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不生二胎(圖)
慎養二胎(Pixabay)
【看中國2018年3月5日訊】Part 1
知乎上有個非常火的話題,如何看待月入5萬的人,活得像月薪五千?點讚最高的這樣回答:
當我超過月薪三萬的時候,我開始高估自己的消費水平,以為可以像詩人一樣,過那種只有午後和咖啡的生活。
養一隻貓,養一隻狗,帶著心愛的女人,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
不到兩個月,半年的積蓄一無所有。
於是我開始慌了,不得不和幾家甲方簽下賣身契,整個下班時間都在無休止地工作,加班、熬夜、趕稿,馬不停蹄,不知道太陽是什麼顏色,不知道冬天是什麼形狀。
月薪5萬,卻依然活得像乞丐、像條狗!
北京白領時會理深有體會:
也是月薪5萬,北京一套房子,商業貸款190萬,每月還貸1萬元,還30年;
瀋陽的房子,貸款40萬,每月需還3500元,還20年;寶馬一輛,19萬,每月還5000元。
表面上她是風光無限的中產,北京有房,開寶馬上班,可背後卻苦逼得連自己都快撐不下去了。
在麥當勞排一小時的隊,只為了買一個漢堡;
在路邊和收費員罵半天,只為了少交兩塊錢的停車費;
熬到十點再去買菜,只為買斤7.8折的排骨。
「你能體會我每一天睜開眼,就想到身上還背著幾百萬貸款,每個月不賺到5萬元都覺得過不踏實的生活嗎?」
Part 2
一天,一個朋友問她,你有什麼愛好嗎?
時會理一下子就愣住了,腦海一片空白,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淪落為一部沒有感情、沒有興趣、沒有快樂的賺錢機器,對週末的一切沒有熱情,只好尷尬地回答:
我的愛好是賺錢!
聽過無數人的感慨:明明收入可以,月薪過萬,有車有房,日子卻過得心驚膽戰:不敢休息、不敢辭職、不敢放棄、不敢倒下、甚至連死都不敢……
對未來懷著無比的恐懼,總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會瞬間消失;最害怕的是生病,哪怕不是大病,都可以讓幾十年的打拼瞬間化為虛無。
原來,我們一直處於這樣一種緊繃、滿負荷的狀態,在滿負荷的壓力與債務中,滿負荷地生活、滿負荷地工作、也在滿負荷地消磨。
面對風險,絲毫沒有抵抗的能力,哪怕一根稻草,也能壓死疲憊中的駱駝!
Part 3
中國一半以上家庭零儲蓄
去年12月10日上午,一名42歲的程序員,從樓頂一躍而下。
一個月前,他被領導談話,意思是,你被炒了!
北航本科、南開碩士,一路985名校,華為工作8年,中興工作6年,一路大公司;深圳有車有房、兩個孩子、年薪幾十萬,還有一定數量的股權。
至少在被辭之前,一路高歌猛進,是別人想要而得不到的生活,可即便如此,在危機面前,同樣是如此不堪一擊。
出事後,他的妻子說:我們的家庭支柱倒了,留下我和9歲的兒子以及2歲的女兒,四個年邁的老人茫然失措,讓我天崩地裂!!完全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辦?怎麼辦?
哪怕年薪幾十萬,抵抗風險的能力,同樣脆弱。
他的自殺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很多人表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明明收入可觀,可生活卻一直處於緊繃、滿負荷的狀態。有人感慨:
「人到中年的情況就是,目前的收入基本上都花在房子按揭上了,家庭花銷要掐著指頭過日子,一失業,整個世界就崩潰了。」
判斷自己的生活是否緊繃,一個最好的標準:
半年不工作,你的生活是否還能正常運轉,包括你的房貸、車貸、信用卡,都能正常還款。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生活留有餘裕,足夠應對突然的震盪;
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的生活其實很緊繃,在高負荷的狀態下,有可能不堪一擊。
Part 4
然而,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處於一種高負荷的狀態:
1.零儲蓄
一位朋友是這樣描述自己生活狀態的:
每月工資一發,房貸、信用卡,就得扣掉大半,剩下的,寶寶花費多少、吃飯花費多少、老婆買衣服、化妝品花費多少,左算右算還是不夠。
曾經揮金如土,現在經常為了一塊錢吵得面紅耳赤,一到月底,就盼著工資早日發放。晚上老是睡不著,萬一生病了怎麼辦?萬一生病了怎麼辦?萬一生病了怎麼辦?家裡一分儲蓄都沒有啊!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報告》指出,在中國儲蓄最多的10%家庭,擁有全部儲蓄的75%;另外35%的家庭被稱之為儲蓄較多,他們佔全部的25%。
最後,剩下55%的家庭,他們的儲蓄是多少呢?答案是——0。
說人話就是,在中國,一半以上的家庭幾乎是0儲蓄,沒有一分多餘的錢。
零儲蓄意味著什麼?
在國外,你或許可以依托健全的社保體系,不至於摔得粉身碎骨。
可在一個住房、醫療、養老、教育、失業等社保體系完全不成熟的社會裏,零儲蓄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稍有危機,都可以將一個家庭壓得徹底抬不起頭來。
2.高負債
天涯上看到一個帖子,關於負債:
「我也不知道怎麼會走到今天這樣,從有車有房有20幾萬存款,到現在負債100多萬,絕望,我想自殺,可回家看到兩個嗷嗷待哺的小孩,心裏隱隱作痛!
天天接十幾個要債電話,我崩潰了,連續一個星期睡不著了,再這樣下去,不自殺也會瘋掉!
