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Costco又給中國上了一課(圖)
中國印發了促進消費的指導意見,網友並不買賬。(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8月30日訊】這幾天的事挺有意思,一方面中國印發了促進消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20大促消費的重大舉措,另一方面,網友並不買賬,認為根本就不是方式方法的問題,而是窮的問題。沒錢消費,怎麼提振消費。就在這時候,Costco來了,狠狠的又打了一回臉。
Costco是全球最大的會員超市,中文名字叫做好市多超市,76年在美國聖地亞哥成立,目前他在全球已經有近800家賣場,是那種連鎖會員制的倉儲批發商,最大的特點就是便宜,他的毛利一直壓在10%以內,做個對比就知道了,沃爾瑪的毛利還要40%,因為這麼大的超市,還有其他的運營成本。你想想40個點毛利的沃爾瑪幾乎都不賺錢,Costco基本就是完全平價了。他就是要告訴你,我不賺價差,而只賺會員費。在上海的這個店會員費一年299,交了這個錢,你才能進場購物,從這兩天的統計來看,已經有16萬人辦卡入會。
那麼很多人都好奇,Costco是真的便宜嗎?有人做了個對比,確實很多東西是便宜了不少,比如茅台,市面上的價格都過了2000一瓶,而在Costco只要1500元,很快就被搶斷貨了,還有五糧液,市面上已經漲到了1200元,Costco賣919,比電商要便宜。像星巴克的咖啡他只賣249,而同等規格的市面上價格過了410,還有牛油果油,他標價96.9元,而市面上賣到了268,還有我們常吃的巧克力,冰淇淋,火腿,高檔水果,甚至連小家電都算上,確實Costco都要便宜不少,但是也有些東西比如牛肉,跟市面價格差不多,甚至比外面價格還高,但在超市裡沒人管你,你可以放心的上網比價,通常都是Costco要比電商上的價格還要低。最有意思的是這裡的品類,一些大牌子的奢侈品,比如愛馬仕包幾萬塊一個,巴寶莉的風衣,1萬2一件,全都擺著賣。有一種到了街邊自由市場的感覺,而且分分鐘被搶光。
從鋪天蓋地的報導發現,確實人多,甚至連周邊的交通全都堵的水泄不通,超市裡更是人滿為患,以至於第一天不得不暫停營業,中國人的購買力看來是把老外也嚇到了。不是說消費不足嗎?怎麼突然冒出來這麼多人,而且全都是掃貨的狀態。
當然Costco在中國還有所保留,至少是試吃活動還沒有開展,在美國Costco的競爭力之一就是各種各樣的試吃活動,吃到飽為止,有一種說法是辦一張299的會員卡,就相當於有了一張全年的飯票。可以在裡面吃一年的自助餐。所以這個很誘人,讓很多窮人也成為Costco的忠實會員,他將近1個億的會員,每年續費率接近9成,就是這麼來的。但這個特色,能不能在中國開放,真不好說,現在我們這流行給商家上一課,真要是每天來幾萬人白吃白喝,估計Costco也受不了。
綜合來看,這事應該讓我們反思,中國的消費到底行不行?還只是價格的事情,國內那麼多企業,包括阿里蘇寧京東,都在布局線下零售,那麼Costco的火爆,你就不得不去借鑒了,我們覺得價格已經很低了,但人家可以做的更低,我們覺得消費已經到達極致,但當你的價格繼續下降之後,消費就還有潛力可挖。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問題,所以我們還是要開放,要引入競爭,只有把別人的好東西拿進來之後,才發現自己確實不行,才能想辦法改變。一個是Costco,另一個是迪士尼,這兩個事在進入中國之前,都有很多人斷言,在中國沒有消費市場,根本就干不下去,但是事實卻完全打臉,不但人家辦下去了,還辦出了好的效果,我們本以為根本就不成了的舊業態,卻再次火了一把。
所以,是線下零售不行了嗎?電商衝擊之下,真的線下超市就只能繳槍投降嗎?恐怕未必,關鍵看你怎麼玩,像Costco這樣,把利潤壓倒最低,然後通過會員費賺錢,不失為一種出路。以後線上和線下的融合肯定是個趨勢,什麼永輝超市,盒馬生鮮,蘇寧小店都要加入全面的競爭,那麼這種會員費加低毛利的模式肯定會成為一種新的選擇,大家覺得自己窮是肯定的,但也是因為沒有找到物美價廉的產品,如果價格真有優勢,窮的感覺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當然這只是渠道上的創新,那麼產品上呢?有沒有可能壓縮利潤,通過其他服務去賺錢,這其實就是轉型升級的重點,以前都是賣產品的一錘子買賣,所以必然要留足一定的毛利,但現在不一樣了,賣產品的公司是有週期的而賣服務的公司是可以持續的,比如微軟為什麼能火那麼多年,就是他從賣軟體,轉變成了賣服務,所以他一直都引領世界。
那麼你的產品可不可以做出這個轉變呢?其實任何產品的背後都是服務的需求,比如消費者買的是空調嗎?他買的是關於室內溫度的服務,買電視也不是重點,他買的是電視背後的內容服務。這些思維的轉變,各大廠商應該多動腦筋。你不再賣產品了,而轉去賣服務了,產品只是一個服務的載體,那麼你就離基業長青不遠了。消費者不是沒有需求,也並不是真的窮,也許只是沒有被有效挖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