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天涯海角馬援銅像(Wayne Chen/wiki/CC BY-SA 2.0)
東漢開國大將馬援,被光武帝劉秀拜為伏波將軍,世稱「馬伏波」。他像貌俊美如畫,見識高遠,氣概恢宏,「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兩千年後,豪言猶在耳畔。馬援一生戎馬,南征交趾,西平戎羌,為國驅馳,間關萬里。62歲時,邊亂又起,伏波將軍披甲上馬請戰出征,豈料途中染疾身死,又陷入「薏苡明珠」誹謗案,事情的發展會是如何呢?
戒子切切 傳唱千古
馬援曾經在遠征交趾的途中,寫了一封流傳千古的家書《誡兄子嚴敦書》,他書信告誡其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可以聽見,但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短長,隨意評諷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厭惡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已經知道我厭惡這種行為,之所以我一再強調,是因為這就像女兒出嫁前,父母會一再告誡叮囑她一樣,我希望你們能牢牢記住。」在這封戒子書中,馬援還留下了「畫虎不成反類狗」的名句。
從交趾回京後,恰逢匈奴、烏桓侵犯扶風,馬援便再次披掛北征烏桓。百官餞行時,馬援對光武帝的兩個女婿梁松及竇固說:「凡人能成顯貴,也要能成貧賤,如果你們不能再貧賤,處在高位上要能自持自控,我勸你們要想到我的囑咐。」梁松後來果然以過遭災,竇固也差點不免。
馬援曾經臥病,梁松前來問候,拜見於床下,馬援不答禮。梁松去後,兒子們問道:「梁松是皇帝的女婿,在朝廷地位貴重,公卿以下莫不忌憚,大人剛剛為何不答禮呢?」馬援說:「我是梁松父親的朋友,他地位雖貴,怎能失掉長幼的輩分呢?」梁松由此恨馬援。
徂年已流 壯情方勇
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北方剛穩定,南邊的五溪蠻夷又傳叛亂,朝廷先派以勇武著稱的武威將軍劉尚平亂,沒想到打了敗仗。光武帝又派大將李嵩、馬成前往,軍隊亦不能勝,且損失慘重,光武帝對此憂心不已。
於是馬援又請求領兵平亂,這時他已經62歲了。光武帝望著花白鬍鬚的馬援說:「將軍年紀大了,還是不要去吧!」馬援堅持請戰說:「臣尚能披甲上馬。」(《後漢書》)帝讓馬援當場一試。伏波將軍於是披甲上馬,雄壯威武的在殿上繞了一圈,光武帝笑著說:「老將軍真是矍鑠勇武啊!」就同意他出兵了。
光武帝派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等4萬多士卒征五溪。馬援夜間與送行的友人杜諳說:「我受厚恩,年齡大餘日已不多,常恐不得死國事,現在獲得出征機會,死了也心甘瞑目,只是擔心一同出征的權貴在左右,難以共事調遣,我獨為此憂心啊。」
哀其壯意 為之流涕
公元49年,建武二十四年春,大軍進至臨鄉,蠻兵正在攻擊縣城,馬援揮師迎擊,斬賊二千餘人,蠻兵敗退,逃入竹林。漢軍繼續進發,這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近但水險,一條路遠但安全,耿舒認為應走遠路,馬援認為路遠拖延時間長費糧多,不如走近路,扼賊咽喉。奏明光武帝後,帝採取了馬援的計策。
三月,軍隊沿路險的壺頭山前進。蠻兵在高處扼守險隘,因水流湍急,漢軍船不能上。恰逢酷暑天伏,很多士卒患病而死,馬援自己也病了,於是在河岸鑿石為室,以避酷暑。賊兵每升到險處鼓噪叫喊,馬援就拖著病腿前去察看,左右將士都被老將軍的壯志感動,莫不為之流涕。
左右將士都被老將軍的壯志感動,莫不為之流涕。(kikujungboy/Adobe Stock)
