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留學生寢室內自殺 跟風留學勿盲目!
【看中國2017年2月17日訊】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近日傳出噩耗,20歲的中國女留學生劉薇薇,被發現在寢室內身亡。
據海外中文媒體報導,上週日下午4點左右,劉薇薇被人發現在Santa Cruz宿舍中死亡。警方調查斷定,劉薇薇的死因為自殺,自殺動機仍在調查中。
據悉,劉薇薇在校就讀德語及心理學,是個美麗陽光的女孩,社交廣泛且熱愛戶外運動。就在此次慘劇發生前一週,女孩曾貼文感謝母親抵美陪伴近一個月,並表示「自己已經長大懂事」,未曾想一週後竟傳來噩耗。
根據劉薇薇的臉書主頁信息,現年20歲的她來自廣東省廣州市,2012年就讀於佛山第一高中,2015年進入聖芭芭拉加大進修德語及心理學專業。從她社交網路的推文和照片看,她生前專注記錄平日點滴,幾乎在每一張圖片中,都以燦爛笑容示人。
通過臉書貼文時間,劉薇薇最近一次發布文章就在出事前一週的2月5日,她用英文記錄到「我無數次走過這條寧靜的陽光小路,總覺得它美到不應該有人置身其中。我也從來不願意家人在鏡頭前曝光,但這一次是個例外,因為我的母親在近一個月的陪伴與照顧後,即將與我分別。不要擔心Linka(劉薇薇英文名),你的小女孩已經長大,母親,我一直想念你」。
留學生自殺案例頻發,誰之過?
留學生自殺事件雖屬極端案例,可是反映的問題卻是典型的。學業上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還有在適應美國生活上的種種問題,當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時,留學生在美國的學習生活都會受到極大的干擾,由此會產生種種問題,如心理疾病,抑鬱症等等,極端的甚至輕生。
年輕的生命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令人扼腕嘆息,又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如何度過後半生?
同時也令人反思:在留學潮中,學生以及家長該做些什麼來盡量避免悲劇發生?
現在的留學生越來越低齡化,即使出來讀本科已經成年的學生,作為獨生子女一代,他們中很多人的心理還沒有「長大成人」。所以家長在考慮送子女留學時,不妨先問問自己下面這7個問題,評估一下自己是否為孩子的留學生活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一問:孩子的能力追得上你的期望值嗎?
大陸的家長對留學的期望值容易有兩種誤區,一是孩子在國內學習表現良好的,家長「望子成龍」,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排名最靠前的學校。二是孩子在大陸無望上一本二本的,家長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只要能出去,上了美國大學就會變好的」。通過中介的包裝,家長們的這些初衷也許都能達到。但結果也許是,到了美國,包裝出來的肥皂泡很容易被嚴酷的現實戳破。
首先,英語是任何人都無法繞過的一座山,中介可以為你包裝出好看的成績,可是不會替你上課、寫作業。英文不過關,聽課、記筆記、寫作業、交朋友,每一步都會遇到麻煩。其次,那些上了名校和排名靠前的大學的更要有思想準備,這些名校排名靠前是有道理的,他們對學生要求嚴,學生課業重是非常普遍的。大陸的學生,有時儘管書面成績不錯,但社會經驗、語言表達以及文化習俗等各方面與美國學生仍然會有很大差距,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對於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能力有客觀的判斷,幫助孩子在國外的大學中找到適合他的「那一個」。
二問:孩子抗壓的能力,你真的瞭解嗎?
