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瑣談:臺灣往事(圖)


許多民眾搭配國旗服飾出席中華民國國慶大會。(圖:自由時報)

【看中國2017年10月12日訊】2016臺灣選舉國民黨不僅失去了總統寶座,還痛失「立委」半數,輸得很慘。唯一的亮點可能就是蔣介石曾孫蔣萬安——從美國回到臺北,一個拿著律師執照的政治小白,競選「立委」成功。蔣萬安在臺北接頭點頭哈腰拉票的場景讓大陸很多人看不習慣,你看,這就是名門之後。這種不體現組織意圖,不走組織安排程序的做法我們是萬萬不能學習的。

之所以破落到這個地步,國民黨給自己準備的坑其實已經挖了幾十年。1977年,國民黨著力培養的本土政治明星許信良,因為出書大爆家醜,被國民黨以「黨紀考核不佳」為由,取消了桃園縣縣長的候選人資格。許信良不服氣,頑強的以個人身份參選,國民黨立即將其開除黨籍、掃地出門。國民黨在為自己的候選人「做票」過程中,被許信良逮個正著,此事被曝光後引發群眾大規模抗議,史稱「中壢事件」,聲望飆升的許信良以巨大優勢擊敗國民黨候選人,成功當選,由此打破了國民黨隻手遮天的局面。[1]

但是許信良能夠在國民黨的獨裁下成功鑽空子,上演叛徒的逆襲,根源還在國民黨。如果國民黨學習一下先進的做法,以「民眾素質低」「臺灣特色」「穩定是福」為由死活不搞地方民主選舉,那任你是誰,恐怕也只有「尋釁煽顛」吃牢飯的份,更別說翻盤的可能。

李敖曾經罵蔣介石「獨裁無膽,民主無量」,這倒是實話,蔣介石玩獨裁手段跟老對手比,那還是差得遠。早在1947年11月,國民政府轟轟烈烈的搞了第一次國會議員和立法委員直接選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普選,儘管由於中共割據、內戰正酣以及各黨派抵制等原因,參選率不足10%,但是畢竟拉開了「三民主義」允諾的憲政的序幕,由此也創下了多個史無前例的第一——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國性(包括新疆、西藏、內蒙、臺灣以及海外僑胞)的選舉、第一次婦女參選且擁有選舉權、第一次差額總統選舉等等。儘管有諸多的不如意,但畢竟開了真普選之先河,所以當時的美國大使司徒雷登說,「此事之教育價值,實無法估計。」[2]這個「獨裁無膽」的口子一開,就為後來的許信良們翻身埋下了種子。

蔣介石敗退臺灣,根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搞了所謂的「萬年國大」,終生總統,拉開了長達38年的「戒嚴」的序幕。但蔣畢竟和餓死幾千萬人都可以熟視無睹的領袖不同,同為獨裁,也有高下之分。蔣把在大陸沒有搞完的「地方自治」那一套移植到臺灣繼續試驗,從1950年開始,以花蓮縣為起點,開始推動全臺灣的縣市長等公職人員直選,這樣的選舉,當然有形式,有黑幕,有道不盡的真假。但是,選舉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民眾一旦明白手中的選票就是自己的命運,那就存在無數的可能。這也是1977年許信良能夠翻盤的關鍵。有了他成功的先例,從此臺灣基層民主風起雲湧,大批社會著名的活動人士通過基層選舉的口子,得以進入政治領域。

當然,這個時候的國民黨依靠槍桿子,維繫著高壓統治,還操控著大部分基層選舉,包括至關重要總統選舉。蔣經國以世襲標籤登上大位,依靠經濟上的「十大建設」,拉開了臺灣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的序幕。但與此同時,以「美麗島」事件為標誌,異見人士抱團反對一黨專政的呼聲越發強烈,街頭民主運動如火如荼,陳水扁、謝長廷、呂秀蓮、陳菊、林義雄這些日後呼風喚雨的人物,就是那個時候冒出來的,他們以「黨外候選人推薦會」名義,積極投入地方議員的選舉並成功上位。[3]

慶幸的是,這些人既沒有被勞動改造也沒有被尋釁滋事,蔣經國先生雖然握有槍桿,也不乏恐怖高壓之舉,但權衡之下,最終做出了對得起人民和歷史的選擇。在1987年廢除戒嚴,1988年開放黨禁報禁,邁出了臺灣民主化極其重要的一步。從蔣經國的身上我們可以更好地比較所謂的偉人標準——把劫掠人民的口糧還給人民不是難事,難的是把權力還給人民。

但實事求是的說,蔣介石只是播種,蔣經國讓其破土發芽,真正讓臺灣成為樣板的,是另一個讓大陸民眾切齒痛恨的人——李登輝。

被人民日報痛罵為「叛徒」的李登輝早年經歷和蔣經國有極大類似,也是紅色憤青一枚,在日本求學時對共產理論有深入的研究。由於對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不滿,從日本求學歸來後李登輝被臺灣的中共地下黨拉攏,曾經在1946年和1948年兩度加入中共,很快又兩度退出。至於原因,除了震動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後面臨恐怖清查,中共臺灣地下黨面臨潰散之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三十歲後還相信共產主義是不實際」。

