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看中國2016年11月25日訊】在一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夜晚我看完了《我不是潘金蓮》,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各級年輕有為的幹部、年富力強的首長,賠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時光,陪一個無理取鬧的村婦李雪蓮度過了十年光陰,不但斷送了個人的大好前程,也耽誤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幸運的是,在各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編劇的精心安排部署下,思想落後的群眾李雪蓮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回心轉意決定不再進京告狀,從而保障了人大會議的順利召開,維護了社會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而對於上訪專業戶李雪蓮而言,這也是一個黨疼國愛溫暖如春的故事,畢竟在她十年的上訪告狀歷程裡,她沒有像71歲的上訪者楊天直一樣死在縣城外的道路旁,沒有像上訪者李蕊蕊一樣在北京馬家堡23號院被人強姦,有的只是被各級人民公僕像孩子一樣哄著供著伺候著,我相信看完馮小剛這部給政府拍的形象宣傳片後,不少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擦乾眼淚,扭頭堅定地告訴身邊的領導幹部:同志,你們辛苦了,政府可不能再這麼慣著這幫任性胡鬧的刁民了!
所以,當看到有人說「這部片居然能過審」,說「這部片是馮小剛有史以來尺度最大的電影」時,我都樂了,這並不是電影,而是廣告,能通過審查再正常不過了,或者說這都不是電影裡植入了廣告,而是廣告裡植入了電影,還談什麼尺度,您知道尺度是什麼意思嗎?真把總局當酒囊飯袋了啊,我不太懂電影,但我太懂中國電影。這陣子馮導年少時的事跡以及馮褲子與王朔的悲歡離合已經傳遍了朋友圈,我也是《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的愛好者,在這部電視劇中愛哭鼻子的馮褲子最後成了國際名導,他說過這麼一句話:哥們隨便拍幾下就把這幫傻冒老外糊弄住了。馮小剛自己當然不會這麼講,而是看著他長大的葉京藉著電視人物的口說出了自己對馮導及其作品的看法,也順帶講了對觀眾的判斷。有人問「為什麼非要把電影往政治角度加以解讀」,這類問題其實很多人問了很多次,不僅僅只限於電影,還囊括了現實生活中很多其他領域,他們承認現實的荒誕,但並不接受文藝作品中的荒誕與現實的相關性,我可以理解這種心態:現實生活已經很累很糟了,想在文學作品裡自由徜徉放鬆休息,你為什麼非要戳破這個泡泡,是不是手賤。並不是我們非要從政治角度解讀,而是中國電影本身就要經過官方審查,一部通過審查的電影當然會有政治的烙印,那麼通過這部電影來解讀現實政治有什麼問題?況且即便沒有審查制度的存在,你從政治層面解讀也毫無問題。一部作品的解讀方式肯定是多角度的,作品本身既然是由當下的導演拍攝,講述的又是當下的事情,那麼與當下的社會現實結合進行解讀有什麼問題呢?不但沒有問題,反而是一種更好地解讀方式。
馮導這部作品的雞賊之處在於蜻蜓點水般地「無情」嘲弄了一番底層官員(執行者),讓觀影者大呼過癮,稱之為「大尺度」,但其實這種嘲弄僅限於刻畫底層官員的懶政庸政而對於他們的凶殘避而不談,再加上上訪者李雪蓮的「無理取鬧」,很容易讓觀影者對官員的行為產生理解之情甚至是同情,而對訪民則產生厭惡的情緒。縣法院院長、縣長、市長,整死李雪蓮的方法大概一天可以用一種一年不帶重樣的吧,怎麼可能眼睜睜老老實實地看著李雪蓮一個村婦訪民把自己折騰下臺?此外,這部片子模糊了省一級領導的形象(傳達者),著重刻畫了中央領導浩然正氣的光輝形象(發布命令),成功塑造了一幅刁民盛行、貪官當道、大Boss力挽狂瀾重啟盛世的生動畫面,大Boss手下要是再有一個黑麵包公就更加完美了。
《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很像《滿清十大酷刑》,它們一個是把訪民李雪蓮拍成了神經病,混淆了焦點,弱化了官民矛盾;一個把訪民小白菜香艷化,讓人們還沒來得及瞭解是非曲直,就被神情淒楚、體態輕盈的翁虹吸引住了,就連到了公堂之上,小白菜玉臀初露的驚艷更是吊足了所有觀眾的胃口,人們不再關注她的冤情,傾聽她訴說的內容,更多的精力是聯想如此活色生香的女子,羅衫褪盡該是一個什麼樣子……。二者不同的地方在於,《滿清十大酷刑》主動給自己加註了三級片的標籤,而《我不是潘金蓮》卻像是個立了牌坊的婊子,我可以接受馮小剛的雞賊或者說拍攝技巧,但我無法接受那麼多人對於馮小剛「突破尺度」的歡呼或者意淫,恐怕馮導自己對此都會說上一句:這幫傻冒。我也沒辦法接受「電影就是電影,與政治無關」這種自欺欺人的說法,因為政治不是你想遠離就能遠離的,這不由你決定,它不由分說地侵入了你生活的每個角落,當然,你們願意也沒事,你們高興就好。
