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明英烈傳】明末帝師名將——孫承宗(圖)

 2019-10-25 00: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明末帝師名將孫承宗。(網絡圖片)
明末帝師名將——孫承宗。(網絡圖片)

孫承宗,號惴陽,保定高陽人,生於明嘉慶四十一年(1563年),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中進士,天啟二年(1623年)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承宗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他也是明末的文壇領袖。在明朝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受命代替王在晉為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曾逼迫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勛卓著。

然而,在大明末年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鬥爭空前尖銳,明熹宗引繩削墨不理朝政,大權旁落於太監魏忠賢。明天啟四年(1624年)左都御史楊漣首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左光斗等東林黨志士群起響應,魏忠賢大興黨獄將左光斗等迫害致死,其他東林黨重臣趙南星等亦罷官為民。孫承宗也是東林黨的一員,魏忠賢早就視為眼中釘。在前線的糧餉、器械等供應上曾多方掣肘。天啟五年九月孫承宗麾下大將馬世龍貿然出師遭到小小的挫折魏便抓住不放,彈劾孫承宗,迫使孫承宗不得不解甲歸田。

明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破關入犯都城,崇禎皇帝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又恢復了他的官職兼兵部尚書守通州。收復永平、遷安、灤州、通化等地。袁崇煥遭後金離間計被冤殺後,他安排祖大壽共禦清兵。祖大壽降清後,他被彈劾再次罷官還鄉。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繞道入長城,深入京都南,進攻高陽城。他率家人及全城鄉民守城抗清,終因清兵勢眾彈盡糧絕,城破被俘自縊而死誓不降清。

任職帝師頗受恩寵 掌管兵部妙語獻策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孫承宗考中進士第二名,任命為編修,提拔為中允大夫。明熹宗皇帝即位之後,以左庶子的身份充當日講官。皇帝每次聽孫承宗講課,都說:「很受到啟發。」所以對他特別看重。天啟元年(1621)提升少詹事。這時瀋陽、遼陽相繼失守,整個朝廷爭論得不可開交。御史方震孺請求罷免兵部尚書崔景榮,讓孫承宗代替他。朝臣也都以為孫承宗懂軍事,於是推舉他為兵部新增設的侍郎,主持東邊的戰局。皇帝不想讓孫承宗離開講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天啟二年(1622)提拔他為禮部右侍郎,協助管理詹事府。

不久,清兵進逼廣寧,遼東巡撫王化貞棄城逃跑,遼東經略熊廷弼跟他一起退入關內。兵部尚書張鶴鳴害怕獲罪,外出巡視邊防。皇帝對東邊的戰局也很著急,於是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朝辦事。過了幾天,命令他以閣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務。孫承宗上疏說:「近年來部隊經常不操練,軍餉經常不能核實。用武將使用部隊,卻用文官去招募訓練。用武將臨陣指揮作戰,卻用文官指揮調遣。用武將防備邊疆,卻每天在幕僚中增加文官。邊防事務由經略、督撫擔任,卻每天在朝廷詢問戰守的情況。這是最大的弊病。現在國家應當加重武將的權力。選擇一個沉著傑出而有氣量謀略的人,授給他全權,使他能夠對副將以下的官兵自行處置,而不受到一些自以為是的文官的管制。對於邊防戰爭的小勝小敗,都不值得去過問,關鍵是要守住各關隘,不要讓敵人擅自入關,然後想辦法慢慢收復失地。」於是分別寫上安撫西部、救濟遼陽的難民、檢查京師部隊、增設永平大帥、修築薊鎮的道路、開闢京東地區的屯田等對策。皇帝高興地採納了。

王在晉無謀作繭自縛 孫承宗力主防守關外

此後,接替遼東經略之職的是兵部侍郎王在晉。他與總督王象乾關係十分親密。王象乾在薊門的時間很長,熟悉西部各民族的性情,西部人也很愛戴他。然而實際上並沒有別的才能,只不過靠給一些財物來拉攏他們,希望能夠平安地以年紀大了離職罷了,王在晉計畫用西部兵襲擊廣寧,王象乾教導他說:「攻佔廣寧,不能防守,罪責更大,不如設置險要重兵防守關隘。防守山海關以拱衛北京城。」王在晉於是請求在山海關以外的八里鋪構築重重關隘,派四萬人防守它。他的幕僚袁崇煥、沈翭、孫元化等人極力反對沒有結果,報告給首輔葉向高。葉向高回答說:「這事沒有辦法預料。」

