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業快速擴張造成全社會槓桿率大幅上升。(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5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貨幣供給量快速增大造成流動性氾濫,並且金融業快速擴張造成全社會槓桿率大幅上升,經濟脫實向虛情況嚴重。自從中共當局提出包括去槓桿的供給側改革後,有經濟學家認為,關鍵問題不解決,去槓桿脫虛未必就能向實。
從2015年開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後,實施至今社會輿論褒貶不一。目前多數觀點認為,本輪金融監管力度的增強以及去槓桿將與過去不一樣,因為現在資產泡沫越來越大、社會債務越滾越大,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邊緣,故無論是力度還是時間上都將比過去更加嚴厲和持久。
信用擴張或緊縮決定了經濟運行的週期,自2008年以來,中國開啟了信用擴張和加槓桿刺激經濟的進程,整體信貸的快速增長和影子銀行信貸的井噴,引起了人們對中國債務問題的擔憂。今年3月底以來,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連續發文強化金融去槓桿。中共政治局近期會議也進一步強調要防控金融風險,控制好槓桿率。
實際上,槓桿的本質就是負債。企業或個人借入資金,投入經營,可以實現以小(少量資本金)搏大(更大的總資產),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加槓桿。所以,只要有債務融資,就會有槓桿。中國金融體系以間接金融為主,也就是以銀行信貸為主,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佔比最大,所以金融系統中的槓桿很大。
由高槓桿支撐的經濟增長速度脆弱性高,容易大起大落,尤其是金融槓桿。這樣的增長速度也是不實的增速,只有在經歷去槓桿後所實現的增長,經濟才能保持穩定和持續性。
5月29日陸媒報導,中國大陸經濟學家李迅雷撰文認為,中國金融業過度擴張,全社會槓桿率水平大幅上升,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美國、歐盟和日本,因此,引導經濟脫虛向實符合邏輯。但是,「脫虛」是否就能「向實」呢?社會經濟運行的軌跡並非「非此即彼」這麼簡單。
李迅雷表示,在潛在經濟增速下降的情況下,為了經濟穩增長,就得有更大的融資投入,就會有更多的資金脫實向虛,從而引發槓桿水平上升及金融泡沫。
這就帶來一個關鍵問題,中國整體債務越來越大。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債務問題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對於中國總槓桿率水平,海內外有關機構研究得出的數據大致相同。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在評級報告中援引國際金融協會數據,中共政府、家庭和非金融企業構成的經濟體系整體債務在去年年底佔GDP比重達到256%。中國社會科學院對近年來中國總槓桿率的研究結果也處在大致的水平。
其中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率不但顯著高於新興市場105.9%的平均水平,也顯著高於發達經濟體88.9%的平均水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僅低於盧森堡和愛爾蘭等離岸金融中心國家。
國際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標準普爾(Standard&Poor's)對中國評級有新解釋。5月29日,標準普爾一名高管對路透社表示,在是否改變對中國評級這一問題上,標普目前不認為有舉行計畫外會議的必要。
自去年3月以來,標普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定位AA-,展望負面,比另兩大評級公司-惠譽(Fitch)和穆迪(Moody's)高一級。
上週,穆迪下調中國長期本幣和外幣發行人評級,從Aa3下調至A1。理由是,在未來數年裡,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金融管控努力將有所鬆動,同時,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債務持續增加。
惠譽上週五也宣布,維持對中國的A+評級,理由是中國宏觀經濟增長伴隨失衡和不穩定因素擴大現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