因為這個歷史,李登輝也沒有少喝咖啡,曾被連續審查,最長的一次被臺灣情報部門羈押了四個半月之久,獲釋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仍被要求定期匯報並且被監視。為此,惶恐至極的李登輝跑到美國去讀博士,其博士論文《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獲全美最佳博士論文獎,由此進入蔣經國視野。作為農業問題專家被邀請回國後,1969年6月,由於在海外與「台獨」運動參與者有過接觸經驗,李登輝再一次被警備總部約談,約談的時間長達17個小時,之後又持續了一個禮拜才結束。李登輝在晚年回憶往事時稱,這件事使他「下定決心,如果有機會執政的話,絕不願意同胞再忍受這種白色恐怖之苦。」「以往像我們七十幾歲的人在晚上都不能好好的睡覺,我不想讓子孫們受到同樣的待遇。」[4]

李登輝的這段經歷對於我們理解他其後暗中支持民進黨,傾力推進臺灣民主化進程有很大的幫助。李登輝為了在威權統治心態根深蒂固的國民黨站穩腳跟,清除黨內反對民主化的勢力,在政治鬥爭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兩面三刀、封官許願、監聽監視之類的齷齪手段用了不少,但在收攏權力之後,他的民主化路線是極為清晰的。1990年坐穩總統位置後,沒有用武力對付「野百合」學運,反而以妥協收場。隨後宣布釋放政治犯,和這些曾經的異見分子一起召開「國是會議」,繼而又廢除「萬年國大」,修法廢除「因言獲罪」……最終,僅僅用了4年的時間,成功修憲,確定總統全民普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寧靜革命」。

贏得1996年的臺灣第一次總統大選後,李登輝的就職演講中有這麼一段話。「我們已經清楚的證明中國人有能力施行民主制度,運用民主政治……今天的這個慶典,不是為了慶祝任何一個候選人的勝利,不是為了慶祝任何一個政黨的勝利,而是為了慶祝我們兩千一百三十萬同胞追求民主的共同勝利,是為了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自由與尊嚴,在臺澎金馬獲得肯定而歡呼。」2000年,李登輝功成身退,放棄競選連任,成就了民進黨的上臺執政,臺灣政黨輪替成型,民主化歷經半個世紀的坎坷,終於開花結果。李登輝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歷史上注定有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這麼一個人,為何成了被口誅筆伐的台獨分子了呢?

李登輝在1988年2月繼任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說:「只有一個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只有一個中國,我們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90年5月在就任總統的致詞中又強調,「臺灣與大陸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所有中國人同為血脈相連的同胞」。同年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1991年頒布《國家統一綱領》,其中明確提出「大陸必須進行民主改革,隨後雙方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完成兩岸的統一大業。」1995年的雙十節,他又表示:「四十多年來我們之所以奮鬥不懈,就是要為將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立下可供遵循的典範」……這些,像一個台獨分子的言論嗎?

但顯然,李登輝提出的民主統一這個先決條件是很多人斷然不可接受的。在1994年李登輝完成修憲,確定臺灣將進行全民普選後,顯然有人就坐不住了。所以從李登輝1995年以私人身份訪美、並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演講之後,人民日報如打了雞血一般,突然推出了系列文章,猛烈抨擊的所謂「分裂言論」。但其實你看看李登輝的演講內容,通篇都在講臺灣的民主經驗,跟台獨八竿子打不著。

當然,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你要求李登輝沒有一點臺灣情節,跟大陸人一樣對大一統萬般膜拜那不太可能。他拋出兩國論,跑到靖國神社去祭奠為日本人戰死的哥哥,有親日情節,這是事實,但也沒有妨礙他作為一個老謀深算的政客的政策取向,也沒有損害臺灣的根本利益。大陸人總喜歡居高臨下,以上邦大國觀看殖民地的視角俯視臺灣同胞,反過來看一看,臺灣人為什麼要順著你喜歡的說,你的三觀很偉大嗎。2007年李登輝在日本被大陸人扔塑料瓶襲擊,他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希望他在國內也能這樣。這句話細細體會,恐怕會讓人感慨萬千。

曾幾何時,我們都習慣於在新聞中目睹臺灣政要們在眾目睽睽之下干架,可能這樣的噱頭更符合嘲笑的需要。而今,我相信很多人都笑不出來了,因為和申大媽們代表我們數十年如一日的舉手比起來,恐怕有人為了博你肯定為你幹上一架來得更實惠。

在輪迴的選舉中,沒有永遠的失敗。國民黨若說失敗,那也只是一時,因為四年後還可重來;民進黨若說勝利,那也只是一時,因為隨時有可能再打回原形。這個政治遊戲中,只有一個永恆的贏家,那就是手握選票決定政治輪迴的臺灣人民。

資料來源:

[1]《從轉型旗手到寂寞先知》張黎宏

[2]《中央日報》1947年11月24日第二版

[3]《我們臺灣這些年》廖信忠

[4]《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李登輝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二大爺別院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