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大智慧:老子與孔子的4段對話(組圖)
聖人的智慧:老子與孔子的4段對話。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老子的回答令孔子十分佩服。
弟子詢問時,孔子則回答有見到。但自己知道鳥能飛、魚能游、野獸能奔跑,因此可以用網子困住野獸,用鉤子釣魚,用箭把鳥射下來。但老子就像蛇能屈能伸,也像條龍,變化萬千,見首不見尾,令人感到高深莫測。
那麼老子與孔子有哪四段對話呢?
●第一段對話
老子送孔子離開時,曾提醒孔子:「我聽說富人會送人錢財,仁義之士會給對方忠告。我沒甚麼錢財能送你,就給幾句忠言吧。
聰明的人容易死,是因為喜歡譏諷別人的過失。
喜歡辯論還很厲害的人容易招禍,因為他們喜歡說別人的錯誤。
如果是別人的晚輩,就不要把自己態度放高;如果是別人的下屬,就不要顯擺自己的高明。」
不要把自己態度放高,也不要顯擺自己的高明。
●第二段對話
二人走到黃河邊的時候,孔子面對河流感嘆,逝者如斯,自己年華老去,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老子卻說:人生天地之間,本來和自然一體,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實沒什麼區別。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順其自然,就不會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會焦慮,才會生出煩惱。
孔子解釋說:我是擔憂仁義不能施行天下,戰亂不能停止,國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幾十年,所以我才會有一種大丈夫生於世間,卻不能建功立業,為民眾做些事情的感慨。
老子說:天地沒人推動卻自然而行,日月沒有人推著卻可以井然有序,飛禽走獸不用人造卻也欣欣向榮,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裡用得著勞煩我們。
人的生死榮辱,也都是自然之道罷了。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國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歸正,哪裡用得著去提倡仁義禮樂呢?
越是提倡這些,離人的本性越遠,就像是擊鼓追人,敲的越響,人跑的越遠。
江海能這麼廣闊,都是因為它可以卑下。
●第三段對話
老子手指著黃河問道:為什麼不學習水的德行呢?
孔子說:水有什麼德行。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於萬物而不爭搶,處在眾人厭惡的地方,這是謙卑的德行。
江海能這麼廣闊,都是因為它可以卑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卻也沒有比它更剛強的。這就是柔德。所以柔軟可以勝過剛強,它沒有「有」,所以可以自由出入於「無」。這就是不言之教,這就是「無為」。
孔子說:我知道了,大家都往高處走,只有水往低處走,大家都在容易的地方,水獨自在困難的地方,大家都是潔淨的地方,只有水在汙穢的地方,它所在的地方,都是大家不喜歡待的地方,所以,誰能和它爭搶呢?
老子:與世無爭,所以誰也不能和它爭。這就是水德。水無處不在,道無處不在,水不曾失敗。空而靜,適合為淵。損害自己,施恩不求報,這是仁。
圓的地方一定打旋,方的地方一定折轉,塞住一定停止,掘開一定流出,這是守信。洗淨萬物,齊平高低,這是善於治理。東西放上能浮,看東西能清楚,衝擊起來勢不可擋,這是善於使用他的才能。晝夜不停,滿了再進,這是善於等待時機。
善於聖人隨機應變;智者順其自然。你此去,一定要禮讓恭謙,戒掉驕矜之氣,去掉臉上的志向和慾望,不然氣勢逼人,誰敢用你。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卻也沒有比它更剛強的。(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第四段對話
老子說:想要窺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天地萬物,看起來不一樣,但是其實本質是相同的,都隨著天地自然運行。萬物不同只是表面,相同才是內在。捨不同,觀相同,才能瞭解萬事萬物的道理。萬物本源,是一,沒什麼性狀,沒什麼區別。
孔子:觀察到相同,有什麼快樂的嗎?
老子說:物我齊一,是非、物我、生死、晝夜、福禍、吉凶、貴賤、榮辱,都沒什麼區別。心中古井無波,自得其樂。
讀者看了兩位聖人的對話,如果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與大家一同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