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隨筆:君子慎言,勿逞口舌之能!
《易經.艮卦》曰:「艮其輔,言有序,悔亡。」意思是說:不要隨便亂說話,說話要有條理。經過深思之後,有條有理的去陳述。這樣做了,悔恨就會消失。」言語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一門藝術。善於說話,小則可以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大則可以興邦救國。為此,我國古代就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的說法。
朱自清說:「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說話,不見得就會說話;許多人說了一輩子話,沒有說好過幾句話。」說話並不見得比寫文章容易,文章寫完了,覺得不合適,還可以修改,而一句話說出來了,想要收回就難。正所謂「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有句古訓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在現實生活中,一句話,就可能使得你和對方的關係,由親變疏,由有變無。因此,為了避免說錯話,在你說話之前,應先想想自己該說什麼,該不該說,對方聽了之後會有什麼反應。有些人心直口快,說話時不經大腦,根本不去考慮自己尖銳的言詞,是否會給對方造成傷害,卻出現了意料不到的結果。
1825年,俄國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剛剛登基,國內便爆發了一場自由分子領導的叛亂,他們要求俄國實現現代化,意思是俄國的工業和國內建設,必須趕上歐洲的其他發達國家。(筆者引述此例,意在慎言。不涉及事件的是非)
尼古拉一世,非常殘忍地平定了這場叛亂,並判處其中的一名領袖李列耶夫絞刑。行刑之時,繩索突然斷裂了,李列耶夫猛然摔落在地上。在當時,類似這樣的事件,會被認為是天意,犯人通常都會得到赦免。
李列耶夫站起身時,身體摔青了,渾身都是土。當他確信可以保住自己的腦袋後,他向著人群大喊:「你們看,俄國人什麼事都不會做,甚至連繩子也做不好。」
一名信使,立即前往宮殿,報告絞刑失敗的消息。尼古拉一世,雖然感到失望,但迫於「天意」,尼古拉一世,還是提筆簽署了赦免令。
「不過,繩子斷了之後,李列耶夫說過什麼?」尼古拉一世問道。
信使如實地回答說:「陛下,他說:在俄國,甚至連繩子也做不好。」
沙皇說:「既然這樣,讓我們給他證明一下,他說的不符合事實。」於是,他撕毀了巳經簽署的赦免令。
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絞刑臺,這一次,繩子沒有斷裂,李列耶夫被絞死了。
李列耶夫只圖一時嘴快,卻斷送了身家性命。如果李列耶夫泉下有知,他會明白,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就是說了那句「俄國連繩子也做不好」──逞口舌之能,以舌為劍,卻自吞劍而亡!
「雄辯是銀,沉默是金。」這不是要求大家不要說話,而是告誡人們:不要不知節制的任意發表意見!
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博學多才,即使對於自己一知半解的事,也喜歡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這種「舌燦蓮花」的功夫,只能暫時忽悠剛剛認識的人,深入交往後,就會招人厭惡。
還有些人喜歡辯白。之所以辯白,一般是因為不想為過去說過的話負責。朋友之間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絮絮叨叨沒完沒了的辯白,只會損壞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印象,從而失去友誼,甚至失去愛情。
此外,說話要分清對象和場合。很多人儀錶堂堂,看起來文質彬彬,但是不開口則已,一開口便滿嘴粗言穢語,使人聽了非常反感,原有的尊敬,便立刻消失殆盡。
言多必失,生活當中,少說話是非常重要的。說話最大的智慧,就是慎言!
孔子到洛邑去遊學時,參觀了周朝供奉周太祖後稷的宗廟。在廟右邊的台階前面,有一個「金人」,就是用銅澆鑄的人像,而且是「三緘其口」,「緘」是封閉的意思,這是有三重封口,當然這不是不讓人說話,而是表示說話時,要謹慎再謹慎,小心再小心!這還不夠,還在「金人」的後背上,寫了一篇長長的銘文,文中有許多的箴言,都是關於要謹言慎行的。
孔子認真讀完了銘文,感觸很深,他回頭對跟隨他的學生們說:「弟子們要記住啊!這些話是很中肯的、合情而又可信的!」孔子接著引用《詩經》上的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接著說:「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意思是:如果像這樣為人處世,難道還會因為說話招來災禍嗎?
孔子的話,正與《易經》的「艮其輔,言有序,悔亡。」完全相一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