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的列寧(三)──列寧把俄國帶向一黨專政的極權時代(圖)

一、列寧發動政變,推翻臨時政府。

從1917年春季到初冬,有關布爾什維克要發動政變的消息一直在彼得格勒流傳著。事實上,他們也確實在暗中秣馬厲兵,磨刀霍霍,搖搖欲試,伺機而動。

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列寧終於按下了政變的扳機。

當日凌晨兩點,根據彼得格勒蘇維埃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從各兵營裡開出的一小股一小股部隊陸續佔領了市內的車站、橋樑、照明設施、電報局和通訊社。「戰鬥好像是具有政治意義的市中心的換崗──開頭的關鍵性的戰鬥完全是不流血的,沒有任何傷亡記載──城市很平靜。」

天亮後,列寧秘密來到了政變指揮中心斯莫爾尼宮。攻打冬宮的實際負責人波德沃伊斯基這樣記述道:「列寧在一個小房間裡不斷地走來走去,像是一頭籠中的獅子。他需要的就是無論如何也要把冬宮,這個通向政權之路上的最後一個卡子奪取到手……伊里奇在罵人,在吼叫,說是要把我們這些人都斃了。」

上午10時,彼得格勒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散發了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宣布臨時政府已被推翻,政權已轉歸蘇維埃。但臨時政府拒絕投降,仍在冬宮內堅守。

當晚9點40分,著名的「阿芙樂爾」巡洋艦對冬宮進行了象徵性炮擊。緊接著,布爾什維克的赤衛隊向冬宮發起了進攻,並於10月26日凌晨2時佔領了冬宮,逮捕了除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之外的所有臨時政府成員。至此武裝政變取得勝利,臨時政府被推翻。


10月26日凌晨2時,擁護布爾什維克的工人、士兵和水兵佔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宣告推翻俄國臨時政府。(網路圖片)

在發動政變的同時,布爾什維克單方面召開了第二次全俄蘇維埃大會。大會通過了《告全世界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蘇維埃。

大會還成立了布爾什維克佔主導地位的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列寧任主席的新政府——人民委員會。正如曾親身經歷這些場景的美國記者約翰•裡德所說的那樣:「這些布爾什維克僅僅四個月前還是一個不被承認、受人通緝的小集團,現在卻登上了駕馭偉大俄羅斯的最高寶座,真是一步登天。」

事後,這場由布爾什維克發動的奪權起義一直被蘇共稱作「十月革命」,其實,它根本就不是什麼革命,而是一場政變。

革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變革,而這次起義非但沒有推動俄國進步,反將它拉入了人類歷史上一個罕見的黑暗時代。正像有人說的那樣,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在掌握政權後把俄羅斯成功地改造為反文明世界」。所以,在今天的俄國,多數人都不再使用「十月革命」這個詞,而以「十月政變」代之。

二、高爾基批評列寧漠視生命,並斷言俄國人民將為十月政變付出血流成河的代價。

早在當年列寧發動十月政變前後的那段日子,就有許多有識之士對其持批評和否定態度,曾被列寧稱做「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的高爾基便是其中之一。

在自己創辦的《新生活報》上,高爾基發表了大量批評列寧和十月政變的文章,其措辭之激烈和嚴厲,在當時的各種報刊中可謂無出其右。

在高爾基看來,十月政變純粹就是「盲目的狂熱分子和沒有良心的冒險家」列寧用無產階級的「皮」和「血」做的「一場試驗」,「他力圖把無產階級的革命情緒發展到最極端的程度,以便看一看結果到底會怎麼樣。」

列寧和他的追隨者們「在拚命奔跑,好像是踏著通向‘社會革命’的道路,但實際上這卻是一條通向無政府主義狀態,通向無產階級和革命的死亡的道路。」

高爾基斷言,俄國人民將為這場試驗「付出血流成河的代價」,「被戰爭折磨得疲憊不堪並且破了產的人民已經為這一試驗付出了數以萬計的人的生命,而且還將被迫付出數以萬計的人的生命」。

在這場革命中,等待俄國工人階級不是「奇蹟」,而是「飢餓、工業的全面瓦解、交通運輸的毀滅、長時期的血腥的無政府狀態,而在這之後則是血腥氣毫不消減的黑暗的反動。」「現在並不是在進行社會革命,而是在摧毀那將來可以在其上進行這一革命的土壤。」

總之,這是一場「毫無理智的試驗」,一場「無情的試驗」,一場「預先注定要失敗的殘酷試驗」,它不僅「將消滅掉工人的最優秀的力量並長期中斷俄國革命的正常發展」,而且將「徹底摧毀」俄國。

高爾基之所以對十月政變持這種否定觀點,是因為在他看來,「在俄國生活的當代條件下沒有社會革命的位置,因為不可能異想天開地把佔國家人口85%的農民——其中還有幾千萬的異族遊牧民——變成社會主義者。」

