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年:真假普選(圖)
2017年3月27日,雨傘運動參與者在被抓捕前發言(圖片來源:JAYNE RUSSELL/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7月28日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的措施聯同「建制派」人士去配合中共政府的各種政治和民生的政策,衝擊著香港人的基本價值、損害港人的利益、削弱香港人的自由、民主等公民權益和法治,以「一國」蓋過「兩制」,矛盾由此而生。部分香港市民認為來港的大陸市民破壞香港的文化、掠奪香港的資源和妨礙香港人的生活,衝突由此而起。自2012年7月1日梁振英上任「香港行政長官」之後,為了加速推動「中港融合政策」,將香港人盡快融合到中國大陸上去,和進行以輔助大陸的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下去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建設,使中港矛盾和衝突進一步激化,最終,不論是民生或者是文化,都激化到政治層面上去。我在上兩篇《香港「回歸」二十年人心向背》和《香港回歸二十年:中港矛盾越演越烈?》都已經詳細分析過,若果各位讀者錯過了,可以點擊題目去閱覽。
歷屆香港特首
第一任特首是董建華於1997年7月1日履新,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五十萬市民上街「反董大遊行」後,於2005年3月12日第二屆任期期間以「健康理由」辭職,改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簡稱「政協委員」)副主席;曾蔭權於2005年6月21日繼任成為第二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至2012年6月30日離任,離任後於2017年2月21日以「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被判入獄20個月;梁振英繼曾蔭權之後於2012年7月1日成為第三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任期間,管治和政治風波不斷,他最終以「照顧家人」為理由不再競逐連任;第四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7年7月1日走馬上任,未來的管治策略還未明朗。香港至今還未落實「一人一票」「真普選」,這幾任的特首都是由800或1200人的「小圈子選舉」產生,雖然說是「小圈子選舉」,但是都是由北京在背後操縱,以往被「欽點」出來的特首亦未能順暢地管治好香港。
香港政改
「香港政改」即是「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主要是指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的政治改革,聚焦在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產生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簡稱《香港基本法》或《基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一部全國性法律,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文件,1997年7月1日起生效。《基本法》第45條和第68條分別列明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席要「按香港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達致普選,《基本法》第45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當時民主黨、自由黨和民建聯均支持「07、08雙普選」,即2007年普選行政長官、2008年普選立法會議員。
2005年10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香港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發表《香港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書》,就2007年香港行政長官及2008年香港立法會產生辦法提出建議,方案仍維持「小圈子選舉」,「選舉委員會」的「選舉委員」人數由800人增加至1600人,「香港立法會」議席由60個增加至70個。民主派議員認為民主成份不足夠,加上沒有普選的時間表,不接納建議,政改方案未能通過,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沿用800人的「選舉委員會」選舉方式。
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全票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2012年的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不實行普選,但是可以在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下去修改,又指出2017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之後,可以普選全體立法會議員。
2010年4月14日,香港特區政府提出《二零一二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在選舉行政長官方面,仍維持「小圈子選舉」,「選舉委員會」由800人增至1200人,四個界別的委員各增加100人,候選人要得150人提名才可以「入閘」,取得601票才能當選。在立法會選舉方面,議席增至70席,「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各增加5席;而新增五個「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北京政府6月21日接受民主黨提出的一人兩票方案,議席由沒有功能組別投票權的320萬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以換取民主黨的支持票。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方案分別在2010年6月23日及25日通過。