在每一個家長的眼裡,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可是在脫離父母庇護的環境下,孩子的情商決定了他/她是否能度過難關,順利適應新的生活。面對困難重重的異國環境,性格開朗外向,喜歡與人打交道,在社交上沒有畏懼心理,遇到困難,主動尋求有效的幫助,在情緒不佳時能找到排泄的渠道,這樣的人更容易適應國外的環境。
要知道,出國路上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再聰明再優秀的學生最初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苦難」:老師說的話沒聽懂;同學講的笑話別人都笑了,可是自己一頭霧水,沒有做出應有的反應。在你對異國他鄉的學習和生活都還沒「上道」的時候,內心要堅強,外表要「皮實」,要相信「不經歷風雨,難得見彩虹」。
三問:你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了嗎?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發出這樣的抱怨,出國留學的孩子不願與家長交流,只有缺錢的時候才會找家長。因為缺乏良好的溝通,家長無法瞭解孩子真實的狀況,所以一旦發生問題,如挂科,無法畢業,被學校除名,精神抑鬱,甚至酗酒吸毒犯罪時,家長都感到措手不及,無法接受。這其實說明孩子在出國前沒有與家長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一種基於愛與信任的親子關係中,家長可以動態地瞭解孩子在國外的生活,特別是他們心理情緒上的波動,及時發現問題,給予孩子支持和安撫,孩子也會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得到情緒的釋放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問:一旦出現問題,孩子是否懂得尋求專家的幫助?
出國前家長要幫助孩子做好面對困難的心理準備,特別是那些在掌聲和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挫折、失敗、孤獨都將是他們的「必修課」。除了父母的安撫,在美國一個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亞裔,特別是華人(不僅是留學生)忽略的是:看心理醫生。
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統計顯示,亞裔大學生自殺念頭及試圖自殺的行為遠比白人高。在15至34歲的亞裔中,自殺是第二大死因,而20至24歲的亞裔有最高的自殺率。專家認為,這個現象與亞裔不習慣看心理醫師,延誤了及時獲得專家協助的時機有關。
有些人缺乏處理壓力的能力,但是又認為尋求心理幫助是件丟臉的事,因此較少看心理醫生。事實上,美國大學都提供相關的免費心理諮詢,家長要正面鼓勵孩子,及時發現和干預,不要延誤而後悔莫及。
五問:當孩子承受不了壓力時,你知道該怎樣應對嗎?
在孩子踏上留學之路的時候,家長應做充分的心理準備,知道這是一條坎坷不平的路。在美國每一年都有學生在功課壓力下身體和心理健康受到嚴重損壞。美國的家長一般會讓孩子休學半年甚至一年,或是從壓力大的名校轉到壓力小的普通州立大學。
留學生往往害怕父母失望,報喜不報憂,有問題自己扛著。作為家長該有這樣的意識:與孩子的健康、一生的幸福快樂相比,暫時的挫敗和家長的面子都不值一提。所以家長要多瞭解國外大學的有關規定,在發現孩子無法正常學習下去時,及時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找出可實施的策略,如休學或轉學。
六問:是否為孩子在國外準備了有力的後援?
有這樣兩件事。
第一件,一個留學生因酗酒過量鬧事被警察帶走,他的親戚在外州得知後立刻飛過去幫助解決。
第二件,一個留學生突發急病昏迷住院,家長在美國的大學同學及時趕到,並與在中國的家長聯繫,向醫生通報學生以前的病史,使學生的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這說明很有必要為孩子在國外尋找一個信得過、靠得住的「後援」。千里之外的父母在孩子出現緊急狀況時「遠水解不了近渴」,這時,事先委託的親戚、朋友、同學就會為你「打頭陣」。除了緊急情況,這些比家長更瞭解國外情況的「後援」也是孩子日常生活遇到問題時尋求幫助的最好渠道。
七問:經濟實力是否足夠支持孩子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學習?
美國的學費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貴,而中國留學生的學費已經成了很多美國大學的一大「財源」。儘管留學大軍中有「不差錢」的「富二代」「官二代」,但是也有大批需要掂量自己腰包的中產和需要借債付學費的工薪族。對於後兩者,除了知道要付給大學的費用外,還要為孩子準備充足的生活費。這時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和對孩子的瞭解顯得非常重要。
如果家長與孩子能很好溝通,讓孩子懂得節制開支,也許學費外的花銷就會「止損」,否則的話,家長就得考慮家庭財力是否足以支付每年的這個「超支」。
還有一點值得家長注意,儘管美國的本科是四年制,可是那並不意味著你的孩子一定會在四年內拿到本科學位。如果由於不能達到學校的成績標準而延遲一年到兩年畢業,家長還要準備額外的費用。
沒有足夠財力的家庭,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盲目跟風,踏上留學路後,受苦的是父母,受罪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