電影裡的大首長像個一身正氣的武林高手,聽聞治下官吏欺負一個村婦,一怒之下氣沉丹田揮掌拍在厚重的實木會議桌面,這一拍震盪了整個官場,從省長一直到縣法院院長,每一層都感受到了首長那顆愛民親民的心,每一層都想盡快解決掉李雪蓮……的問題,倘若不是首長知道了李雪蓮這個人,恐怕各級官員想盡快解決掉的就是李雪蓮這個人了。劇本裡設定的李雪蓮想解決的問題確實是一個死結或者說根本就不是問題,各級官吏當然毫無辦法,馮導知道,古往今來草民們最愛看的是開封府尹包青天用鍘刀鍘貪官污吏,但他在電影裡藉著有大首長呵護的李雪蓮設計了一個更過癮的橋段給草民們看:我就喜歡你們這些中下層幹部看不慣我一個上訪村婦卻又干不掉我的樣子。前面也說過了,這個橋段可謂一箭三雕,既把訪民弄成了無理取鬧的刁民,又替大領導管教了治下官吏順手還美化了一番,最重要的是把大領導捧成了明君賢相,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不得不說,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真是一部令人拍案叫床的好片子。
這部片子令人心寒的地方是一直在講維穩但居然沒有提到基層維穩的中堅力量:村幹部。最近不少村幹部為了基層維穩工作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從近期的新聞報導裡不難得出,很多幹部的維穩方式基本就是不解決問題,只解決人,而那些問題其實並不像李雪蓮的問題那樣難解決。現實中的維穩也並非影片中表現出來的那樣和顏悅色無可奈何,因為維穩者有權力有行政資源,而被維穩者就是普通的個體,對待他們自然不用像影片中那般和藹可親,於是衝突就爆發了,現實中的維穩已是刀光血影,而不是影片裡描繪的那般春風化雨。還要提醒一下沒有經驗的訪民,不要幼稚的以為上訪像影片裡那般輕而易舉:電影裡,訪民李雪蓮手舉冤字,在縣政府門口堵縣長的車,把縣長逼得從後門溜走;電影裡,訪民李雪蓮在市政府門口坐了好幾天,而此時省裡的領導就要下來檢查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把市領導愁壞了;電影裡,訪民李雪蓮屢次成功進京,還潛入了人大代表駐地,並且攔下了中央大領導的車;電影裡,訪民李雪蓮作為一個老上訪戶,家裡的餐館在正常營業,沒有工商稅務食品安監檢查,還時常有縣市領導上門談心……,現實是如何的,我就不說了,記住,電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
電影末尾馬市長說了一大段意味深長的話,他說「事情的解決不是我們努力的結果,而是靠一場意外事故畫上了句號,事情是以不解決而解決的,這種局面的出現是個意外。」其實在現實當中這並不意外,很多問題的解決並非是問題本身得到解決,而是提出問題的人被解決了。馬市長說「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在李雪蓮這個事情上,各級政府,政府的各級官員,沒有一個有惡意的,都想把事情辦好,想幫助李雪蓮,可為什麼事情越辦越糟,一拖就是十多年呢?這件事情本身,李雪蓮並不在理。當年她真離婚假離婚的事情,法院並沒有判錯。可為什麼至上而下,都怕她告狀呢。我們是真想幫助李雪蓮,還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我看,還是後者為多吧。」看似很有道理很有深意的一番話,但其實都是廢話,選擇了仕途,官員當然要為自身的前途著想,他們怕的不是李雪蓮告狀,而是上級的考核方式,你不考核上訪數量,官員難道會怕李雪蓮們進京上訪?對於官員而言,也不是想不想辦好想不想幫助的問題,而是按照規定應該怎麼辦的問題,假離婚這事是李雪蓮不在理,但李雪蓮為什麼要假離婚?為了房子,為了二胎的孩子,那麼買房政策分房政策二胎政策又是誰出臺制定的呢?你光看到了假離婚的荒誕,看不到背後更荒誕的原因?問題製造者不是李雪蓮,而是相關部門,李雪蓮因相關部門荒誕的政策而受害,相關部門還要擺出一副為民做主的姿態,並把自己包裝成被刁民百般為難的小怨婦,這實在是太文藝了……。
《我不是潘金蓮》講的並不是「人和人之間能不能換位思考、互相理解的問題」,一方是人,一方不是人,是官。民願意和官換位,官願意嗎?不願意談何換位思考,民又有什麼資格和必要去理解官呢?官身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製造問題卻不會解決問題,反而在民身上找出諸多原因怪民素質太低,這不可笑和荒唐嗎?馮小剛同志打著潘金蓮的旗號卻拍了一部《同志們為刁民服務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