如願死國 奠定勝基
耿舒之前因與馬援在進軍路線上有分歧,如今軍不能進,士卒折損,於是寫信給哥哥耿弇,認為目前狀況乃是馬援指揮作戰錯誤造成。耿弇收到信後,向光武帝奏報,於是帝派虎賁中郎將梁松去責問馬援,且代為監軍。
這時前線漢軍雖不得進,但蠻兵久不得糧,軍心動搖,於是向馬援乞降,可馬援已經病逝了,於是漢軍受降,叛亂平息,班師回朝。馬援雖逝,卻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薏苡之冤 朱勃申奏
馬援病逝,梁松抓住機會羅織罪狀陷害他,說他曾在南征交趾時,私下搜括大批珍珠,一些貴胄也跟著附和,光武帝聽後很生氣,下令追回馬援的新息侯綬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冤案「薏苡之冤」。
其實馬援在南征交趾時,士卒近半受瘴氣而死,有人説當地的薏苡可以輕身省欲,以消瘴氣,試了果然見效。南方薏苡顆粒大,馬援回京時,便載了一車做種子。當時人們以為這是南方土產的奇珍寳物,梁松更捕風捉影把薏苡說成是珍珠。
馬援的妻兒不知道馬援所犯何罪,惶恐畏懼,只得暫時草葬,賓客們也不敢去弔唁。侄子馬嚴與馬援的妻子草索相連前去請罪,光武帝拿出梁松的上書相示,這才知曉是挾怨誣告,於是前後六次上書訴冤,辭意哀切。
馬援的故人朱勃聽到冤情懇切上書說:「我聽說王者之德,聖人之政,不忘人的功勞,取人之一美,並不求全責備。……已故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是從西州選拔出來,欽慕聖賢忠義,崎嶇險難,冒著萬死,孤立在群貴之間,……死者不能陳述是非的實際情況,生者又沒有人敢為他申冤,臣實感到悲哀。……臣年已六十,常伏居田裡,因感嘆欒布哭祀彭越的義氣,冒死痛陳悲憤。戰慄在闕庭之上。」
光武帝看後頗為感動,遂命正式安葬馬援。等到漢章帝即位,因朱勃為馬援伸冤的德行,下詔褒揚朱勃並追賜朱勃之子朱谷二千斛。
明德既升 家祚以興
伏波將軍馬援的明德,福澤子嗣,他有四子三女,三個兒子馬廖、馬防、馬光都在朝為官,後來又都封侯,小女兒是漢明帝的皇后,即以賢德聞名的明德馬皇后。
漢明帝時,圖畫雲臺二十八將,因馬援之女為皇后,外戚之故,唯獨沒有列上馬援,東平王怪而問之,明帝笑而不答。待漢章帝即位,追諡馬援為忠成侯。
天長地久 人仰英風
馬援一生為國驅馳,他演繹的故事,留下的話語蕩氣回腸,以至後世對他的敬仰千年不絕。千年以後,成書於1687年的《重修漢伏波將軍祠碑記》記載:「稽古之勛臣良將,顯當時、垂後世者,皆具不世之才、能建非常之業,始獲流芳百代,明祀千秋者焉,夫漢之伏波將軍是矣。……將軍誠漢世之雄豪,千古之英表也。……」
越南學者黎貴惇在成書於1777年的《見聞小錄》中記載:「正和癸亥,清使明圖過鬼門關,有祭馬伏波廟文,曰:『伏以星降西秦,駿望光昭北斗,風高東漢鴻名,長鎮南天,遠邇咸欽,神人共賴仰惟大將軍,麾下千秋正氣,一代偉人,遨遊乎二帝之間,獨為真主。……』」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中《交趾懷古》中詩云:「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
1916年黃興、蔡鍔相繼逝世,孫中山先生以「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並挽二公。
廣東雷州伏波祠(Zhangzhugang/wiki/CC BY-SA 4.0)
湖南株洲伏波廟(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全文完)
主要參考文獻:
《後漢書》
《資治通鑑》
《東觀漢記》
《舊唐書》
《水經注》
《越南史略》
《海南雜著》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