會得結石
草酸鈣多為泌尿系統結石的主要成分,而目前臨床常用口服鈣劑多為碳酸鈣,同時碳酸鈣有拮抗草酸鈣形成的作用。因此合理補充碳酸鈣製劑,並不增加泌尿系統結石風險。
較高的飲食鈣攝入可減少腎結石發生風險5%至28%,較多水分攝入可減少腎結石發生風險13%至31%,而較高的鈉攝入可增加腎結石風險11%至61%。
2、鈣片吃多了會血壓高
有些老年人拿著藥盒問醫生:「我吃的這個高血壓藥,是『鈣離子通道阻滯劑』,那我還能吃鈣片不?會影響血壓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口服鈣劑是補充的元素鈣,而非鈣離子。
推薦劑量的鈣劑補充(每日1000mg碳酸鈣及400IU維生素D3)不增加心肌梗塞、冠心病、中風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和致死率。
3、我的血鈣不低 肯定不缺鈣
鈣和無機磷是骨骼無機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骨骼中包括了人體99%的鈣和80%的磷,也就是說,骨骼才是人體的龐大「鈣庫」,是否「缺鈣」取決於你的骨骼是否健康。
對於骨質疏鬆的患者,大多由於破骨細胞活躍,發生急性或慢性骨丟失,故而血鈣正常或升高;而甲狀旁腺激素是重要的鈣調激素之一,當發生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時,不但會造成繼發性骨質疏鬆,同時也會升高血鈣。
所以,血鈣高並不能說明骨骼一定健康。
4、多喝骨頭湯、多吃蝦皮肯定能補鈣
骨頭湯等葷湯的含鈣量極少,並不能達到飲食補鈣的目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平均每日應補充的元素鈣量為500~600mg,但大多數人並不夠。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時,應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一般飲食中,奶製品、豆製品、海產品等確實含鈣量較多,但是奶製品多含碳酸鈣,而豆製品、海產品等含草酸鈣居多。
如果大量攝入蝦皮等食物,會增加草酸鈣的吸收,而草酸鈣多為泌尿系統結石的主要成分。所以,不建議大量攝入蝦皮,還是應該保證奶製品、豆製品、海產品等均衡攝入比較好。
骨頭湯等葷湯的含鈣量極少,並不能達到飲食補鈣的目的。如果攝入過多葷湯反而增加脂肪、嘌呤的攝入,會增加心血管意外、痛風、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而對於青少年來說,有研究報導牛奶和鈣劑攝入均可顯著提高兒童的骨密度值,但攝入牛奶更能明顯提高兒童的生長和發育。
5、得了骨質疏鬆症 補鈣就可以了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
正常骨骼的塑建和重建需要一種偶聯機制,即成骨細胞的形成作用和破骨細胞的吸收作用,當成骨細胞能力下降,或破骨細胞過度活躍時,則會發生骨代謝的異常,從而出現結構的改變,最終發生為骨質疏鬆症。
治療骨質疏鬆的方案常常被形容成一個建築工地:鈣劑和維生素D就是「磚頭和水泥」,而抗骨質疏鬆藥則是「建築工人」,要想砌成堅固的「大樓」,材料與工人缺一不可。
6、年紀大了肯定缺鈣 不用看醫生
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也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會「腰酸背痛腿抽筋」,但是,老年人的骨骼健康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老年人因低鈣攝入和維生素D缺少,而導致負鈣平衡,因此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引起年齡相關的繼發性甲旁亢,並使骨轉換增加、骨丟失加快。
女性絕經後、男性60歲以後,無論是否有骨質疏鬆危險因素,建議每年1次骨密度測定;對於正在接受抗骨質疏鬆治療的患者,建議您在治療開始前即測定骨代謝指標,隨後在治療後3個月,每6~12個月監測一次。
同時建議骨質疏鬆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後每3個月進行跌倒風險因素、下肢肌力、平衡量表等測定,根據評估風險,遵醫囑進行相關干預,預防跌倒及骨折發生。
責任編輯: 蓮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