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來的世界首富 清朝比和珅有錢的是他(圖)
要問清朝最有錢的人是誰?大家肯定都會說是和珅。沒錯,的確是和珅。據說和珅的身價超過4000億,然而說到清朝首富卻另有其人。
目前胡潤研究院發布《2017胡潤全球富豪榜》和福布斯公布的中國富豪榜中,中國大陸首富王健林都超過前華人首富李嘉誠,成大中華區首富。福布斯說王健林目前的財富是313億美元,胡潤說是2150億。但不管怎麼說,和珅的財富都是王健林的兩倍。
當然這只是賬面上的,還有各種其它的,比如清朝翡翠翎管就價值500萬,而和珅有865個。
所以說和珅這個大貪官的財產無法估計。但和珅並非清朝首富,清朝真正首富是伍秉鑒。而且此人是被世界認可的,他被稱之為「世界首富」。不過此人並非身價千億以上,其實伍秉鑒身價只有2800萬兩白銀。
清朝一兩約36.9克,2800萬兩白銀就是1033200000克,按7.3元銀價就是7335720000元,也就是73億。不過現在銀價只有3.94,所以說伍秉鑒身價按照今天的貨幣單位計算只有4070808000,也就是40億。
40億根本不算什麼,但伍秉鑒的確是當時世界公認的世界首富。據說當時美國最有錢的人只有700萬兩白銀,只是伍秉鑒的三分之一。
那麼,這個伍秉鑒究竟是什麼人?
伍秉鑒就是廣州十三行的總商。
伍秉鑒祖籍福建。其先祖於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公元1783年,伍秉鑒的父親伍國宗成立怡和行,開始對外貿易。公元1801年,32歲的伍秉鑒從父親手中繼承了十三行中的怡和行,開始了長達40餘年的外貿代理。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了廣州行商的總商。這就要說到歷史上無人不知的「廣州十三行」。
17世紀後期,康熙皇帝暫時放寬了海禁政策,來華從事貿易的外國商人日益增多。於是,廣東地方政府於1686年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徵繳關稅。
從此,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了。在以後的發展中,這些行商因辦事效率高、應變能力強和誠實守信而深受外商歡迎。
到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二十二年,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直接促使廣州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從而給行商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在此後的一百年中,廣東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
於是這些行商一度成為西方人眼中18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其實,廣州十三行並非只有13家,多時可達幾十家,少時則只有4家。但由於它享有壟斷清朝海上對外貿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故「廣東十三行」逐漸成為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並立的行商集團。
在財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廣東十三行」中也湧現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盧文錦、伍秉鑒、葉上林等,以至於當時就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說法。在現在看來,這些行商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而伍秉鑒更是十三行中的佼佼者。直到十三行沒落,伍秉鑒一直擔當行商領袖,即十三行公行的總商。
伍秉鑒是個商業奇才,在他經營怡和行時,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他深懂中西之道,能夠左右逢源,游離於中西之間。
他的怡和行在當時同外商聯繫最為緊密。據說在1834年以前,伍家與英商和美商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兩白銀,伍秉鑒甚至成為英國最大海外殖民公司——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西方人更稱他是「世界第一大富翁」。
在產業經營方面,伍秉鑒不僅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舖等,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使怡和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
在西方人眼中,伍秉鑒「誠實、親切、細心、慷慨」。一位欠了伍秉鑒7.2萬銀元的美國波士頓商人,因為經營不善無力償還債務,欠款在身,離家多年卻不能回國,伍秉鑒撕掉了借據,讓他放心地回國。
而且伍秉鑒此人頗有心計,他專門向瀕臨破產的行商放債,使多數資金薄弱的行商不得不依附於他。
所以,伍秉鑒與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劉瑾等被入選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千年世界最富五十人」。
其實,我們發現除了伍秉鑒,其他五個人不是帝王就是官員,唯獨伍秉鑒一人是一個純正的商人。
因此,清朝首富不是和珅,而是伍秉鑒,並且伍秉鑒是世界公認一千年來世界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