2013年3月,「泛民主派」人士、團體和學者組成的「真普選聯盟」去爭取符合「國際標準」西方式民主的「真普選」,就是以1966年的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為標準,保證每個市民,不論種族、膚色、性別、語言、信仰、政見、貧富,都有自由參選和公平被選的權利。香港政府於2013年12月4日宣布就2016年立法會選舉和2017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進行諮詢。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關信基在「學界大罷課公民講堂」中提到2014年6月20日至29日舉辦的民間公投中,有79萬多人次參與投票,「真普選聯盟」的「公民提名」方案獲得最多支持,88%投票者認為如政府提出的方案不能讓選民有真正的選擇,立法會應該否決議案。
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為2017年普選特首設下框架,「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和保障「選舉權」、「被選舉權」及「提名權」等等所有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都被封殺,「提名委員會」維持1200人,特首候選人規定是2至3人,每名候選人更須獲得「提委會」過半數提名才可以成為候選人,門檻比原先高了很多;《決定》亦規定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辦法」不准修改。此《決定》引起「泛民政黨」和爭取民主的香港市民強烈不滿,因為所有中央不屬意的參選人必定會被「小圈子」的「提名委員會」篩走,無形中,只有親建制、親中人士才有機會成為特首,因此,這個有篩選的普選行政長官「8.31框架」被普遍市民認為是「假普選」。
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發生了「雨傘運動」,是一個爭取「真普選」的公民抗命運動。由「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簡稱「和平佔中」、「佔領中環」、或「佔中」)運動引發出來。「佔中」是由「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和牧師朱耀明於2014年9月28日發動的一場爭取「真普選」的運動,在2013年初醞釀,提出以「公民抗命」去佔領香港金融中心的中環的交通要道的方式來爭取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普選。「佔中」啟動之後,防暴警察在當日傍(粵音「磅」)晚展開驅散行動,施放了87枚催淚彈,激起民憤,導致示威活動在當晚就蔓延至旺角、銅鑼灣和尖沙咀等人流密集的地區街道。由於參與者以雨傘阻擋警察所使用的胡椒噴霧,而佔領旺角、銅鑼灣、尖沙咀行動都是由市民自發,佔領人士不再承認「和平佔中」,加上外國媒體使用「Umbrella Revolution」(「雨傘革命」)或「Umbrella Movement」(「雨傘運動」)來命名,「雨傘運動」這個名稱亦被佔領人士接受,只維持了一天的「佔中」運動就演變成為歷時79天的「雨傘運動」。示威者自發佔據金鐘、中環、灣仔、銅鑼灣和旺角等多個馬路樞紐進行靜坐,要求中共撤回「全國人大常委會」的「8.31」《決定》和重啟政改諮詢,並且爭取「一人一票」沒有篩選的「真普選」,他們以「黃色雨傘」和「黃絲帶」為運動的象徵,大會推算整場運動有120萬人次參與,最終,示威者的訴求全部被中共拒絕。
2014年10月23日,負責監督《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專家呼籲香港應該實行普選,普選是在沒有不合理審查的情況下每個市民都有被選舉和投票權。同日,「香港蜘蛛仔」在獅子山的獅子岩石上挂出黃底黑字標語「我要真普選」的巨型直幡(粵音「番」),引發普遍香港人的共鳴,之後,在香港市面上多處建築物、私家車、寵物身上都隨處可以見到大大小小「我要真普選」的橫幅或標語。
「香港立法會」於2015年6月18日表決《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決議案》,在建制派議員突然「蝦碌」離開立法會會議廳之下,以8票贊成、28票反對遭否決,否決的全都是泛民的議員。
2017年3月26日舉行「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由1,194名委員組成的「小圈子」「選舉委員會」選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第五屆行政長官,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6年12月9日宣布不參加角逐連任,最終,在中共的欽點和親中委員的配合之下,林鄭月娥以777票成功當選,擊敗365票、普遍受香港市民歡迎的曾俊華和21票的胡國興。
民心向背
爭取「真普選」失敗的「佔中運動」和「雨傘運動」之後,在2014年11月16日進行的「東亞杯足球資格賽」,和在2015年9月8日進行的「2018年世界盃亞洲區」的「足球外圍賽」中,都有一些香港球迷明知違反「國際足球協會」(簡稱「國際足協」,法文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縮寫FIFA)訂定的體育道德的情況下,在比賽前播出代表香港的中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時報以噓聲、或者高呼「We are Hong Kong(我們是香港)」的口號、或者唱《海闊天空》來掩蓋《義勇軍進行曲》的聲音、或者撐起數百把黃色雨傘、又或者在看台上背對著球場,反映香港一些市民對中共當局的抗拒。
「雨傘運動」催生了一些現象:一、多了一些年輕人參與政治和社會運動;二、令一些年輕人採取激進的抗爭行動,加深了反中情緒和中港敵對的氣氛;三、促成了「本土派」的崛(粵音「掘」)起和「香港獨立」思潮的抬頭;和四、導致社會撕裂,香港社會產生了代表「泛民」、「本土派」和追求民主、自由的「黃絲帶」和緊貼中共中央和香港政府的「藍絲帶」的兩個陣營,在網路上的互相攻擊,在街頭上互相碰撞,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亦因政見的分歧而互相爭拗,嚴重影響親友的和睦和社會的和諧。
