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敗落 從宣揚「醜」開始(組圖)
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9年4月14日訊】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一鳴驚人——不是因為設計多麼驚艷,是因為海報醜得難以言喻。
更有意思的是,電影節官方公眾號針對大眾的群嘲,回以一篇「煞有介事」的海報說明。這短短一篇文字內,堆砌了種種看似華麗的辭藻,獨沒有回應關於醜的質疑,但言下之意卻處處強調這種「醜」的正確性。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美感可以輕易被「正確」取代。而我們,更是對中國社會的低美感,達成了某種默認的共識,逐漸陷入對美的集體無意識。
陳丹青曾說,學校教會了我們競爭和規則,卻沒有教育我們如何感受美;如今看來,社會更是只教給我們弱肉強食的競爭法則,卻沒有提供給我們更多接受美的空間。
以我個人淺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尤其是年輕一代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有多重要?相信你已經看過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了——
這張被網友戲稱為「西蘭花海報」的作品,基本已經跌出大眾審美的水平線,先於電影節成為了大眾熱議的對象。
更有趣的是,主辦方還就這版海報出了一份海報說明。可是,就連這份說明文字,本身都同樣缺乏美感——原來,不只是電影節的海報設計出了問題,歌頌這張海報的文字也透露出一種審美的扭曲。
這早已不是「中國式審美」第一次遭受群嘲和批判了,就在兩個月前,一票難求的故宮「上元之夜」元宵燈會,最終卻上演了一場難以評價的「炫目」燈光秀。乍看之下更像是一個大型「蹦迪現場」,原本元宵燈會應有的柔和優雅,則消失殆盡。
故宮「上元之夜」元宵燈會(視頻截圖)
前不久,《新週刊》策劃了一期「低美感社會」專題,其中一篇題為《中國審美十大病》的文章備受矚目,直指當下中國大行其道的「宣揚一切與醜有關的意象」,並概括出「審美匱乏症」的十大病徵: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偽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
其實仔細看看,這些「症狀」一點也不新鮮,十多年前我們就在《鏘鏘三人行》裡討論著相同的問題,只不過讓人詫異的是,當年的問題至今依然存在。
1.審美的得體,比奢侈和浮誇重要
中國人的衣著形象問題常常被詬病,但我們嘲諷的對象往往只是大媽揮舞的絲巾。要注意的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審美觀念,這其實很正常,可以觀察到,今天年輕一代人已經在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審美觀念。
但真正可怕的問題在於,如果這一代人仍然沒有擺脫審美上的不成熟與不完整,又該怎麼辦?這種審美態勢恐怕才會更加刺眼。
比如一些場合,我們仍然能看到一些年輕人,物質上已經相當富有,身上披挂各種各樣的名牌,但是卻免不了碩大的名牌logo貼滿全身,把自己活生生打扮成一個移動的人形廣告牌,完全談不上穿搭的美感。
實際上,我能夠理解一些人選擇這樣打扮的原因,他們渴望的是一種認可和尊重,希望通過衣著外貌,讓別人一眼就識別出他們身份地位的特殊。
可是,審美是一種內在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修煉得道。相比之下,堆砌滿身名牌成了一種最簡單速成的方式。
然而很多人卻忽略了,昂貴,並不意味著體面。
前不久,我在準備一檔短視頻系列節目,期間和一位常年居住在巴黎的朋友聊起來,他分享了很多在米其林星級餐廳裡的所見所聞。令他很感慨的一點,現在中國的年輕一代已經越來越懂吃、越來越愛吃、也越來越會吃了,但偶爾也會見到一些審美出現問題的情況。
記得有一回,一個年輕人穿著一雙名牌球鞋就走進了一家三星餐廳,當時餐廳的侍者沒有當場把他擋出來,只能說是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寬容了。
千萬不要以為這雙球鞋比一般皮鞋在價格上昂貴很多,就能夠堂而皇之地進出這些場合。在這些場合裡,真正被在意的並不是一個人的穿戴有多麼昂貴浮華,而是在意一個人的穿著是否真的適合那個場面,是否稱得上得體(decent)。
還有些情況下,也會出現另一種審美誤區:認為任何場合穿著華麗隆重便都不會出錯。這往往會導致一種overdressed情況出現。
比如剛才提到的那位朋友,也曾經親眼目睹過一位女孩穿著一件基本只有婚禮上才會出現的婚紗,到一家三星餐廳就餐,結果全場法國人都驚呆了,類似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勝枚舉。
舉這些例子,並不是因為我想要展示自己的審美品味有多高,或者有多麼高傲,乃至於瞧不起誰,恰恰相反,我只是覺得我是不是已經與這個時代有些脫節了?
前幾天,我受邀參加杭州的一場活動,正巧這場活動旁邊有一場更為盛大的活動,是由淘寶舉辦的。活動的具體名字我已經記不住了,基本上雲集了淘寶上最受矚目、最具代表性的全國各地的網際網路紅人。一進場館,如我預期,我基本上沒有辦法辨認這些大概被統稱為「網紅臉」的每個人的不同。
活動海報上,「小蠻腰」三個字放得很大,讓我差點以為這場盛典叫做「淘寶小蠻腰盛典」。幾個字後面還有一句口號,寫著「——我們的時代」,這句話對我有了很大的觸動,我心裏想著:這的確是你們的時代,是我脫節了。
2.低美感的社會,從城市的「不協調」開始
說回中國的審美問題吧,這一切一切的審美問題究竟從何而來?
