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通儒」紀曉嵐教育孩子有八個準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清代著名文人紀曉嵐因常年在外居官,無法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也深知「婦女心性,偏愛者多」的情況,所以曾寫家書給夫人,說明應如何教育子女。
他在家書中,對於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
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放到今日來看,依然是不過時的教育準則。
《四戒》
一、戒晏起
晏起就是晚起,在曾國藩看來,晚起為敗家之凶德。曾國藩家族百年來之所以能人才輩出,這與他「治家以不晏起為本」有著密切關係。
「早起為養生第一秘訣」「早起可以振刷精神」曾國藩也曾在家書中告誡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為第一要義」。
我們常說要修身自律,首先要從勤字開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無難事。
二、戒懶惰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只因懶惰。
三、戒奢華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長河,浩浩蕩蕩,古人富貴皆歸結於「勤儉」之道;而一個富豪氏族的沒落,則源於一個「奢」字。
歷史上因奢侈無度導致滅亡的例子不勝枚舉。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兩晉奢侈鬥富、隋朝隋煬帝好大喜功、晚唐的享樂奢侈、晚晴八旗的奢侈腐化......歷歷在目。
奢侈的剋星就是節儉。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只有依靠內心安靜才能修養身心,只有依靠儉樸的作風才能培養品德。
《朱子家訓》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告誡人們厲行節儉,珍惜來之不易的物質生活。
四、戒驕傲
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
人一驕傲,就失去了上進的動力;人一旦驕傲,必然對周圍的人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從來沒有人喜歡或願意和驕傲自大的人相處,因為傲慢是一種得不到支持的尊嚴。
心學宗師王陽明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說:「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
人一旦有了驕傲的心,必然會在各個方面放鬆警惕,禍亂、失敗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滅亡之道,所以古人說驕者必敗。
《四宜》
一、宜勤讀
曾國藩在教育孩子的家信中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勤讀書,更重要的就是讓一切不解,都有據可依,讓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讓愚昧走向聰慧,讓落後的大腦接觸到開明的思想。
二、宜敬師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相比於今天,古代的師生關係顯得更為突出。古代的父母帶著孩子去私塾報名讀書,不僅要向私塾老師行叩拜之禮,還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禮。
尊師之道在古人眼裡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呂氏春秋.尊師》言「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三、宜愛眾
《論語》:「汎愛眾而親仁」,它告訴我們要常懷一顆博愛之心。教育,要先立德學做人,培養性情;然後再學習知識技能,培養能力。
四、宜慎食
《弟子規》言:「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
孩子真正生活得怎麼樣、生命的質量如何,都與生活有沒有常態緊密聯繫,暴飲暴食、夜不睡、晨不起,這都是生活沒有規律的表現。
老子說:「聖人為腹不為目。」飲食是為了吃飽肚子,而不是為了滿足口目。當今社會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等,很多都是因為營養過剩與營養失衡所造成,所以在孩子飲食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以上四戒、四宜,不知各位家長能否認同。若覺得文章內容不錯,歡迎與朋友分享。若有想跟其他讀者分享的心情,也歡迎在底下留言。
責任編輯: 帝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