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能力的人 不矮化別人突顯自己(組圖)


工作上的苦惱,絕大多數都跟「職場人際」有關。(示意圖,非當事人)

戴安跟珍原本是關係很要好的同事,二個人個性相投,連班表都刻意安排在一塊兒,下班或休假也會聚餐同樂。

某一天,主管分別告知戴安與珍,接下來公司要遴選部門內,合適升遷的人選,但上面的位子只有一個,於是兩人頓時變成競爭關係,往日的革命情感開始變質了,二人都感嘆對方的虛情假意,覺得職場人心難測……

我常在課後收到夥伴們的私訊,分享他們工作上的苦惱,而這些煩惱絕大多數都跟「職場人際」有關。

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類似這樣的情境,在茶水間、廁所、樓梯間,這些所謂的八卦集散地,聽到同事的竊竊私語(偏偏這些私語大聲到都能被你聽見),他們在你的背後批評著,不論事情的真實性如何,都樂此不疲的暢談,有關你於公於私的故事。

你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好,有些同事會偷懶擺爛不做事,苦勞過程由你經歷,但功勞成果卻必須共享;有些同事會處處刁難,壓著你的案件或是簽呈,萬般阻撓的不給你資源。於是你逐漸發現,做人比做事更難,卻也更重要。

●沒有人是故意傷害你

每個人的世界裡,都會有一套劇本,想當然爾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但就像八點檔鄉土劇會上演的,主角總會被人妒忌陷害,身邊充斥著綠茶婊,對抗不完的鬥爭糾葛,我們很自然的把職場中的情況也套用在戲劇裡,認為同事就是劇本裡面的反派角色。

其實除了犯罪行為之外,沒有人是「故意」要傷害誰,人都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跟捍衛自己的立場,而剛好違背到他人的利益。人最愛的是自己,有的人需要靠批評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優越感,好讓自己看起來沒那麼糟糕。就像在會議上,有些部門主管會批評另一個部門的缺失,當老闆的焦點在檢討對方時,自己的部門就比較有機會安全上壘過關。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需要靠矮化他人來突顯自己。

我也曾在講師的聚會中,聽到一些講師批評其他講師的授課方式與內容,甚至還輾轉聽過背後批評我的小道消息。當然,我可以選擇抱怨取暖,也可以選擇批判回去,或是在內心上演無數個小媳婦受委屈的戲碼。

但這樣的討拍取暖行為,會讓事情比較好過嗎?事情並不會因為我們的抱怨而產生好的改變,更不會順利演變成我們心裡憧憬的那個模樣。

通常會在背後批判的人,擅自決定把你拉進了他的劇本裡,因為你對他產生了影響,也可能產生了威脅感,證明你撼動了他的存在。批判者總是想扮演裁判的角色,批評誰不夠好、誰不如他、誰不夠資格,如此證明自我價值,讓自己看起來像天秤一般的中立。

然而,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需要靠矮化他人來突顯自己,耀眼綻放的花朵,自然會在綠叢中被看見。

●建立被需要的能力

一般人不會花時間去批評比自己差的人,因為那容易變成社會觀感極差的霸凌行為,只有自認匱乏者,才會批評既得利益者,被批評的人則有可能擁有的比較多,也相對較為優越。

當你能夠以較為開闊的思維,去面對他人的批評與八卦,便能轉化成為一種較為正面的動能,何必因為別人強拉你進去他的劇本,你就非得配合演出呢?


當我們的心態轉變,思維就能影響行為,更能改變結果與最終的命運。(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另外一種是面對刁難的情況,你通常是需要對方多一些,處於較弱的一方,才會有機會要看別人臉色,好讓自己的事情得以順利達成。在職場中,我們要建立「被需要」的能耐,才能避免被刁難。

哲學家尼采說:「獨立是強者的特權。」你是否不斷地累積自我能力,讓自己能不仰賴其他事物,同時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學習看到事情的一體兩面。與其怨天尤人,這時候反而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契機。

此時我們能做的是,花一點時間把自己的人生資產表清單列出來,看看自己有哪些人脈及專長,能夠幫助自己與對方進行資源交換,又或者能夠透過彼此共同的興趣及經驗交流,建立更深一層的友好關係。

我們不可能完全地被人喜歡,因為我們都不完美。就像女星蔡依林在演唱會上,一邊拭淚一邊說的:「喜歡我的人跟討厭我的人一樣多,但我選擇把不自信的自己拋在腦後。」她展現自信的自己,讓喜歡她的人看到她的努力與堅強。

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完全不被批評或刁難,職場人際關係也是。唯有當我們的心態轉變,思維就能影響行為,更能改變結果與最終的命運。我們可以活在受害者的角色中,在自己的傷口上不斷灑鹽,也能選擇在淬鍊中成長,培養自己成為強者。
 

本文整理、節錄自方植永(小安老師)《職場會傷人》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本文留言

作者方植永(小安老師)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