今天跟老婆說想自殺,老婆說,如果想自殺,就帶著兩個孩子一起跳樓!」
現在,負債自殺已經算不上新聞了。隨便一百度,到處都是:「80後夫妻相偎自殺,負債千萬,身上只剩70元」「大學生校園貸負債百萬,無力償還留言自殺」……
高負債,是中國家庭的生活常態。
有學者指出,從2007年到2016年,中國家庭的債務率翻了一倍多。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屬於高負債家庭,而這30%的家庭可能不堪一擊。
這樣的預估還算樂觀,經濟學家郎咸平更悲觀:
「在中國,99%的白領以及他們的家庭即將面臨破產。而且是必然破產!無路可逃!這件事可能是發生在未來2—10年。你可以盡量去懷疑這個數字。但它必然發生,絕非危言聳聽。」
3.高消費
諷刺的是,明明卡裡沒錢還債,卻還是忍不住要買買買,高消費驚人。
高消費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不花不行,比如買房後的消費,郎咸平認識不少白領,月收入一萬多,覺得特牛,付了房貸,感覺還能再買一套。
高檔小區、豪華裝修,覺得身份地位提高了,消費也就要求更高:吃的貴、交通貴、學費貴、醫療費用更貴……
其實你不是真的中產了,而是「被中產」了:被中產式消費。月薪也就一兩萬,除了生活費用,基本一分不剩,很多人根本支撐不起!
另一種是主動的,忍不住地買買買,不貴到一定程度根本滿足不了的消費欲值,加上盲目的跟風:
大牌的唇膏、眼影、口紅,奢侈品牌的包包……幾乎成了女人的標配。沒有,你就是廉價品、便宜貨,作踐自己的女人,連自己都不愛自己的女人,男人更不會疼你的女人……
不管有錢沒錢,一定要買。沒錢,借、開信用卡、裸貸,也得買。這是身份的象徵、女人的象徵、高貴的象徵……地鐵裡,到處可見LV的包包;以及,連房都沒有,卻開著小車到處亂跑的年輕人……
最終,你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倒活成了營銷者眼中的樣子。商家最喜歡的,就是不帶腦子出門的。
代價是,夜裡睡覺都會驚喜,這麼多錢沒還,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辦……
Part 5
作家毛南講過一個故事,是他朋友,在區裡的某事業單位上班,還是合同工,工資不高,但單位裡的陋習學了不少,愛面子,講排場。
看到別人都有車,他也買了一輛,零首付的那種,利息高得可以。
每月那丁點工資,也就夠車貸和油費,每天的生活狀態就是,開著車在路上堵一小時到單位上班,其實坐地鐵,半小時就夠了。
幾年下來,一分錢沒存到,還四處找朋友借錢。父母催生孩子,不敢生。還算有點自知之明,生下來,連奶粉都買不起。
滿負荷的生活狀態,必然帶來滿滿的危機,就看什麼時候爆發,2年,還是10年。就像你從十幾層的樓頂摔下來,沒有降落傘、沒有安全墊,結果就只有一個——頭破血流、粉身碎骨。
在危機還沒到來之前,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放下身段,沒錢就不要裝有錢,老老實實,構建你的安全氣墊。
慾望管理(延遲滿足)
哪怕你再牛逼,賺錢的能力,永遠趕不上消費的能力,這是現實。很多風險,來自你過強的消費慾望。
理財的第一步,管理你的消費慾望。
買之前,先衡量那件貨品是否真的需要,是否是緊急而必需的東西。如果你連房子都沒有,就想著買車,可能你會很慘。
40歲之前,就不要急著過標配的消費生活,你還不配!
另外,教育投入也需要量力而行。收入有限,就不要削尖腦袋往貴族學校送,害了自己,也可能害了孩子。
安全備用金
很多人喜歡拿外國說事,他們沒儲蓄,不照樣過得很好嗎?那是因為國情不同,那些儲蓄率低於中國的國家,除了確實吃不飽飯根本存不下錢的,哪個福利不比咱們好?
養老金巨額虧空4.7萬億,年輕人能不能領到退休金,還是個疑問呢!有人感慨,能活到退休就已經不錯了。所以,家庭緊急備用金很重要。
一般而言,家庭應對失業的緊急備用金,至少要能滿足3個月的固定支出。就是說如果你被炒了,三個月內,你可以衣食無憂,6—12個月更好。
很簡單的道理,身上有錢,才能不懼危機。
不要犧牲另一半的事業
輕易說我養你的男人,多半不帶腦子。
婚姻的一大作用,是抵禦風險,做全職媽媽,只會讓家庭風險大大增加,算一筆數就明白。
4個老人+2個孩子+2個大人,8個人的開支全壓在你頭上,還有房貸、車貸、教育、醫療、交通、意外等,你確定一個人承擔得起?
40歲之前,你可以透支身體,熬夜加班。40歲之後呢?
從家庭的安全係數來說,不要輕易放棄另一半的事業,哪怕工資並不高,也比做全職媽媽、全職爸爸強!
慎養二胎
之所以提出來,是因為二胎開放,不少夫妻,頂不住父母的壓力或二胎的誘惑,也就一念之間,二胎就出世了。
生二胎要花多少錢,有人計算過,0-23歲,保守估計是100萬元,還沒考慮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但大部分家庭,其實沒做好準備,原本緊巴的財務狀況,可能因為二胎,瞬間爆炸。
身邊不少朋友就是這樣,原本兩人掙錢變成一個硬扛,房貸、車貸、奶粉錢,壓得踹不過氣來,信用卡刷爆、花唄白條無限逾期,連週末都不敢出來玩。很多媽媽表示,自己偷偷哭過好多回。
對於二胎,還需謹慎再謹慎,如果備用金足夠,沒話說。如果不夠,先優化家庭的財務結構,讓你的家庭有足夠應對風險的能力,再來考慮二胎,很現實,但也很真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