孫承宗請求親自前往裁決,皇帝十分高興,加封他為太子太保,賜給他蟒玉、銀幣。孫承宗抵達山海關,責問王在晉說:「新城建成後,就調舊城四萬人去防守嗎?」王在晉說:「不,應當另外增加兵力。」孫承宗說:「照這樣的話,那麼八里的範圍內就有八萬防守部隊了。一片石的西北方不應當佈置部隊嗎?況且在八里之內構築工事,新城的後背就是舊城的腳底下。舊城周圍按品守陣埋下的地雷是為敵人佈置的呢,還是為新城兵佈置的呢?新城能夠守得住,還要舊城幹什麼?如果守不住,那麼四萬新兵逃奔舊城之下,是準備開關迎接他們進城呢,抑或是閉關把他們交給敵人呢?」

王在晉回答說:「關外還有三道關口可以讓他們進入。」孫承宗說:「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敵人來了而我軍照樣逃跑,還要舊關幹什麼?」王在晉說:「準備在山上建三座兵營,用來收容逃亡下來的士兵。」孫承宗說:「士兵還沒有敗逃卻建兵營等著他們,這是教他們逃跑。況且逃亡部隊可以進入,敵人尾隨追擊也可以進入。現在不為收復失地打算,卻劃地為牢困守,將來關隘一旦喪失,敵人每天騷擾京畿內地,京城以東能有一天安寧的日子嗎?」王在晉無言以對。天啟二年九月,孫承宗正式接替王再晉為薊遼督師。孫承宗於是用重兵防守關外。

經略遼東治軍有方 親自督戰收復失地

天啟五年(1625)四月,孫承宗派遣各將分別駐守錦州、大小凌河、松、杏、右屯各要害地區,開拓土地又有二百里,罷免大將王世欽、尤世祿,副將李秉誠、孫諫,裁軍一萬七千多人,節省開支六十八萬兩。到了九月,因爲柳河戰役的失敗,死亡四百多人,言官與臺省彈劾孫承宗的下屬馬世龍,並且追究孫承宗的連帶責任。孫承宗只得請求辭職,十月得到批准。由新任兵部尚書高第代替孫承宗做經略遼東。

當初,高第極力壓制孫承宗,請求撤除關外兵來防守關內。孫承宗反駁他,高第很不滿意。第二年,寧遠被包圍,於是上疏說山海關關門只有五萬士兵,談論這事的人更加以為是孫承宗的罪過。孫承宗向戶部報告說:「高第剛到山海關時,曾發給十一萬七千人的糧餉,現在只發給五萬人糧餉就足夠了。」此後,高第果真因為說話荒謬而被定罪。魏忠賢派他的黨羽梁夢環巡視山海關,想羅織孫承宗的罪名,沒有得到什麼就停止了。孫承宗在山海關四年,前後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個城堡、練兵十一萬,建立戰車營十一個、水兵營五個、大炮營二個、前鋒後勁營八個,製造甲冑、器械、弓箭、炮石、渠答、鹵盾等器械一共有數百萬之多,開拓土地四百里,開闢屯田五千頃,每年收入十五萬兩銀子。後追敘寧遠戰役的功績,蔭封兒子錦衣世襲千戶。

明崇禎二年(1629)十月,清兵進入大安口,攻取遵化,將迫近北京城。朝臣爭相請求召回孫承宗。崇禎皇帝下詔以原官職兼兵部尚書防守通州,仍舊進入朝廷朝見皇帝。孫承宗到任,皇帝在平臺召見他。慰勞完畢後,皇帝問他方法謀略。孫承宗報告說:「臣聽說袁崇煥駐守薊州,滿桂駐守順義,侯世祿駐守三河,這是很正確的。又聽說尤世威回到昌平,尤世祿駐守通州,似乎不大好。」皇帝問道:「愛卿想防守三河,是什麼意圖?」孫承宗回答說:「守住三河可以阻止敵人向西逃跑,遏止敵人南下。」皇帝認為很好,說:「你打算怎樣為朕保衛京師?」孫承宗說:「當此危難之際,守城的人苦於飢餓和寒冷,不是萬全之策,請求皇上整頓守城器械,加倍犒勞士兵,以安定人心。」他所出的計謀都很合皇帝的心意。

