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圖)
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可能來自於古代中國。(圖片來源:Pixabay)
美國有多項研究發現,古代中國與美洲之間存在相關性,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可能來自於古代中國。
100多年前,康有為到美洲遊學所見所聞之後,便寫詩說:遺民似是自華來……南北美洲,皆吾種舊地。也就是說經過康有為的考察,他認為美洲的印第安土著是來自中華的後裔。
1983年,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到美洲講學,教授在一次印第安人的晚會,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地對他說,他的祖先來自中國,是殷人。教授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說是漢人或是唐人,而單說是殷人呢?這位印第安教員說,這是我們是世代相傳的,什麼原因並不知道。
一般相信,美洲原住民的遠祖在大約1萬年前,從今日的西伯利亞渡過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當時的海平面很低,有陸橋出現並連接亞洲和美洲兩個大陸。而且從此次遷徙到北歐維京人(Vikings)於西元1000年左右抵達美洲的這段期間,據信沒有探險家或殖民地開拓者前往美洲這個新世界。
研究人員稱,從一些文物與針對印第安人的DNA研究表明,古代中國與美洲存在有聯繫。
美洲石刻文和中國象形文字
魯斯坎普(John A.Ruskamp Jr。)是美國伊利諾州銘文研究中心(Epigraphic Research)的資深分析師,他在比較古代美洲的石刻文(glyph)和古代中國的象形文字後發現,這兩者確實相配。
魯斯坎普在其網站上列示的53項比對結果顯示,美洲石刻文和中國象形文字相稱的可能性高達95%以上。換句話說,美洲石刻文獨自形成(與中國象形文字碰巧相似)的可能性不到5%。
舉例來說,在新墨西哥州發現的一種石刻文上寫有中國甲骨文上的卜辭,若以象形文字來解釋,其意義為「未來10天(1旬)吉利」。
魯斯坎普認為,這是很典型的甲骨文卜辭。他說:「這種訊息在北美的石刻文中出現,代表古代亞洲人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出現在美洲,因為當時中國已經廢棄不用甲骨文,它直到西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才被發現並破譯出。」
「因此,這些古老的石刻文只可能是古代的中國探險家在商朝結束之後雕刻的,在此時開始的2,900年裡,甲骨文一直為人們所遺忘。」
魯斯坎普還說,値得注意的是,美洲原住民與亞洲人都遵循10天制的宗教曆法。住在亞洲北極圈和接近北極圈的人,也有美洲原住民這種10天制曆法的傳統。
DNA分析
美國遺傳學者耶茨(Donald Yates)在研究美洲原住民的DNA後發現,他們在基因上可能與來自中國古代的移民有關。他認為,今日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能不是源自於單次的遷徙,還有其他船隻載運移民在美洲新大陸的海岸登陸,但他們仍不為現今的歷史學家所知。
傳統的美洲原住民基因世系觀點指稱,有5種單倍群(haplogroup)構成其基因基礎。所謂單倍群是指基因上源自於同一個祖先的人口族群。這5種單倍群據信與其他移民通過白令海峽陸橋抵達美洲。
然而,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人類學家馬力(Ripan S.Malhi)曾研究過兩具大約5,000年前埋葬在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的人類遺體。這兩人的基因屬於在現今亞洲被廣泛發現的一種單倍群,但不屬於上述5種單倍群中的任何一種。
馬力在與耶茨於2007年合著的一篇論文中說,這項研究提供證據顯示,美洲外來移民的基因基礎可能比先前所認為的更具多樣性,而不光是只有上述被多數人接受的5種單倍群。
《山海經》描述北美洲
中國古籍《山海經》曾提及扶桑一地,有人認為這是指北美洲。美國作家暨獨立研究人員裡斯(Charlotte Harris Rees)對此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並在各地的演講中陳述其關聯性。
裡斯說,《山海經》中描述了北美洲的動物,包括:負鼠、犰狳、野豬、叉角羚、土狼、禿鷹、海象等。
扶桑據稱在20,000里(約8,000公里)之外,大約是從北美到中國的距離。中國古人稱扶桑有3,300英里(約5,310公里)寬,受大海所阻且擁有巨大的樹木。對此,裡斯在2005年的一場演講中說,那個寬度幾乎就是美洲的確切寬度,而加拿大西部海岸與美國西北部各州就擁有那種巨大的樹木。但古代中國人怎麼知道這個呢?
裡斯還提到了許多扶桑與北美相關的例子。舉例來說,在近代發現、可追溯至西元900年的美洲雞骨,與東南亞的雞骨非常相似。甚至有些美洲印度安人稱呼雞的名字也幾乎與其中文名字一樣。
針對有人主張,扶桑是個虛構的地方,裡斯表示,有些繪有扶桑的古代地圖是政府繪製、具有實用性的地圖,因此不可能會繪出想像中的陸地。
有人說了,3000多年前有那麼高的航海技術?確實有,但成功者不及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大多數會死在路上。而且不要小看上古時期人們的天文地理知識,《山海經》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世界地圖,只是越流傳越被神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