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口大國的人力資本危局
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竟陷入人力資本危局之中(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6月28日訊】14年前,電影《天下無賊》裡說「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14年後,華夏大地卻是這樣一番景象: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廉價勞動力卻面臨短缺;人們削減腦袋考公、進國企,製造業亟待升級卻無人可用;大筆經費砸向科研,可除了學術腐敗一事無成。看來,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竟陷入人力資本危局之中!
人口紅利正在衰減
中國經濟騰飛,靠的是中國人口紅利大迸發。報酬低廉的中國人,用血與汗拼來了一個奇蹟: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後,得益於大量勞動適齡人口,以及同勞動效率不對稱的微薄收入,外資利用效率極高,資本邊際效益遞減趨勢大幅減緩。
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提高基礎設施水平,吸引境外資本、民間資本投資設廠,又吸納了海量勞動力。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人口紅利充分迸發。
但是,隨著2008年的貨幣寬鬆政策,海量資金湧入市場,大幅抬高了資產(最典型的是房地產)價格,在與人口問題、教育問題相互疊加情況下,人力資本結構幾近扭曲。
人力資本結構扭曲
主要體現在財富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等問題上,最突出的是財富結構畸形,激勵機制不足。廣義上看,病態的勞動收入分配機制,加速了社會階層分化,形成了手握大量資產(最典型的莫過於名下N套房)的「食利者」和出賣勞動力的「供養者」。前者坐享其成,脫離勞動,既可以恩澤後世。後者儘管接受了高等教育,混到了中層,開上了豪車,卻只能蝸居在大城市一隅,因高槓桿消費而憂心忡忡。
資產增值的幾何效應,使「食利者」與「供養者」差距越來越大,階層已經固化!慾望橫流的消費社會,實乃「供養者」之無奈。階層躍遷的動力喪失,勞動致富已成空談,即便活著已拼盡全力,人力資本如何發揮作用?
之前,儘管歷盡千辛,甚至有所犧牲,部分農村轉移勞動力和70後、80後大學生,收穫了經濟增長的紅利,部分甚至變成「食利者」,起碼他們當初的奮鬥有所期待。
可現在,中產階層作為「隱形的窮人」,被房價壓的喘不上氣來,基層躍遷難於上青天,「夢想」只能用來自嘲。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危局的形成有著自身邏輯。
危局因何形成?
在德勤的2018全球人力資本報告中預測,未來經濟發展,人力資本要素將迸發極大生產力。而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卻面臨著人力資本危局,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
在「量」上,計畫生育政策轉向過慢。人口總量是文明發展的基石,而且研究證明,人創造的價值要高於其消耗的資源。但是,據測算到2100年中國人口將降至6億!其根源在於計畫生育政策導致的年齡結構畸形。
在「質」上,教育改革成效不足。世界銀行研究表明,過去25年,教育對人力資本優化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人力資本改善程度對GDP年增長率有著重要影響。可我們的教育改革,仍在迷霧中徘徊。基礎教育方面,改革成果難道是一成不變的高考、遙不可及的學區房以及高不可攀的幼兒園。高等教育更加混亂,韓春雨涉嫌學術造假事件不了了之,被逼死的武漢研究生陶崇園屍骨未寒,世界一流高校只是傳說罷了。中國教育改革力度、教育資金投入程度,是對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的羞辱。
從「思」看,反智主義正在蔓延。對智識的貶損,源於高等教育的貶值,體現在兩對矛盾上:
第一,城市vs鄉村。城鄉教育水平溝壑難平,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寒門難出貴子。
第二,勞動收益vs資本收益。名校畢業不能保證高收入,鯉魚已難躍龍門,「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在於人力資本價格機制不健全,智力資本得不到應有報酬。范冰冰4天賺了6000萬(真假不做判斷,但無風不起浪),上市企業靠賣樓扭虧為盈,卻是市場扭曲的生動體現。
高層不是不知道,系列政策正在轉軌路徑中。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落實起來難度重重。從文化上看,中國人的智慧不集中在提高效率上,而是消耗在政治(廣義的概念,「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中。明規則易行,潛規則難破。這就迫切需要高層做出姿態,在政府機構改革中做出樣子。
危局並非一天形成,解局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從宏觀分析回歸到微觀個體,政策轉型的車輪之下,想必許多人的命運會因此改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