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9年4月15日訊】以下來自周圍案例,隨便扯扯,權當娛樂。2018年1月,大藍籌經過了一年的穩漲,指數來到了3500點。某私募基金經理,我們稱為A君,認為隨著偏好價值投資的外資的大舉買入以及牛市後中小創的暴跌,市場上的投資者真正認識到什麼樣的企業才是有價值的。相對國外估值,A股和H股的大藍籌估值合理。業績不錯,特別是H股更低估。因此要重倉,全倉大藍籌。特別是金融、醫藥。選定中國華融,中生、石藥,一年過後,清盤,卒。
2018年8月,指數來到2600點,某基金經理B君覺得歷史罕見低估。決定買入大藍籌,理由同上,相信國運,相信我們的經濟前景,而且覺得回調了很安全了。全倉買入很安全的730塊茅台,然後同時覺得大家太悲觀了,配置了一些44塊的格力。時間過了幾個月,B君,清盤,卒。
2018年10月,指數來到2550。某基金經理C君,淨值來到了0.7.他覺得整個市場的估值是很低估的,也相信經濟的前景。但前面連續8個月,跌到懷疑人生了。風控要求他只能保持兩成倉位,避免清盤。客戶贖回壓力很大,導致他每個贖回日都要裝死,躲著。自己雖然有自信和邏輯判斷,但也怕清盤不敢加倉。就這樣熬著,下跌,被迫賣出,下跌被迫賣出......
2019年2月開年,隨著指數的反彈,活下來的基金經理們紛紛鬆了口氣。但倉位這麼低怎麼辦?買大藍籌?不能給別人抬轎!業績除了絕對還有相對的。那麼買跌了很多的沒人要的小票吧。幾個人合起來買,一小段時間就漲的很好了,要是來個游資參與可美好了∼大家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新的「牛市」終於要來了......嗎?
那麼問題來了,A君和B君清盤是因為他們真的水平不行嗎?A君當年在賣方,研報條理清晰,有理有據,曾經發覺出了十倍的消費牛股。B君作為個人投資者,靠茅台,格力走上了財務自由,對酒業、家電的研究和理解為人稱道。C君作為差點清盤的基金經理,過去五年業績年化20%,也算是有才學吧,還有一個沒寫進去的D君,他的基金是投資新經濟的基金。2018年全年的業績是-18%,其實表現遠好於相關指數。但是因為投資者贖回,也已經清盤了。從結果上看,這幾位都成為了大家眼中的「韭菜」,那麼他們是如何成為「韭菜」的呢?作為嘲笑他們的看客,又是不是韭菜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