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9年4月25日訊】美中兩國下個星期將展開新一輪的貿易談判,以期達成一項協議。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最終能達成什麼樣的交易是歐盟密切關注的一個問題。美國有經濟學家認為,由於中國的國際收支從順差變為逆差,中國將更加依賴美國維持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如果美中無法達成貿易協議,中歐關係也將發生改變。
歐盟高度關注美中貿易談判
白宮星期二宣布,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財政部長姆努欽下個星期將前往北京,在4月30日與中方開始新一輪的談判。中國副總理劉鶴將於5月9日在華盛頓與美方繼續談判。
歐盟對美中之間的貿易談判給予了高度的關注,這是因為美中達成的任何協議對它的影響將是最大的,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在最近舉行的年度中歐峰會上,美國是所謂房間裡的一頭大象,即他們腦子裡都想著美國,但誰也不願談及它。正是美國的因素導致中歐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一致「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對於中國來說,與歐盟簽署聯合聲明可以加強它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的籌碼。
史劍道:中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 更加依賴美國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常駐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認為,歐盟不能只關注中國與美國達成了什麼樣的協議,然後極力尋求讓歐盟也得到這些好處。在他看來,由於中國國際收支上出現的改變,美中保持穩定的貿易關係對歐洲來說更為重要。
同時擔任經濟研究機構「中國褐皮書」首席經濟學家的史劍道星期二在「全球企業對話」主辦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儘管去年中國與美國的商品貿易順差達到4100億美元,但是根據他的計算,中國的國際收支破天荒的出現了700億美元的逆差。他說,這使得中國比以往更依賴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
他說:「7百億美元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如果美國想把它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降低到它與歐盟的水平,從中國的國際收支的收入中減少1500億美元,那這裡就有問題了。擺脫這個問題的途徑是通過各種方式實施進口限制。」
美中談判不成功將影響中歐關係
建立了「中國全球投資跟蹤」資料庫的史劍道說,中國無法承受每年出現2千億美元的國際收支逆差,因此歐洲對中國的出口以及投資等都將嚴重依賴美國繼續保持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從中國的進口大大超過對中國的出口。
他說:「中國與歐盟相當規模的關係有賴於中國的國際收支保持穩定。他們與美國談判的原因是為了保護國際收支的穩定。如果他們現在、明年或後年不能成功地與美國談判,我們將看到中國與歐盟關係的變化。」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的史劍道說,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不僅推動中國國有企業的全球擴張,也是中國海外投資的資金來源。如果美國在貿易上對中國發動攻擊導致它的國際收支平衡繼續出現逆差,那麼這無疑會影響到中國對歐洲的投資以及「一帶一路」項目。他猜測說,這也許是中國的國有企業今年停止在海外投資的原因之一。
儘管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發生的改變還沒有引起什麼注意,但是《經濟學人》此前撰文說,中國今年很可能出現自1993年以來的首次年度經常項目赤字。文章認為,中國經常賬戶餘額從10年前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10%的盈餘,縮減至如今接近零的水平,這是一項重大的結構性變化,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經常賬戶是國際收支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如何看待歐盟?
歐盟作為整體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史劍道認為,歐盟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僅次於美國,原因是中國可以從美國賺到更多的錢,而它目前需要錢。
他說:「我認為,從經濟上講,他們認為歐盟是一個先進的合作夥伴,其規模和範圍要比澳大利亞大得多。它與澳大利亞非常密切的經濟關係只是平衡在幾條腿上。中歐關係當然比他們與日本的關係更友好,也比他們與美國的關係更穩定。」
他還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歐關係也有優勢,因為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都是太平洋國家,都可能影響到中國的領土雄心。他說,儘管歐盟會抱怨人權問題,但它不太會在安全問題上與中國糾纏。
前法國官員:中國在世貿組織需要歐盟
前法國外交官、財政部官員博瓦亭(Jean-Francois Boittin)在這個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現在更看重歐盟。
他說:「中國對歐盟重新發生興趣是因為它把歐盟看成是世界貿易組織內的一個夥伴,因為該組織的貿易政策是由成員國制定的,而且布魯塞爾在貿易政策上發揮了領導作用。這是重要的一部分。」
前美官員:中國需要歐盟來平衡美國
曾經在美國國土安全部擔任負責亞太事務代理主任的威爾遜(Naomi Wilson)認為,除此以外,歐盟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與美國也有很大的關係。
這位信息技術行業委員會亞洲政策的高級主任說:「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與美中關係有關,把它與歐盟的關係作為美國的平衡力量,不是做給美國看,而是向全世界表明,歐盟仍然願意與我們合作。」
威爾遜認為,美國與歐盟應當協調政策,共同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不過,史劍道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各部門之間都無法協調政策。他還認為,川普(特朗普)政府對歐洲的汽車徵收關稅的想法是荒謬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