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比利潤更重要的事(圖)


天道,是無形的大手,是高於利潤的維度,也是長期價值的重要評判。(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1月4日訊】中國經濟,就像一個迷茫的青年,在它29歲那年,突然摸到了訣竅,於是開始創業。然而,這個青年開始創業的時間不算早,而且一幹就是40年。可人都是會老的呀!在新生兒數量三年將近腰斬,降低到1100萬之際,老齡化已經被正式寫入國家戰略之中。

於是人們有了一個很自然的小推論:

.是人就會變老;

.老了就得吃藥;

.所以醫藥是好行業。

一個看起來非常精彩,也完整包含了前提和結論,看起來非常富有邏輯美感的推理,可是結論卻可能並不正確。

為什麼呢?這裡有什麼我們遺漏掉的關鍵信息嗎?

這裡面最關鍵的遺漏信息,是一個代理人問題。也就是說,使用醫療服務的,和最終掏錢購買的,並不是一個人。

其實醫藥行業,在未來,真正面對的客戶,並不是消費者,不是那些像賣糖水、賣奶茶、賣蛋糕、賣口紅的大消費行業那樣面對無窮的分散客戶,從而享有議價權。

醫藥行業真正的大客戶只有一個,叫做醫保

有了醫保這個大個頭代替大夥拼團去砍價,那麼最後我們的入手價格一定非常低(參考拼團電商帶來低價的模式)。這個大趨勢是不可逆的,況且醫保又不是銀行,醫保也有資金壓力,因此,長期砍價、降價,是一個確定大趨勢。

海外早已有類似的案例,比如日本,大家知道日本的醫藥行業非常發達,但其實真正能叫得上名的只是極少數,只有那些有品牌、有規模或者有研發的大公司才抓住了老齡化的機會。日本也有醫保局,歷史上也發生過幫大家砍藥價的經歷,大部分沒有優勢的中小藥廠都早已被淘汰出去。

在這樣一種代理人採購模式之中,企業面對單一大客戶,完全沒有議價權,所以,機會只能是企業的,而不是行業的。

那麼什麼企業有機會呢?

你要先瞭解以上這個砍價的原理是什麼。市場上大量的企業,做的是藥品過了專利期的仿製加工。你以為高大上的藥企是蘋果,其實發現是富士康,甚至只是化工廠。化工廠你能幹,那我也能幹啊,那麼多人都能幹,醫保作為唯一的買方,就可以自由挑選,砍你的價。

而那些做獨家藥、原創藥的企業,生產的是特效救命藥,面對強勢醫保,小幅降價換醫保的量,即使沒有進醫保價格稍貴,但是因為有療效,用戶付費也願意購買。所以是成為化工廠,還是成為實驗室,所有的企業,2019年一夜之間,都做出了它們的選擇。

醫藥企業們作為整體,一夜之間把研發投入拉高到14%以上!

過去,醫藥企業把大量的費用都花在了渠道和銷售上,搞了大量的學術推廣,為了藥品能夠順利進入醫院。現在都是統一帶量採購直接賣給醫保大客戶一人了,那以後也不用搞銷售了,很多企業的銷售團隊一夜解散。如果過去用於銷售的這部分費用,轉到研發上開始投入,即使現在開始砸錢,這幾百個藥廠,相信也能砸出來幾個世界級的創新藥公司。

那麼,我們下面想討論,即使有未來的公司,到底能夠/應該賺多少?到底什麼才是合理的利潤,什麼樣的利潤又並不可持續呢?

分享一個最近看得非常感慨的投資案例給大家,是一個極為優秀和資深的老牌投資機構的一個大敗局:威朗藥業。

在1969年,當時股市過熱,大牛市把投資者都沖昏了腦袋,市場充斥著巨大的泡沫。在這種環境下,還讓投資者往裡面進,那不是坑人嘛!於是巴菲特把他的合夥基金給清算解散了。臨別之際,他說:「各位父老鄉親們,此去一別,不知何時再見,我把諸位托付給我最信任的夥伴——比爾魯安先生,大夥以後如果還想繼續投資,就找比爾的紅杉基金吧,老夫我準備退休,休息一陣了。」

紅杉基金把這幫父老給接了下來,經歷1969年的瘋牛,又經歷73-74年的崩盤,紅杉做的竟然還都不錯。所謂藝高人膽大,紅杉變得越來越自信,在投資上變得越來越大膽,它們追蹤了一家製藥公司十年,越研究自認為越瞭解,最後把35%的錢都壓在了這家叫做威朗藥業的公司上。最後的結局,這家公司被發現造假,市值直接蒸發掉80%,紅杉遭遇巨大打擊。

其實造假都只是表象而不是根本。這家叫做威朗藥業的公司,主要的模式是不斷收購仿製藥廠,然後進行並購和整合。整合進來之後,當競爭消失,威朗就命令這些藥廠把藥不斷提價,每年都大幅提價。結果威朗藥業財報好的一塌糊塗,每年利潤都是爆賺。

可是,你會發現,它這麼做,讓社會和他人得到好處了嗎?仿製藥的意義本來就是通過療效相似、價格低廉的藥品,讓社會得到好處,社會才給你一定利潤。當你背離這個天道,事情就不可能長期持續。最後想保持高利潤實在撐不住就被逼造假,最後結局就是東窗事發。

以上這個故事,表達了我們的價值觀:超額利潤,一定要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好處,要對別人有價值,否則,超額利潤往往到最終不可持續。

利潤的本質,是企業進行社會分工,為社會和大家做事情、解決困難、解決問題。作為解決問題的回報,企業得到一部分利潤,這是合理的也是應得的。

但是,假如利潤高到不像話,反而成為了社會所有人的一種隱性成本,那就是在給全社會增加負擔,這樣的錢寧可不賺,長期可能反而是越賺越危險。

即使作為投資者,利潤也絕對不是唯一標準。如果僅僅只是盯住利潤,只是以利潤極度最大化為目標,這往往可能讓我們背離了那些最寶貴的東西:它們是公平、是正義、是良知!

當我們看到一件事情似乎好的不像話,能夠不管不顧大賺一把、想要一擁而上的時候,不妨慢下來,自問一下:這樣公平嗎?這樣對他人是否有失公允?這到底對社會道德嗎?而這些東西,才是天道,是無形的大手,是高於利潤的維度,也是長期價值的重要評判。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許樹澤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