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高山青 展現台灣原住民新風貌(圖)


「神韻」是中西合璧的交響樂團,樂器的種類更甚於傳統的交響樂隊。(圖片來源:2014神韻交響樂團預告片視頻截圖)

全球華人都耳熟能詳的台灣原住民歌曲《高山青》,在2016年「神韻交響樂團」的全新編曲、配器之下,展現耳目一新的質感,獨一無二的創意!換言之,若想感受「神韻交響樂團」的編曲功力是如何世界頂尖,一定要聽這首《高山青》!

《高山青》是張徹譜寫於1947年,為台灣二次大戰後第一部中文電影的主題歌,問世至今70年以來,無論是流行音樂版本、國樂版本、西方交響樂版本,多數表現原住民年輕男女之間的情愛,調性忠於台灣原住民的奔放、陽剛。

以交響樂版本來說,在樂隊編制上,絕大部分為傳統的四大聲部,偶有中國大鼓等少量中國樂器;此外,普遍一開始以氣勢開場,進行整體的大合奏,再穿插不同樂器的主奏,最後也以氣勢結尾,表現台灣原住民的豪邁、青山綠水的壯闊。

然而,不同交響樂團各自的音色、音量優劣程度,差異很大,體現樂團指揮的個人功力。舉例來說,有的樂團大鼓或康佳鼓的音量太大,在大合奏時破壞了協調性,觀眾聽到的是壓迫感。

「神韻交響樂團」全新編曲之後的《高山青》,令我深深震撼,感到耳目一新!我個人的感受歸納起來,共有四個新意。

其一,「神韻交響樂團」詮釋出的《高山青》,給觀眾的不只是青山綠水,而是一座完整的森林,有包羅萬象的生命體,豐富的晝夜交替、晨光暮色變化。

「神韻」是中西合璧的交響樂團,樂器的種類更甚於傳統的交響樂隊,樂器的種類繁多,恰好能夠非常細膩的表現「森林感」,木管、銅管樂器表現輕啼的鳥叫、蟲鳴,提琴類弦樂表現低吟的潺潺流水,西洋木魚則是隱喻馬蹄聲。

其二,層次感非常豐富。

以《高山青》前奏來說,「神韻」有別於一般交響樂團以大合奏氣勢開場,而是一段很輕柔的旋律。

這一段輕柔的旋律,由低音大沙鑼、豎琴、長短笛、巴松管、黑管等樂器輪流獨奏,讓我腦海中浮現一個畫面,一道晨曦灑入森林,萬物漸漸甦醒。輕柔的前奏結束之後,再轉入氣勢磅礡的大合奏,聽覺的漸層處理得很體貼。

除了傳統西洋樂器,「神韻交響樂團」也加入了琵琶、二胡等中國樂器,眾多的中西樂器,以快板在不同的聲部之間轉換,讓《高山青》的質感更精緻,出奇的細膩、縝密、華麗!

其三,就意境來說,「神韻交響樂團」捨棄《高山青》原來的男女情愛,取而代之的是,純淨描述山林與人之間的融合情感,彷彿看到年富力壯的原住民青年,快樂的穿梭在原野山林間,這樣的創意在全世界非常罕見。

我的心情真的難掩激動,回顧台灣的原住民歷史,苦難悲歌不少,飽受包括漢人、日本人等外來異族的欺凌,即使到了無戰事的現代,在人類過度開發的摧殘之下,山林其實已經不堪負荷,近年來頻傳地震、土石流。

但「神韻」洗淨撫慰了這一切的辛酸悲傷,還原森林的快樂、無憂,呼喚人們重拾赤子之心,返璞歸真。在音樂中感受到這一層的內涵,我忍不住熱淚盈眶。

其四,「神韻交響樂團」的配器家談駿毅、指揮家米蘭.納切夫(Milen Nachev),功力非常高超。

中西方的樂器特性迥異,但在「神韻交響樂團」的編曲、配器裡,談駿毅把每一個中西樂器的特性發揮到極致,卻又能整體協調,令人驚歎創意與技巧的高超。

「神韻」演奏家們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精準度」,音色很紮實、飽滿、優美,但中西合璧的樂器繁多又是快板,音色要好,「整體協調感」就成了關鍵,這對樂團指揮來說是難度很高的挑戰,我很佩服納切夫處理得很和諧,層次分明,尤其是音量,非常均布,聽起來很舒服。

舉例來說,《高山青》的氣勢不靠打擊樂器,由長號扮演關鍵角色,表現出來的氣勢是寬廣明亮的音域,一點壓迫感也沒有。

(本文取自作者臉書「趙曉慧・新聞平心而論」,經作者同意後刊登於看中國)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