皇帝說:「愛卿不必前往通州,就為朕總督京城內外的軍事事務,仍舊參與軍事策劃。」催促首輔韓火廣草擬詔書下發給有關部門鑄造邊防器具。孫承宗出來時,記時的漏刻已經二十下了,立即檢閱環衛都城部隊,五更時才結束,又出都城檢閱外城。第二天半夜,忽然傳旨孫承宗防守通州。這時戰爭的烽火已傳遍京師近郊,孫承宗率二十七名騎兵從東便門出發,中途逃亡了三人,快馬加鞭直抵通州,守城門的人幾乎不讓他們進城。進城之後,跟保定巡撫解經傳、御史方大任、總兵楊國棟一起登上城牆加強防守。而清兵已迫近都城,於是急忙派遣游擊尤岱率步騎三千人前往增援。片刻之後又派副將劉國柱統帥二千士兵與尤岱匯合,而派遣密雲兵三千人駐守東直門,保定兵五千人駐守廣寧門。這期間派遣將領收復馬蘭、三屯二座城邑。

崇禎二年十一月,清兵攻佔了遵化,並派兵駐守。這月四日又攻佔永平,八日攻佔遷安,接著攻取灤州。又分兵攻擊撫寧,由於明將祖可法等人堅守,沒有被攻下。清兵於是向山海關進軍,離關三十里安營紮寨。清軍也曾回過頭攻擊撫寧和昌黎,都沒有攻下。這時孫承宗、祖大壽的軍隊在東邊,馬世龍及四方援軍在西邊。孫承宗召募不怕死的人沿海抵達京師,才知道山海關城還在手中。山海關西南有三縣,即撫寧、昌黎、樂亭;西北有三城:即石門、臺頭、燕河。這六座城池東邊保護關門,西邊環繞永平,都是近山海關的軍事要地。孫承宗告誡各城嚴加防守,又派遣將領駐守開平,收復建昌,聲援部隊始相連接。

京師正在戒嚴,全國各地保衛京師的部隊先後到來的有二十萬。都駐紮在薊門及京師周圍,沒有人首先前進。下詔降旨多次督察催促,各將也時有攻擊,但沒有人能打敗敵人收復失地。馬世龍請求先收復遵化,孫承宗說:「不行,遵化在北面,容易攻取而難於防守,不如暫且讓敵人佔領,分散敵人的兵力,我軍應先進攻灤州。現在應當多造出聲勢,暗示將要攻擊遵化的形勢來牽制敵人,各軍開赴豐潤、開平,聯絡山海關的部隊攻擊灤州。佔領了灤州就用開平部隊防守,而用騎兵決戰以攻佔永平。佔領了灤州、永平之後,山海關與永平就連成一體,再攻取遵化就容易多了。」方案確定後,於是命令東西各兵營一同前進,孫承宗親自到撫寧督戰。五月十日,祖大壽及張春、丘禾嘉各軍先抵灤州城下,馬世龍及龍世祿、吳自勉、楊麒、王承恩隨後到達,過了二天攻克了灤州。而副將王維城等人也進入遷安。清兵防守永平的部隊,全部撤出回到北邊,孫承宗於是進入永平。十六日,明將謝尚政等人也進入遵化。四座城市都收復了。皇帝為此在郊廟裡告謝,並大加賞賜,加封孫承宗為太傅,賜給蟒服、白金,世代繼承錦衣衛指揮僉事。孫承宗極力推辭不接受太傅的封號,並多次上疏稱病乞求退休,皇上下詔安慰他。不同意他的請求。

七十六歲捨身取義 五十餘口壯烈殉國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再次大舉入侵明朝境内。十一月九日進攻高陽,此時孫承宗已經告老還鄉。高陽正是孫承宗的故鄉。於是他率領家族人抵抗清軍。清兵將要離開,圍繞著城牆大聲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清軍中有人評說:「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應當攻破它。」於是又一次包圍了高陽城。第二天攻陷,孫承宗被捉。

多爾袞聽說抓住了孫承宗,想到他的一身之才,希望為自己所用,於是親自來勸說。孫承宗不從,拒不投降。有清軍向他索要金銀,他大呼到:「狗臊奴,不知道天朝有個沒有金銀的孫閣老?」臨終前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寧為大明鬼,不為蠻夷奴」。望著朝廷叩頭後,上吊自殺,終年七十六歲。他的兒子舉人孫翶,尚寳丞孫鑰,官生孫鈰等人全家五十餘口也一同壯烈殉國。

督師宦官高起潛報告了這事。皇帝嘆息再三並追悼他,命令有關部門從優照顧。掌權的楊嗣昌、薛國觀等人暗中壓制,只是恢復了他的原官職,給予祭奠下葬而已,福王即位時,才追贈為太師,謚號文忠。

參考資料:

張廷玉,《明史》列傳 卷一百三十八

蔡東藩,《清史演義》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