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吸引嗎?外企龍頭:還是香港更吸引(組圖)


香港這座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呢?美食?觀光?有些事物並不是從表面上能看到的。(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9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東方矽谷」、「新天地」、「香港第二次機遇」......被官員們捧上天、將有能力動搖國際其他灣區的的「粵港澳大灣區」,到底在谷歌、臉書這些外企龍頭眼中是甚麼?他們回答說:「沒聽過甚麼是大灣區,但香港有完善法制及一國兩制,這才是吸引我們的地方」。

「大灣區」是指珠江三角洲的「9市+2區」,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澳門及香港,是北京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2018年的「重點工作」,由北京指派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韓正負責統領規劃,港澳特首都被納入這個工作小組內。

「大灣區」的願景也跟它的覆蓋範圍一樣很「大」。北京明言,它的目標是與「國際知名的灣區競爭」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000萬人」,在面積和人口上,多於三藩市灣區及東京灣區,又認為大灣區能夠同時擁有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廣東省的全國製造業生產基地。

然而,大灣區是否能夠用上述的條件與國際知名的灣區競爭?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和公民黨魁楊岳橋日前剛從美國三藩市灣區(Bay Area)考察回港,期間他們拜訪了多間外企龍頭,包括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Airbnb等,又與多家初創公司負責人交流。當問他們「是否聽說過大灣區」時,外企都表示從未聽過、也不知道是甚麼。

兩人指出,「對外資而言,香港吸引力更遠勝大灣區,因為在他們眼中,香港才是國際商業中心、有完善法制及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比「大灣區機遇」的吸引力更大?

一名出身香港、目前在三藩市工作的資深IT業界人士指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在1955年左右到三藩市灣區發展,成為了灣區第一家半導體公司,逐漸吸引創科人員到來,形成今天的矽谷,三藩市灣區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在政府擲重金『投資』下、東拼西湊成就的,人才自然會流向他應該去的地方。」

他指出,三藩市灣區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科創龍頭,「憑的是一流的教育和專業水平、完善的人才流動網絡、良好的地區及企業文化、能夠保護知識及產權的健全法制,最後才是硬件配套,而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逐漸建立的」。

這種說法,並不是只有一個人提出的。事實上,國際上多個智庫報告、以及美國及英國國會定時對香港「一國兩制」的報告中,都提及這樣的一段話:「我們(英國/美國)和香港,長久以來保持著蓬勃發展的貿易關係,是由於『一國兩制』提供了商業所須的透明度和公平貿易,並對自由提供必要的保障。」(今年7月30多名英國國會議員提交英國外交部的聯署信)


被指是「粵港澳大灣區」競爭目標的三藩市灣區,從1955年左右開始,經過百般磨鍊,逐漸發展成一個成熟的都市,具備一流的教育水平和專業人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灣區」推銷融合 不過「香港不可取代」

今年8月中旬,北京公布中國科學院轄下2個研究院將落戶香港。對此,香港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表示,香港雖然小,但科研機構的研發能力比國家不少研究中心都要高,「中美貿易衝突令大陸的科研弱勢盡現,因此,中方正急於讓香港發揮更大角色、向大陸提供科研上的幫助」。

月前美國總統川普曾點名批評中資科技企業在美涉及間諜行為,而中興、華為等中資大企遭到重創,令中國大陸的科研野心受到嚴重打擊。外界普遍相信,北京或計劃藉港澳獨特的國際定位重新擬定科研發展策略,能夠模糊港澳與大陸邊界的「大灣區」正是其中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首次會議上,即通過中國科學院轄下2個研究院落戶香港的計劃。圖為大陸大學畢業生。(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為了探討香港究竟應該保持自己的特點還是融入「大灣區」,《蘋果日報》日前請來了力撐大灣區的港區人大代表洪為民、以及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陳志全同台討論。

洪為民直言,「大灣區」想達到的結果是「融合」兩地民眾,但他又表示,「如果(香港)失去自己的定位,那(大陸)也不會想讓你玩一份。」

陳志全也指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保持香港優勢的重要部分,「融合」可能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結果,「我覺得香港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距離」。他也提醒,除了一味唱好「大灣區」,港府應該也考慮在本地發展產業。

本文留言

作者鐘靈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