我常喜歡舉這樣一個例子,有時候我們會稱讚義大利人在時尚和服飾上的好品味,好像無論義大利人怎麼隨心所欲地穿搭,都會很自然地好看,這又是為什麼?
試著想像,如果你從小到大也生長在佛羅倫薩那樣的一座城市,放眼望去,整座城市所有一切在視覺上都是協調的,每一座樓與樓之間的比例關係、每一處色彩搭配都是恰到好處的,在城市裡隨處可見的公共藝術品、噴泉和雕塑,在城市裡都承擔著正好的作用和角色——
假如你生在這樣的環境,長在這樣的城市,就連呼吸的空氣都是「協調」的、「對」的空氣,那麼你的穿衣搭配,你的品味又怎麼可能「不對」呢?
因為哪怕身上有一點不協調,你都會感到一種「不舒適」,而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會從本能上刺痛你的神經。
奇怪的是,在今天的中國,穿衣搭配卻變成是一項幾乎要花費金錢和精力去學習的事情。再想一想,今天的中國社會,為什麼連我們的電影藝術,一場藝術活動的海報設計都能糟糕成這副模樣?
或許正是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太過惡劣,我們的審美環境也太過惡劣。
然而,中國的審美環境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是這種模樣。
如果我們看過去的畫作,古代中國一座普通的城市,一樣有自己的格調和風格,一種「對」法。
可是,今天我們只要看看馬路街頭各種商鋪招牌,我常年生活在北京,偶爾看到街上店舖的牌面,真的讓我覺得對自己是一種審美折磨。
我常常想,為什麼一座城市可以這麼不講究?
你可能會覺得,對這些街邊小販不能太苛求,可是如果你看看其他國家的城市、包括鄉村,比如義大利、日本的街邊小鋪,一樣有起碼的講究,這種講究並不是非要找知名設計師專門設計、再興師動眾打造一個門面,而是小鋪的老闆自己就有最基礎的審美標準。
反觀中國城市裡這些商鋪招牌,字體就透露著不嚴肅不認真的審美態度,使用的色彩也毫無美感可言。
而我們的整體城市環境,從這小小的招牌就可窺探一二。
典型的「中國式店招」
若是這樣一層一層往大了去看,整個大環境更是一塌糊塗。比如很多城市的公共雕塑,你常常能夠看到一些啼笑皆非的雕塑樣式和風格,但這樣審美劣質的建築和雕塑卻佔了絕大比例。這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
實際上,就等於很多人在批判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報的問題一樣,難道這樣一場盛大的藝術活動中沒有人懂藝術,沒有人有好的審美,沒有一位稍微在行的設計師嗎?恐怕不是。
真正的重點在於,這些所有涉及審美品味的東西,最後由誰拍板、由誰決定,這才是個問題。
20多年前,我曾經和一位設計師朋友搭檔,負責給部分國內城市做一些城市形象上的優化,他負責設計,我負責提供文案參考。我們前後溝通了一兩年時間,直到設計出一份兩個人都能認可、覺得可用的方案,但最終卻被「領導」大筆一揮,改得面目全非。
在中國,無論在什麼樣的機構內,一個人只要坐上了「領導」的位置,似乎就搖身一變,成了一位在任何領域都非常專業的人,掌握著種種事項的生殺大權,而設計、規劃和審美,不過是其中之一。
某種程度上,我們公共環境審美的敗落,正是直接反映了上述現象中被扭曲的審美水平。
3.不一定是「審美匱乏」,也可能是一種「審美懶惰」
再說回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報,以及那篇「不明所以」的解釋說明所暴露的審美問題。
這篇說明的文字基本沒有什麼美感,而且如果你仔細讀,會發現其中堆砌了一些今天看來十分「政治正確」的關鍵詞。
你大概可以想像,今天無論我們寫文章、寫說明,還是做設計,都會有一張關鍵詞的checklist,彷彿只要將這些關鍵點一一打勾,這篇文章、這份設計就算「審美」過關了。
可惜,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審美懶惰」。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現在有關中國的各種設計裡,「中國紅」的出現及使用彷彿成了一種奇異的審美衡量標準,好像在設計裡只要加入了中國紅,就能完勝其他所有作品,中國紅就這樣淪落成了一種「討巧」的手段和技巧。
中國紅本身,的確是一種很美的紅色,但是也是一種使用起來難度非常高的色彩。
它本身飽和度很高,需要特別的技巧在一種很含蓄的狀態下使用,才能出色,如果僅僅以為將中國紅鋪滿整張海報,再留下幾個金燦燦的字,就是一張好海報,那肯定是大錯特錯了。
如同今天我們這些寫字的人動輒愛提中華文化一樣,這不過是一種審美的懶惰。
當然,相信也有很多人會辯解,如我剛才所說「審美是一種需要修煉的內在功夫」,中國才解決溫飽問題,凡事都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中國的審美也一樣。
可是,如果你肯轉頭看一看那些經濟情況不如我們的國家,比如葡萄牙、希臘,它們又是怎麼設計電影海報,又是如何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的,你可能會發現,審美水平和經濟實力的進展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有一句話不是叫做,一個男人過了40歲之後,就要為自己的外貌負責了。那麼,改革開放也過去40年了,今天的中國是不是也該學會為自己的「外貌」負責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