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騙很大 專家破解「滴血認親」迷思(組圖)

滴血認親」是古裝劇經典橋段,這到底這是不是真的?有沒有科學根據?又是如何有這樣的概念呢?事實上,「滴血認親」在專家眼中毫無科學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專業人員出面破解這個迷思,解釋道:血液裡沒有任何遺傳物質,根本無法做出正確判定,如果想確認親子關係,唯有透過基因比對才是正道。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26)日召開記者會,替27日首度舉辦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科普日」活動暖身,這次科普日的關卡都是許多博士研究員絞盡腦汁設計出兼具科學與趣味的遊戲內容,要帶領民眾從巨觀世界的周遭環境,一路往微觀景象的細胞構造探索,進而了解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希望透過有趣的闖關遊戲,讓民眾近距離體驗科學奧秘,其中親子鑑定就是關卡之一。

古代親子鑑定的方法


古裝劇騙很大,專家破解「滴血認親」的迷思。(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古代「滴血認親」的方法,分為兩種。一種叫滴骨法,另一種叫合血法。

滴骨法,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實例記載,是指將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頭上,觀察是否滲入,如能滲入則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統關係。《洗冤集錄》記載:檢滴骨親法,謂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認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親生,則血沁入骨內,否則不入。俗云「滴骨親」,蓋謂此也。

合血法,大約出現在明代,是指雙方都是活人時,將兩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內,看是否凝為一體,如凝為一體就說明存在親子兄弟關係。

古代滴血認親的案例


古代人的親子鑑定是以什麼為依據的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南史》記載著南朝梁武帝蕭衍之子蕭綜滴骨認親的故事:

蕭綜的母親吳淑媛原來是齊宮東昏候的妃子,因其貌美有才學,被武帝看中,入宮後七月即生下蕭綜,宮中都懷疑非武帝親生,蕭綜長大以後,聽聞取生者的血滴在死者的骨頭上,可以驗證真偽,於是去盜掘東昏候的墳墓,刨出屍骨,用自已的血液滴在屍骨上,見其果真能滲入屍骨中。

蕭綜半信半疑,為了證實這個真實性,蕭綜竟殺了自己剛出生一個多月的次男,事後又派人去夜取親生兒子的骸骨,用以試驗「滲血認親」的真切性,血液仍能滲入骨中,於是他深信不疑。

後來蕭綜投奔北魏,改名蕭纘,並表示要為東昏候服喪三年。蕭綜是否為東昏候的親生子,不再重要,現更已無法考證,但滴血認親的不科學性,已為人之公認。在周星馳拍攝的港片《九品芝麻官》中有段「滴血認親」劇情,周星馳調侃的說「讓我們來嚇嚇他」,就以搞笑的方式,揭露了滴血認親其實是可以做假的。

確認親子關係需比對父母基因 準確率高達99.9%


雖然血液可以確認親子關係,但古時候所言的「滴血認親」,在某些情況下是無法準確判定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據《中央社》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助理林志熙表示,華人世界受血脈相傳等固有的觀念影響,認為血濃於水,因此出現「滴血認親」的古早親子鑑定法。實際上,血液裡沒有任何遺傳物質,不僅在科學上毫無根據,也有不少作弊方法,只要巧妙利用清水、油或等張溶液的物理作用,就能讓血液看似融合為一。

「親子鑑定」概念是「從基因到精準醫療」的研究,透過實際配對核苷酸帶出DNA序列的組成與後續應用。林志熙指出,若想確認親子關係,必須比對父母基因,現今技術最快1天內就能得到鑑定結果,準確率高達99.9%。


「親子鑑定」概念是「從基因到精準醫療」的研究,透過實際配對核苷酸帶出DNA序列的組成與後續應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國衛院主任秘書吳秀英表示,這次科普日設計13道遊戲關卡,大至氣候變遷,小至細胞構造,包括如何以正確的穿衣習慣因應氣候變遷、透過拼圖與虛擬實境(VR)模擬病媒蚊孳生環境,以及用不同形狀的通心麵排列出人體腸道細菌的樣子等。

國衛院的科普日是要以豐富的研究資料,讓民眾可以近距離體驗、激發更多的好奇心。國衛院長梁賡義指出,希望在研究之餘,也讓專業知識變得簡單易懂,提供大眾接觸科學研究與擴展視野的機會,為國家培養未來生醫科學領域的生力軍。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