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疲軟的壓力下,新一波寬鬆潮勢頭越來越猛。(圖片來源:viperagp/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7月26日訊】一場全球貨幣大風暴正在加速醞釀中。韓國、印尼和南非央行在紛紛宣布降息,在經濟疲軟的壓力下,新一波寬鬆潮勢頭越來越猛。至此,全球至少有20家央行相繼淪陷。
此時,風暴眼反而一片風平浪靜。
它橫跨大西洋,綿延6530公里,從華盛頓到法蘭克福,從美聯儲到歐洲央行——支撐起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兩家央行至今仍按兵不動。
這是暴風雨前的詭異平靜,其實所有人都知道,它們也同樣面臨著彈盡糧絕的境地。留給各大央行放水的空間越來越少。
2019年上半年,全球避險資產價格大漲。黃金已經突破關鍵點位,現貨黃金一度衝上1452.6美元/盎司,刷新六年高位。誰都知道,黃金被追捧意味著什麼。
全球央行彈盡糧絕,越刺激越低迷,恐懼氣息撲面而來,全球貨幣戰爭已經打響?
全球經濟正在步入「黑色十年」,2018年末世界銀行就發出了嚴厲警告稱,我們將迎來上世紀90年代之後全球經濟增速最慢的十年。衰退的陰影步步緊逼,但更糟糕的是,十年前全球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場景卻難以重現。
各國都在爭相降息,爭相讓貨幣貶值,各自為政。美銀美林G-10外匯策略全球主管Thanos Vamvakidis在接受CNBC採訪時說:「某種程度上全球正處於一場貨幣戰爭,儘管沒有人承認這一點。」
2019年的局面,到底是如何一步步造成的?
這一切,其實在2016年已經埋下了伏筆。那一年,「央行彈盡糧絕」的說法也頻頻登上新聞媒體頭條。全球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歐洲、日本艱難度日。
那一年,政治黑天鵝全球亂飛。一向沉穩的英國來了場脫歐公投,房地產商川普(特朗普)意外當選美國總統,不確定性的大時代拉開序幕。
那一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據WTO統計,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G20集團成員實施了145 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月均新措施數量達到 2009 年以後的最高水平。
一切看上去和今天如此相像。
不過,2016年中美兩大經濟火車頭聯手送出了一波小陽春。當全球經濟放緩至3%時,中國還有6.7%的增長,美國則是堅定加息,並隨即開啟了連續三年的增長。
和當下相比,2016年時景氣週期並未結束,形勢也沒有極度悲觀。不過,經濟下滑疊加黑天鵝事件,各大央行卻急於出手。
那麼,2016年各國究竟干了什麼,以至於今天的局面如此被動和絕望?毫無意外,央行們都選擇了一條最熟悉、最容易、也最危險的道路——大放水。
在公投中玩脫的英國成了降息的急先鋒。英國央行宣布了自2009年以後的首次降息,並直接降至歷史最低的0.25%。但是,最快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英鎊大幅貶值之下,英國政府已經徹底放棄了緊縮政策,本身已經夠刺激,央行還要再來一招降息,多餘之舉。
澳大利亞追隨英國的腳步,在2016年兩度降息。雖然一定程度上支撐了經濟增長,但後來也證明催生了房產泡沫。
歐洲和日本,這兩位早就喪失了降息空間的難兄難弟,也費盡心思找刺激。歐洲央行自從2014年歷史首次開啟負利率以來,繼續搭配量化寬鬆,在市場上購入債券來釋放流動性。日本則維持負利率,並一直推遲消費稅開徵日期。2016年8月2日,日本推出28.1萬億日元的新一輪刺激計畫,規模僅次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兩次刺激計畫。噱頭十足,卻影響有限。
面對2016年的低迷,各國央行用貨幣寬鬆一路為經濟保駕護航。
但這也是最要命的問題,多數的央行都在孤軍奮戰,且用力過猛,而政治家們沈迷於紙牌屋遊戲,完全忽略了經濟學家們警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需相互配合。
如果財政手段足夠給力,應該怎麼配合?
當時很火的一種理想手段是「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drop),例如以稅收返還,或者其他名義直接把錢送到民眾的口袋裡。但是大家往往把這些錢用於還債而非擴大消費,這一點也可以從今年中國經濟中看出,大減稅的禮包發放,消費卻始終未能回覆勢頭。
另外一種手段是政府通過發行長期國債,從市場中借錢,再把錢投入到大基建中。財政實力較強的政府更傾向於選擇這種手段。但基建投資回報期相對較長,遠水救不了近火。
被經濟下行逼急了的中國,在2016年有所行動。當時,央行從貨幣工具箱裡掏出了PSL大力支持棚戶區改造,財政部用專項建設基金積極搞基建,基建投資增速從跌勢中大反轉,很多人一度出現了「新週期」的幻覺,覺得經濟已經觸底反彈了。
2019年以前,全球主要經濟體有兩個國家推進了較大規模的減稅,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
是有意為之也罷,是歪打正著也罷,現在看來卻是符合未雨綢繆之道的。
當我們把目光重新轉向2019年,會發現局面已經截然不同了。全球各經濟體藉著央行的彈藥,熬過了低迷的2016。而今天,央行們幾乎沒有了操作空間,全球政治經濟環境也發生了巨變。
我們有太多的理由感到擔憂:
1. 全球貿易格局被打亂,全球化的浪潮撞上了礁石;
2. 貨幣寬鬆空間越來越小,實體經濟狀況卻越來越差......
在新一輪降息潮中最令市場意外的,是此前一直按兵不動的韓國。
2019年7月18日,韓國央行三年來首次降息至1.50%,並暗示可能進一步降息。韓國央行不是為了防範於未然,因為早在第一季度,韓國經濟已經出現了萎縮。
但是面對6月份的出口數據——韓國6月出口同比減少13.5%,連續第7個月下滑,並創下3年多來最大降幅,其中,對華出口減少24.1%,創2009年5月以來最大降幅。韓國央行不得不屈服。雖然2018年底韓國曾經加息,給了現在足夠的空間降息,但這似乎是垂死的掙扎,當內外需求共同下降時,貨幣再寬鬆也無濟於事。
現在,中國在熱議央行的工具箱要如何變動,美聯儲已經不是爭論要不要降息,而是討論要降50個基點還是25個基點,歐洲央行也在瘋狂暗示降息或重啟QE……
一個大寬鬆時代又要洶湧襲來。
長久以來,全球經濟對央行的依賴就像咖啡因一樣,只要來了就肯定能有刺激,屢試不爽。但是,當負利率從異端成為主流呢?當央行再也無法控制局面了呢?
全球利率已經處在歷史低位,央行們不能影響借款成本,同時各大經濟體的債務水平又處於高位,還能怎麼大寬鬆?
這遠遠不是央行一個利率決議就可以平衡的簡單問題。
這才有了文章一開始的「貨幣戰爭」之說,因為現在「唯一可以進一步放鬆貨幣環境的方法是讓貨幣貶值。」
儘管美聯儲已經轉向鴿派,但川普仍然表示希望美元貶值。
真的束手無策了嗎?
還記得2018年之後,中國經濟「新週期」被現實打臉,中國財政部和央行還罕見公開互懟,央行認為財政部還是不積極給力,並且把放水的鍋全甩給了央行。後來,中國開啟了一場財政大寬鬆。
實際上,我們最期待的是什麼?
最近,IMF發布年度《對外部門報告》提及,建議中國採取更進一步的結構性改革措施。
在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中,擴大改革開放仍是我們的願景。作為普通人,我們也需要尋求應對之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