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發文下調銀行業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8年3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全球各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制定者紛紛為緊縮政策鋪平了道路,中國央行也釋放相應的信號。但是在3月6日,中國內地媒體報導稱銀監會發文下調銀行業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有專家稱利好銀行。不過,中國銀監會對銀行業因此增加的利潤不得用於發放獎金和分紅的要求也引發關注。
綜合媒體3月6日報導,中國銀監會印發了《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銀監發[2018]7號)(下稱《通知》)。
《通知》的調整內容包括:撥備覆蓋率要求由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率監管要求由2.5%調整為1.5%∼2.5%。調整方式為按照同質同類、一行一策原則,明確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
從概念上說,撥備覆蓋率可簡稱撥備率,為貸款損失準備與不良貸款餘額之比;貸款撥備率又稱撥貸比,為貸款損失準備與各項貸款餘額之比。
《通知》解釋稱,「同質同類」是指各機構監管部門原則上應制定相應類別機構的差異化實施細則並及時印發實施。而「一行一策」則是指,各機構監管部門和銀監局按照本通知和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單家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兩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銀行業目前撥備水平達到180%多,降低撥備也更有利於加快處置現在的不良貸款。
中國銀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撥備覆蓋率及貸款撥備率整體下調後將增加大量銀行利潤。以工商銀行為例,2017年上半年該行實現撥備前利潤2,578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長7.7%。在計提610億元撥備後,實現淨利潤1,537億元,僅比上年同期增長2%。
聯訊證券李奇霖分析認為,此舉可轉回撥備資金規模大約在5,500億元左右。貸款損失撥備在銀行的報表中屬於成本項目,如果銀行能夠達到降低撥備覆蓋率與貸款撥備率的要求,則可將原本屬於成本項目的貸款損失準備轉為利潤科目,有利於提升銀行的業績表現。
財經分析人士齊俊認為,銀監會是因為銀行業資金緊張的壓力來臨而鬆動了底線。並且《通知》明確要求「因少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增加的利潤不得用於發放獎金,不得增加分紅」,而不是要求銀行利用更多的資金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意味著明確的給銀行業開了「後門」。
從利潤方面來看,由於撥備覆蓋率下降,使得利潤看似增加。從概念上說,撥備覆蓋率主要反映商業銀行對貸款損失的彌補能力和對貸款風險的防範能力,這也是反應銀行業績真實性的一個量化指標。
看中國特約評論員唐新元指出,中國銀行業的撥備覆蓋率已經在不斷下降,這樣就產生一個矛盾,一方面之前貸款發放總量很高,槓桿率也很高;另一方面撥備卻在減少,一旦經濟下行時,資產質量會迅速下滑,壞賬會迅速增加,而由於沒有足夠的撥備,加上經濟下行時銀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補充貸款損失準備金的能力下降,於是金融風險就會爆發。
目前,全球各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存在聯動性。各大央行紛紛由寬鬆的貨幣政策開始或準備開始轉向偏緊的貨幣政策並不是偶然的,事實上,是全球經濟聯繫日益緊密,經濟形勢的高度關聯導致了貨幣政策的趨同。
中國央行也在最近的一次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下一步將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
對於「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的提法,市場的解讀為2018年中國的貨幣政策較2017年將偏緊。去年的提法為「調節好貨幣閘門」。
雖然給銀行業開了「後門」,但實體經濟獲取資金仍然困難。有中國內地媒體報導,河北一家中型建材企業借款總額1.5億元,借款年利率12%,理論上一年應還利息是1,800萬元。但實際上,加上各類委託中介費用,卻要還息3,000餘萬元,成本幾乎翻番。即使這樣,很多中小企業依然借不到錢。迫不得已,不少企業只好向高利貸借錢。目前很多中小企業存在現金流斷裂風險,大約有30-40%企業依賴借新還舊生存 ,且這種企業的數量還在持續增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