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建制派」「民建聯」的「香港立法會」議員蔣麗芸聲稱她在「谷歌」(Google)上搜尋「真普選」,發現根本沒有這個詞,「真普選」是香港人首創,源於「學民思潮」的黃之鋒,並且說普選並無真假之分。「真普選」這個字彙被「泛民主派」人士採用,表示符合1966年的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標準的「普選」才是「真普選」,以識別中共有篩選的普選。有篩選的選舉和「小圈子選舉」被普遍的香港人認為是「假普選」,是中共政權用來控制香港特首人選,確保特首一定符合中共中央的屬意。
沒有「一人一票」「真普選」的香港,引來的問題就多籮籮,其中最尖銳的就是「香港獨立」的訴求。根據2007年「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25%的受訪者支持香港獨立,64.7%不支持香港獨立,33%認為若中共持續執政會傾向支持香港獨立。2011年「七一遊行」中的「龍獅旗行動」引發香港「本土意識」、「香港自決」、「香港獨立」等思潮,理念建基於香港學者陳雲所編著的《香港城邦論》,認為香港在《基本法》和「一國兩制」下,應享有「自治權」,但陳雲認為「自治」不等於獨立,2013年6月13日,「香港自治運動」宣布與陳雲終止合作關係。普遍的香港人爭取的是落實《基本法》賦予香港人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和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給予香港人普選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會議員的承諾,並非香港獨立,其實,只有極少數年輕人爭取香港獨立,聲音還未形成氣候。
另一方面,香港人看到近幾年來中共政權硬推「一國」高於「兩制」的政治格局,為了遠離共產黨的統治,香港人移民臺灣、加拿大等地的人數不斷增加。2016年,「臺灣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統計共有1086名香港人獲臺灣發出「定居許可證」,較2015年上升超過四成;2017年,加拿大政府將每年接受香港人移民的名額增至一萬名仍不能滿足香港人移民加拿大的需求。
從選曲中反思
我每一次選取的樂曲都會圍繞一個主題,希望藉著這些選曲讓讀者朋友瞭解有關的哲理或者文化。本文我們就試圖從選曲中去素描一下香港戰後樂壇的發展,從而瞭解香港文化的變遷和香港人心的背向。請讀者朋友藉介紹去聆聽所介紹的樂曲,看看有沒有引發同感。
《扮皇帝》
第一首歌曲是由靜婷、江宏合唱電影《江山美人》插曲《扮皇帝》。
1949年,中國共產黨侵奪得中國大陸政權。在1950年代,數以十萬計的中國人為了逃避共產黨的統治,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其中也包括很多北方人。邵氏製片廠拍攝的國語電影成為電影的主流,亦帶動國語歌曲的興起。
唐朝是一個民豐物阜、思想較開明、自由的朝代,所以中國人以唐人自居。反觀近百多年來的中國人,不是受異族殘殺,就是被自己中國人殺害,數以千萬計。當權者要「端莊」、要愛民如子,說話不應該「荒唐」,「看人不能太輕狂」,不應該「像流氓」一樣賴賬和視人民如草芥。
《青春阿哥哥》
第二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陳寶珠主唱電影《彩色青春》插曲《青春阿哥哥》。
由於香港由英國政府統治,在中西文化交流影響之下,西方流行音樂在1960年代興起,帶動流行歌曲從廣東小調式的轉向西化。陳寶珠、蕭芳芳的電影風靡萬千影迷,帶起粵語片潮流,亦帶起粵語電影插曲西化的趨勢。當年,香港經濟尚在發展階段,年輕人只要「奮志努力向上,他朝得意洋洋」,但是,今天香港已回歸到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去,年輕人反而抱怨見不到明天。
《分飛燕》
第三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來自星馬的女歌手麗莎和來自星洲的男歌手呂達合唱的《分飛燕》。
到了1970年代,香港的流行樂壇發展蓬勃,東南亞的歌手亦紛紛來港獻藝。說句真心話:與中國共產黨「分飛」應該是很多香港人或甚至中國人的願望。
《海上花》
第四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甄妮主唱的《海上花》。
1980年代是香港流行樂壇的全盛時期,經典巨星輩出,影響力遍及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他們的歌聲,甄妮是其中之一的表表者。
既然「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粉碎的夢想,彷彿像水面的泡沫」,期望大家能盡全力去爭取,正所謂「自由誠可貴,民主價更高」。
《一人有一個夢想》
第五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黎瑞恩主唱的《一人有一個夢想》。
1990年代,「卡啦OK」盛極一時,《一人有一個夢想》是當年紅極一時的歌曲,亦是很多喜歡唱歌的人的「飲歌」。
「一人有一個夢想,再次編織心中的幻想」,香港人的夢想一定是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人一票選特首」。
《終身美麗》
第六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鄭秀文主唱《終身美麗》。
踏入2000年代,女歌星較為吃香,鄭秀文是其中之一。
若活在專權的地方,「連天都不會太高興」,要「終身美麗」,就要活在有自由、民主和有尊嚴的國度,香港人就要爭取,中國同胞就要頂著槍火、酷刑、或甚至要犧牲性命。
《雞蛋與羔羊》
最後一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謝安琪主唱《雞蛋與羔羊》。
2010年代,香港市民覺醒到自由、民主是要爭取的,提倡自由、民主呼聲的歌曲就成為其中的主導。
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在《高牆與雞蛋—「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演講》中說:「假如這裡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為中國人的自由、民主,大家又願不願意站在雞蛋一邊、貢獻你的一分力呢?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兩句諺語出於《孟子‧盡心上篇》,意思是說:如果不做官,就要修養好自己的心性;如果做了官,就要做對天下人民有利的事,不要只做利己、利黨、方便統治、方便控制而做損民、迫害、殺害人民的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