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王秀德——匠心精神寫就日本商業傳奇(組圖)


王秀德(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18年8月20日訊】生薑、大蒜,人們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農產品,卻被一個中國人創造了在日本打拼的商業傳奇。一名從福建走出來的赴日留學生——王秀德,僅用了14年,就使企業成為日本農產品行業領頭羊,還以超群的品質贏得世界認可。來看看海外中文媒體對他的報導吧!

一、守學生本份,把書讀好

王秀德是福建泉州人,於1995年從華僑大學日語專業畢業,一心想要出國留學的他於1996年東渡日本,到語言學校學習。那時他一直盤算著如何才能進入早稻田大學或東京大學這些名校。

在1990年代,中日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日本打工的薪水非常誘人。不少的中國留學生只看眼前利益,在語言學校裡過著上課睡覺下課打工的「貓頭鷹」生活,每日算計的都是如何打工。

在這些人眼中,王秀德不折不扣就是一個的「傻子」。這個「傻子」已經交了80幾萬日元的學費,還特意借了100多萬日元報名參加課外培訓班。100萬日元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換算成人民幣有八九萬,那時廈門的套房也就20多萬人民幣。

不過王秀德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在他看來,學生就要守學生的本份,把書讀好。得益於善於學習和用心,1998年正式工作後,二十幾歲的他沒多久就已經嶄露頭角,成為所在子公司的工廠廠長,管理著100多位員工,後來還成為子公司的社長,年收入達千萬日元。

二、想要達到另一座高峰,必須從零開始

高薪、體面、穩定,對大多數到日本打拼的華人來說,王秀德的職業實在令人稱羨。令他們目瞪口呆的是,王秀德此時卻選擇辭職創業,那一年他剛三十歲。

王秀德這個決定,緣於無意中看到的臺灣作家劉墉的一句話「如果想攀登的更高的山,就只能先從身處的這座山上下來,想要達到另一座高峰,就必須從零開始」。正是這句話深深觸動了王秀德,「人生就應該充滿挑戰」。

2004年,王秀德拿出了多年的積蓄,成立了源清田商事株式會社,主要營運蔬菜貿易。他說,「源清田」,意思為「安全、安心源自清田」,農產品領域中的核心就是保證安全、安心和品質,而這得從源頭田間抓起。

1994年到2004年,被認為是農產品貿易「黃金十年」。由於中日兩國物價相差懸殊,且中國人工成本低廉,農產品貿易很容易盈利,是一個誰入行都可以賺錢的時代。但是2004年之後,農產品貿易進入寒冬期,利潤已經變得微薄,行業開始洗牌。

另外,中國經濟也正在發生著變化,許多人或把資金投入了房地產,或去融資,來年資產就能翻番。即便把錢存到銀行裡,每年利息也比企業的利潤高。當人們紛紛逃離農產品貿易時,王秀德的舉動自然難免令眾人費解。他卻想,雖然農產品行業現在不景氣,不過食品是人們必不可少的,將來市場還會繁榮。

三、匠心精神,埋首深耕食品產業

不到十年,證明王秀德對市場的判斷是正確的,源清田集團就在日本擁有了三家會社跟三家工廠,在中國擁有兩家公司和一個檢測中心,員工總數超過500人。

其業務覆蓋進口生鮮系列、水煮系列、日本生鮮系列、板栗花生有機食品系列。其中,源清田的生薑、大蒜等核心業務已躋身為同行業前三,剝皮蒜等產品已經成為日本市場的第一。


工廠員工包裝生薑(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而「有機天津甘栗」熱銷日本的同時,連續五年獲得全球最權威、歷史最悠久的質量研究所「世界品質評鑒大會」頒發金獎。面對記者提問「如何用14年時間取得這些成就」,王秀德回答:「學習日本匠人精神,將事業做到極致」。

從種植到消費「一條龍」服務與監控,使其盡善盡美。他對農產品進行了標準化和集約化的管理。他從農民手中租來大量的田地,建立自主基地,並雇佣農民耕種。無論收成好壞,他都依照合約價收購,但農民也必須按照公司的要求耕種。

農副產品的大敵是農藥,使用了不合標準的農藥,會造成很大量的殘留。為此,王秀德還免費替農民提供優質農藥。為了達到更高標準,他還不惜耗費巨資,建立了中國國家級標準的農藥殘留檢測中心,每批產品都嚴格檢測,有問題的產品立刻淘汰,就保證了所有產品的品質。

日本為了加強食品中農業化學品殘留管理,2006年5月實施「肯定列表制度」。該制度要求:食品中的農業化學品含量不得超過最大殘留限量標準;而對於未制訂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農業化學品,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過「一律標準」0.01毫克/公斤。制度出臺後,不少食品貿易商因達不到管理要求而歇業。

在市場需求量大幅減少的背景下,也在同行競爭日趨激烈的大勢下,源清田基於高標準的產品卻贏得消費者認同,每年所佔的市場份額都在增加。

四、義利合一,實踐「論語和算盤」商道

澀澤榮一被稱為「日本近代資本主義之父」,也是王秀德的偶像。他在其著作《論語和算盤》內提出「義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現代儒商精神,同時也踐行著「論語和算盤」兩立的商道,熱心於公益事業,不忘回饋社會。

在2017年12月,王秀德捐給向母校華僑大學100萬元人民幣設立了夫妻聯名的「華僑大學王秀德柳玲獎學金」,以支持母校人才培養工作。他說,開始做企業時,人們都會一心想著賺錢,隨著公司的壯大,會考慮如何回饋社會。

日本「3.11大地震」的時候,王秀德為災區送去大量的農副產品,協助災民解了燃眉之急,並組織了賑災音樂會。他說,「很多人稱我為成功人士,我不清楚成功的定義,我認為一個人只要對社會有貢獻那就是成功的」。

五、得益於中日經貿合作

作為一位有遠見、持續創新的企業經營者,王秀德考慮如何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同時還不斷探索跟發掘新的事業拓展點。之前公司產品的品種複雜,後來精簡取捨,很多達不到行業前五名的產品都放棄了。他認為,業務就像大樹一樣,一定要修剪枝葉才能更加茂密。

如今,人們追求食品安全和健康,現在,王秀德的公司正在開發一種新的純天然的生薑食品,還沒有人涉足,他說:「真正的對手是時代潮流的變化,只有順應潮流才能不被淘汰。」

王秀德很推崇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也很欣賞孫正義的冒險精神。他認為,企業家精神是持續創新,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而中國人的「冒險精神」跟日本人的「謹慎態度」結合在一起,相信能成為很好的企業家。

王秀德也在哲學典籍中尋找經商的靈感。當讀到老子的《道德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後,他茅塞頓開,決定把這句話引申為企業將來的發展方向。這個「三」就是中國市場,在中國銷售又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好的日本產品,二是中國本土的安全安心的產品。

經歷四十年改革開放,各種中國產品、中國製造出現在世界各個角落,王秀德認為,現在應該慢下來,做精做專。「現在中國掀起了創業大潮,很多年輕人問我成功有什麼秘訣,成功其實沒有什麼秘訣,一定要總結的話四個字‘持之以恆’,三個字是‘不放棄’,兩個字是‘堅持’,總結成一個字,就是‘熬’」。

旅日二十幾年的王秀德,現兼任日本中華總商會常務理事、及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等職務,把「促進中日經貿健康發展」作為己任。之所以願意付出精力投身社團工作,他說是得益於中日經貿合作,他的商業傳奇是中日兩方優勢互補、互利合作的結果。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