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故宮裡最稀罕的四部中醫書(組圖)


太醫院成藥方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代宮廷中患病、治療和保健的情況,這些成藥方大部分出自歷代屢用不爽的名方。

故宮博物院的藏書,歷來為海內外學者所矚目,其中大量的抄本、孤本、善本,尤為世間罕有,難得一見。筆者曾目睹了故宮博物院的全部珍藏醫籍,現擇其一二,略作介紹,以饗同道。

一、《太醫院藥方》

乾隆年間內府精抄本,共4卷201頁,約8萬字。抄寫者未署名。

此書主要介紹太醫院成藥的配料和製作方法。按病證分為風痰11方、痰嗽26方、傷寒23方、瘡科41方、婦科31方、小兒42方、補益76方、瀉利6方、咽喉口齒12方、氣滯26方、痰症1方、雜證39方等,共16門417方。

從各門類成藥的數目來看,補益類藥方最多。宮廷注重補益養生以求健康長壽,這是不言而喻的。大凡八珍、歸脾、斑龍、還少、全鹿、人參養榮、補中益氣、五子衍宗、健步虎潛、長壽廣嗣、大補陰丸等,書中皆備;而延年湧泉膏、千金封臍膏、毓麟固本膏這些外貼的膏藥,也占一定比重。康熙年間由耄耋之臣廷獻的著名長壽藥方「萃仙丸」,書中有載,但據說被乾隆皇帝最為欣賞的「龜齡集」和「龜齡酒」卻未見蹤影,或許因製作複雜,專門由北京同仁堂供給,亦未可知。

兒科、婦科病在宮廷也受到高度重視。兒科方大多為補脾化積之類,如肥兒丸、啟脾丸、五疳丸等。婦科門則安胎之方最多,占全部婦產科方的一半,既有內服的「催生兔腦丸」,又有外貼的「千金保胎膏」等。脾胃病專辟一門,收37個成藥方,枳術丸一類消導方多達20餘首。藥方中很少用峻猛藥物,常見的只有大黃一味,但多數經過精工炮製。

如:婦科第一方「回生丹」,主藥為大黃,先以醋泡,再加蘇木、紅花、炒黃柏、黑豆煎汁熬膏,調入27味理氣活血、化濕消瘀藥為丸,疏暢血行,攻邪而不傷正。治燥火的「清麟丸」用一味生大黃,經過十四次蒸製,攻下之性銳減而清氣瀉熱、消痰降火作用倍增。

值得注意的是:藥方中治外感病只分傷寒、暑濕、燥火三門,溫病學說似乎尚未傳入宮中,但從「清瘟解毒丸」的組成來看,太醫院已掌握了治溫病初起的基本法則。此方即「九味羌活湯」合「柴葛解肌湯」去蒼朮、細辛、石膏、薑、棗,加銀花、連翹、竹葉、元參、花粉、山豆根,其療效應當不會輸於吳瑭的銀翹散之類。

總之,太醫院成藥方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代宮廷中患病、治療和保健的情況,這些成藥方大部分出自歷代屢用不爽的名方,在加工製作時,太醫們融入了不少獨到的經驗,值得進一步研究。


兒科、婦科病在宮廷也受到高度重視。兒科方大多為補脾化積之類,如肥兒丸、啟脾丸、五疳丸等。婦科門則安胎之方最多,占全部婦產科方的一半。

二、《增訂馬經

清廷內府精抄本,抄寫年代及抄寫人不詳。共28卷614頁,約25萬字。

卷首有「凡例」一篇,介紹此書的由來:「明憲宗時,禁中刻《馬經全書》十卷,嘉靖時,復加補葺,命俞彥所刻坊本是也。其餘相法醫方,頗為明備,今因是書稍復推廣,並列具類為五,以便覽觀。」「但《馬經》以詳醫療,而於相馬、養馬略焉未盡,今雜捃他帙,更為增訂,以成全書。」「《馬經》之外言醫療者有《安驥集》8卷,《元亨療馬集》八卷,所載病源醫方殊伙,惜文辭鄙俚,印板模糊,檢閱之下,未爽心目,今芟其方之重複者,達其文理之不貫者,悉取補入,合為一書。至於圖象,取其易明,歌訣便於成誦,則倶仍舊附見,不復以意增損。」

在28卷正文中,有考證2卷,馬政3卷,相馬1卷,牧養1卷,醫療21卷。

前7卷詳細考證了古代良馬的名稱、產地、牧養,一一列舉了從周代到明朝的歷朝馬政,大量記載了古代各種相馬經、相馬圖、相馬歌訣。

在醫療的21卷中,包括基本理論和內、外、五官各科治法。僅臟腑理論即有「王良天地五臟論」等4家,診斷學有「師皇問對脈色論」、「察色歌並圖」、「論脈歌」等,綜合性論著有所謂「黃帝八十一問」、「造父八十一難經」,論病症有「天王七十二大病形候」、「十八大病論」、「五勞七傷論」、「三喉論」、「骨眼論」、「點痛論」、「瘡黃歌」、「五疔十毒歌」等,介紹了近百種馬病。

