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兩岸關係新動向(圖)
兩岸關係就是「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即「一國兩府」。(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4月6日訊】近來,兩岸關係出現了兩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其一是,臺灣立法院要著手審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臺灣外交部長李大維說:「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臺灣陸委會主任張小月說:「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兩岸間簽署協議不是國際協定」。
這就是說,臺灣當局正式宣布,兩岸關係不是兩國關係。言下之意就是,兩岸關係是一個國家下的一種關係,兩岸關係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的關係。現在這個版本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第1條寫道:「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及相關法規規定」。這就點明瞭兩岸關係是兩個地區的關係,也就是一個國家即中華民國的兩個地區的關係。應該說,這是向直接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又逼近了一步;或者說,這是臺灣當局再一次、並以更明確的方式,間接地肯定了「一個中國」或曰「兩岸同屬一中」。
另一個動向是,在博鰲論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對臺灣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發出的訪臺邀請回應道,他希望有機會訪問臺灣,但目前不抱幻想,因為「我不能作為一個外國人去啊。」陳德銘還邀請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訪問大陸。陳德銘說,他若訪臺,是「到自己國家一部分的臺灣去」;又說,田弘茂若往訪大陸,「也應該是到他自己國家一部分的大陸來」。
注意:當陳德銘說,他若訪臺是「到自己國家一部分的臺灣去」,這裡的「自己國家」是陳德銘的自己國家,當然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當陳德銘說,田弘茂若往訪大陸,「也應該是到他自己國家一部分的大陸來」,這裡的「他自己國家」是田弘茂的自己國家,當然是指中華民國。因此陳德銘這句話,實際上就是說出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此外,陳德銘還表示,自己應該是以「一個國家」的「兩個還分治著的機構」授權代表身份訪臺。在這裡,大陸海協會會長說出了「分治」這個詞。去年8月,陳德銘在上海參加海峽兩岸首屆青年創客大賽頒獎儀式時就表示,「(海峽兩岸)是一個國家下的兩個治理機構,還是兩個國家,這點必須明確。」
陳德銘這句話表明,在一個國家的前提下,大陸方面已經間接承認,兩岸的現狀是分治。兩岸政府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下的兩個治理機構。
所謂「分治」,所謂「一個國家下的兩個治理機構」,言下之意就是說,這兩個治理機構,即兩個政府不是隸屬關係,不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不是說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央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是地方政府,也不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央政府而中華民國政府則是地方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隸屬於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也並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陳德銘這句話幾乎等於說,兩岸關係就是「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即「一國兩府」。
這裡,我再解釋一下「分治」的意思。
我們知道,一個原本統一的國家,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的政治實體,政治學上就稱之為分治。
分治和高度自治不一樣。例如現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享有比內地更多的自主權,但香港當局仍然隸屬於北京的中央政府,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治的意思卻是彼此不相隸屬。臺灣當局和大陸當局是互不隸屬的。
另外,分治狀態和內戰狀態也不一樣。固然,很多分治狀態都是由內戰狀態演變而來,但是和內戰狀態相比,分治狀態是指那種經歷了較長時期的事實上的休戰而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狀態。假如說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兩岸是處於內戰狀態的話,那麼,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客觀地說,兩岸關係就很難再說成是內戰狀態了。幾十年來,兩岸政府在各自實際管轄的地區實行著有效的統治並且大體上能做到互不侵犯;特別是近十幾年,海峽兩岸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已經相當密切,人員交流也與日俱增。這就是說,兩岸關係已經從內戰狀態演變為分治狀態。
再有,分治也不同於分裂。因為按照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民國憲法,雙方都宣稱只有一個中國,雙方在談到自己的領土範圍時都把對方實際管轄的那一部分地區也算入其內,並且都表明要在未來實現統一。這就叫分治。如果分治的雙方(或其中一方)不再堅持只有一個中國,在談到自己的領土時不再把對方那一部分包括在內,並不再表達未來統一的願望,那就不是「分治」而是「分裂」了。按照兩岸各自的現行憲法,臺灣和大陸是分治而不是分裂。
如前所說,陳德銘幾乎等於承認,兩岸關係是一國兩府,那麼,兩者的地位就應該是對等的。你可以加入聯合國,我也可以加入聯合國;你可以和外國建立正式邦交,我也可以和外國建立正式邦交。這就意味著,北京不應該再反對臺北進入聯合國,不應該再反對臺北和其他國家建交,也就是不應該再繼續封殺臺灣的國際空間。這對於臺灣無疑是有利的,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共處是有利的。儘管陳德銘的講話還不等於大陸當局就已經要承認一國兩府了,但那畢竟是向這個方向邁進了一步,因此是值得肯定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