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園丁文苑】文史常識之十六:漫談勤苦、崇儉與養廉(圖)

 2018-04-01 13: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勤苦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勤苦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禮義廉恥是中國傳統美德,今天就講幾個廉正古人的故事。何為廉?即不貪腐,也就是淳樸,勤儉,不貪圖自己勞動所獲以外的利,不追求奢華,它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生在世,倘若要立志做出一番事業,達到某一個目標,必須要經歷勤苦,要培養崇儉的品德,要養成廉潔的好作風,這都是成功的基礎。所以吃苦,對於一個成功者來說,就是個免不了的人生修煉環節。

先說一個古人勤苦節儉的例子。在東晉,有個叫陶侃的名將,字士行,生於三國孫吳景帝二年(公元259年),他幼年喪父,經歷過艱辛生活,在其母教誨下成人。曾任潯陽縣吏,後任江夏,武昌太守,都督荊,江,雍裡等八州諸軍事。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他的一些故事。他在軍中四十多年,處理各種事物,均自強不息。史書記載他身居高位,從不居功自傲,不養尊處優,始終克勤克儉,以愛民和清廉留名後世。他曾有個喝酒嗜好,在其母親教誨下,不但嚴於律己改掉此習,而且對部下也嚴格要求,不可飲酒談戲廢事。凡是違令者,就令人將其酒器蒲博(賭具)投擲於江。他在廣州任上時,「朝運百甓(pi)於齋外,暮運百甓於齋內」。就是說,他在早晨,將放在院子裡的100塊磚頭搬到屋內,到晚上又把他們搬出室外,天天如此。別人不解其意,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遊,恐不堪事!」並且說:「民生在勤。大禹聖人,猶惜寸陰,至於庶人,當惜分陰,豈可游逸?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他的「民生在勤」「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這話對於我們今人也是為人處世的警句。他的節儉也是聞名的,在製造戰船時,剩下的碎竹屑,木頭邊角料,他都收集起來,用於天氣不好下雨雪造成工地道路泥濘時,用於鋪路,或製作成竹木釘,作造船零件。

陶侃在廣州時,有一次見一個人拿著一把沒有成熟的水稻,他問道:「你拿這個做什麼用?」那人回答:「我只不過在路過稻田時,隨便揪一把,玩兒而已。」陶侃聽了之後大怒,說:「你既不務農,居然敢毀別人的水稻!」於是陶侃將他以鞭刑懲罰。這事在民間傳開後,百姓勤於農牧業生產,家家豐衣足食。從此事也可見到陶侃的公德。

再說一個古人崇儉的故事。在唐朝文宗時有個叫鄭澣(han)的人,(本名涵)是刑部尚書。他的父親鄭餘慶是唐四朝元老,曾任宰相。鄭餘慶是個崇儉的人,他的俸祿,多數都散發給了親友,或者接濟生活有困難的人,而自家的生活卻非常簡樸。鄭澣從小受其父親影響,也是個為官清正,生活簡樸的人。請看秦孝儀《進德錄》裡一段關於他吃餅皮的故事,原文是:

鄭澣以儉素自居,為河南尹日,有從父昆弟之孫,自鄉來謁(ye)者,將去之前一日,召甥侄與之會,食有蒸餅,鄭孫去其皮而後食之。澣大嗟怒(jie nu),謂曰:「皮之與中,何以異也?僕嘗病澆態訛俗,驕侈自奉,思得以還淳反樸,敦厚風俗。是以憐子力田敝衣,必能知稼穡艱難,奈何囂浮,甚於五候家紈綺(wan qi)乳臭兒也?」因引手,請所棄者,鄭孫錯愕失據,器而奉之;澣盡食,遂揖之歸。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鄭澣以節簡樸素而自持,他在河南做官時,有一個他堂兄弟的孫子從鄉下來找他。(是想請他介紹在外謀個差事做,鄭澣為他寫了推薦信)在他這個堂孫臨走的前一天,鄭澣召集他的甥侄輩與他一起吃飯餞行,吃的主食有蒸餅,他這個堂孫將餅剝去皮才吃。被鄭澣看到,於是鄭澣生氣的問他:「這餅皮和餅瓤有什麼不同?我歷來就痛恨薄態浮俗,驕奢自奉的惡劣世俗,希望返回到淳樸敦厚的風俗。我見你在鄉下務農,穿著破舊的衣服,想必會知道種莊稼的艱辛,你怎麼會學的如此放肆輕浮,比那些權貴之家不懂事的紈絝子弟還浪費?」然後他伸過手去,要那些被堂孫丟掉的餅皮,這個孫子手呆目瞪,不知如何是好,就用碗盛了所棄的餅皮遞給他。鄭澣接過去都自己吃了。於是鄭澣改變了主意,認為他沒有質樸本性,不堪重任,就把他請到客廳,給路費把他打發回老家去了。

前面這段故事,我寫在括弧內的話,是參閱了《新唐書》記載,加的註釋。

北宋有個人叫杜衍,生於978年,卒於1057年,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在宋仁宗時,他曾官拜太子太師,御史中丞(宰相)。他幼年喪父,隨母寄養在繼父家,年青時曾經歷艱辛,後來發奮讀書步入仕途,因此他為官清儉,廉正。他的一生不蓄私產,為人低調,不與人爭。退休後,生活極簡樸,老家連一座像樣的房子都沒有,只好寄宿友人處,有客來訪時,粗茶淡飯招待。臨終時囑咐家人以一枕一席從簡入殮。因此他也是一個崇儉廉正的名相。

他曾對人表白說:「衍本一措大耳,名位爵祿,衣服器用,皆國家者。俸入之餘,以給親族之貧者,常恐浮食,焉敢自奉也。一旦名位俸給,國家奪之,卻為一措大,又將何以自奉養耶?」

以上文中的「措大」是貧士之意,他這話的意思是說:「我本來就是一個貧寒之士,名利官職,衣食用器都是國家給的。因此我的俸祿有餘時,就散發給親友中貧困的人,而且經常躭心自己名不副實,白拿國家俸祿,怎敢自己獨佔哪。一旦爵祿,名利被國家收回,又是一個貧士,又將能以什麼來養活自己哪?」你看他這番表白,用今天的大白話說,就是他不忘本,由一介貧士致仕途,當了官,仍舊保持著艱苦樸素,樂於助人,廉潔奉公的好作風,因此他的事跡能流芳千古。他的故事流傳至今的還有幾個,此不多敘。

再看當今中國那些為官者,雖然也有人出身貧寒,也曾經歷過艱苦,但是一旦當了官,對名利情的貪婪就惡性膨脹,就沿著「懶-饞-佔-貪-變」的軌跡墮落成歷史罪人。究其源,就在於他們有人根本就沒有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有人雖然也有點文化基礎,但是一旦大權在握,就忘乎所以,背叛了中華傳統文化,背叛了中華傳統道德,走上了禍國殃民的殊途。我在前面文章中曾經說過,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因此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傳統道德,對於中華民族至關重要。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