治療方法主要是針灸和藥物。最後一卷,論藥物的君臣佐使,引經瀉火,反畏禁忌,內容十分全面。如記載「七十二大症」的腎虛症:「腎虛者,皆因傷勞過度,餵少騎多,傷於五臟,傳入腎經,腎受其邪,外傳腰胯也。形狀:四肢浮腫,後腳難移,精神短慢,耳搭頭低。脈色:雙鳧沉細,口色青黃。治法:火針百會穴、巴山穴,蓽澄茄散治之。」並詳細註明了蓽澄茄散的煎服法、調理方法和戒忌。

這是一部集古代相馬、馬政和馬病治療經驗之大成的巨著,它的首次出版,將為中獸醫學的研宄提供一批珍貴的資料。

三、《三合集

明代張繼科著,康熙三十八年江寧刻本,為國內孤本,《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等書未載。全書共208頁,約8萬字。

此書分上下2卷,記載病案61則,醫論11則,卷前有序言2篇,序一為江寧汪琦所撰。作者在序二中說道:「余於萬曆戊戌,幸收無何,授興安守。己亥春抵任,始知瀟湘之源,發於海陽,在邑之南……於兩粵十有四稔,一時相知持脈索方,日不暇給。余診視不憚瑣屑,娓娓筆之,必以脈合證、證合藥、藥合脈,何不名『三合』以廣其傳?」

書中所治病例有瘧痢、血證、風痰、血枯、反胃、噎膈、鬱證、蠱病等,理論取法於《內經》,治法則用仲景、東垣、丹溪等,每案均議病、議脈、議藥,言簡意賅而又切中肯綮。

在「醫論」部分,篇幅最大的是「嵐瘴解」。作者提出以傷寒六經理論辨治山嵐瘴氣所致的外感病,以為「仲景始用麻黃桂枝,嶺表瘴暖,不可拘方」,當用藿香正氣散加減以代之。並介紹:「土人每遇表熱惡寒,或山林溪澗為射工所傷,不服藥,只刮痧。即熱水浴過,生薑擦,後麻括,仍沾溫水,以膚內有紅點出為癒。」六經病證的其他治法,多效法陶華,唯陽明入腑,用「熊膽解毒丸」(熊膽、麝香、人中黃),頗有新意。在「醫論」中,作者還論述了「內傷五似」,「吐法宜慎」,「因地制宜」等問題。最後,就當地食檳榔的習慣發表了己見。

這是一本實用價值頗高的醫案醫論集。


明代張繼科著的《三合集》,是一本實用價值頗高的醫案醫論集。(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四、《名醫指掌

清代劉澤芳編撰,順治十四年刻本,為國內孤本,《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等書未載。全書共410頁,約18萬字。

此書不分卷次,按部類編排。書前有「敘」一篇,「凡例」六則。

作者「敘」云:「曩余居都門,苦無醫。病時,自考《難》、《素》,而以五行乘制之法療之,無弗驗。己而家人病,療亦輒效。久而方成帙,又藏古方數帙,不遇明理者商訂,遂蠹笥中。」「後商之程子(程郭倩),俾為厘定,程子復大愜,曰:洵亟匱秘文也。微加點次,靡不與余意相發明,蓋能探五行之蘊,自不覺水乳之合,因授先生,其複審詳參,付之剞劂,命曰分法類編。」

「凡例」論述將疾病按五行五臟分類的道理。

正文內容分10大部類,即脈訣部、藥性部、金部、木部、水部、火部、土部、嬰部、傷寒部、形瘍部,其核心部分是內科疾病。作者將40餘種內科病按五臟病機分類,歸屬於五行之下,如「水部」之下,分補養門、延嗣門、遺精門、淋濁門、腎痿門、腰痛門、疝氣門;「金部」之下,分痰飲門、吐衄門、下血門、咳嗽門、哮喘門,等等。此種分法,承繼了劉河間病機學說,治病求本,頗為醒目。

以病證帶方,是本書的一大特點。全書近千首方劑,一部分來源於古代名醫,如李杲、王肯堂等;一部分來源於明朝內府禁方,如補養門中的藥酒;另一部分來自民間的單驗方。如:用一味紫背浮萍治諸風,名「梵碑丸」。

書中記載道:「宋時東京開河,渥得石碑梵書,詩云:『天生靈草無根乾,不在人間不在岸,始風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飄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時須在七月半,選甚癱風典大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鐵鏷頭上也出汗。』--此江寧道士秘授。」對這類單方,作者每每記述詳細,並時常附以本人治驗體會。

作者劉澤芳,無考。序言中提到:初稿交程郊倩詳為審參,而後出版,命名為《名醫指掌・分法類編》。書中「水部」卷首標有:新安東峰郊倩程應旄類編。考程郊倩為清代著名傷寒家,清史有傳,但不見編此書的記載。

此書作者的文學素養較高,又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對疾病的介紹,每要言不繁;對方藥的選擇,或出自前朝軼聞,或得自民間經驗,皆有根有據,可參可法。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