那麼列寧有沒有考慮過這場試驗會失敗呢?有沒有對這場試驗一旦失敗所造成的後果做過理智的估算呢?高爾基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指出,列寧及其人民委員會的委員們「對待俄國就像對待試驗用的材料一樣,對他們來說,俄國人民就像是一匹馬——細菌學家們為使其血液中產生抗傷寒血清而為之接種傷寒病菌的馬。委員們拿俄國人民做的正是這樣一個殘酷的和事先注定要不成功的試驗。他們沒有想到,疲憊不堪的、半飢餓狀態的馬可能死掉。」「斯莫爾歐宮的改革家們顧不上俄國,他們冷漠地要把它變成他們關於全世界的革命或歐洲之夢的犧牲品。」

高爾基還分析說,「列寧並不極其熟悉複雜的生活,他不瞭解人民群眾,沒有同他們一起生活過,但是他——從書本上——得知,用什麼辦法能夠把這些群眾鼓動起來,用什麼辦法可以——最輕鬆地——激起他們的本能。工人階級對於列寧,就像礦石對於冶金者一樣。是否可能——在目前的所有條件下——用這種礦石煉鑄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呢?看來,不可能;但是,為什麼不試一試呢?即使試驗不成功,列寧又冒什麼險呢?」

列寧的這種心態充分表現了他對俄國無產階級的不負責任,為此高爾基要指責他是「既不憐惜無產階級的名譽,也不憐惜無產階級的生命的冷靜的魔術家」。

按照高爾基的看法,十月政變「這一不可避免的悲劇」之所以「並不使列寧感到難為情」,歸根結底是因為他的「無道德」感和「對待民眾生命的老爺式的無情態度」。

高爾基不無諷刺的寫道:「列寧本人當然是一個具有超凡力量的人;25年來,他一直站在為社會主義勝利而奮鬥的第一流鬥士的行列中,他是國際社會民主派的最偉大和卓越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天才的人,他具有‘領袖’的所有品質,還具有這一角色所必需的無道德和對待民眾生命的老爺式的無情態度。」

「列寧是‘領袖’,也是俄國貴族,這個已經消失的階層的心理品質列寧並非沒有,而正是因此他認為自己有權拿俄國人民做一次預先注定要失敗的殘酷試驗。」

三、列寧強行驅散立憲會議。

1918年1月5日,俄國人民期待許久的立憲會議(今天通常譯做制憲議會或憲政議會——筆者注)終於在首都彼得格勒的塔裡達宮開幕了。

這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民主選舉產生的立憲會議,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俄國民主派已經奮鬥了整整近一個世紀。但它只存在了12小時40分鐘就被列寧授意布爾什維克用來復槍強行驅散了,成了「世界憲政史上存活得最短的立憲會議」。

沙皇時代素來同情和支持布爾什維克,與列寧交往密切曾被其稱做「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的高爾基,在這一天寫下了《從一月九日到一月五日》一文,不僅把當天發生的慘案與1905年沙皇屠殺和平請願工人的「流血星期日」相提並論,而且滿懷悲憤的譴責列寧用「來復槍驅散了近百年來俄國最優秀分子為之奮鬥的夢想」!

那麼列寧為什麼要驅散這次立憲會議?這次事件究竟又意味著什麼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召開立憲會議,制定憲法,成立議會,取代君主專制,使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規範化、現代化,讓憲法凌駕於最高統治者、政府、議會、政黨、軍隊之上,是近代以來各國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一樁大事。

自從19世紀初十二月黨人在俄國最早提出召開立憲會議之後,這一主張在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鬥爭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傳播。到了20世紀初,俄羅斯所有反對沙皇專制的政黨可以說都把支持召開立憲會議作為自己的政治口號,尋求以憲法為核心的國家政治體制建設,列寧和布爾什維克也不例外。

在十月政變打下冬宮、奪取政權後次日召開的第二次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大會上,列寧不僅鄭重承諾「蘇維埃政權保證按時召開立憲會議」,而且信誓旦旦的保證,即使布爾什維克在選舉中失敗,他們也將服從「人民群眾」的選擇。

按照列寧本來的如意算盤,既然是布爾什維克執政,他的黨當然會在立憲會議的選舉中獲勝。誰知選舉結果布爾什維克只得到了不足四分之一的議席,即使加上與其結盟的左派社會革命黨,總共也只佔有30%的議席。也就是說,布爾什維克一下成了少數黨,不僅輸掉了立憲會議的選舉,而且輸得很慘。

在這種情況下,其它政黨必然就會提出「全部政權歸立憲會議」的問題,就會要求布爾什維克交出政權。對視權如命的列寧來說,剛得到的政權,豈能拱手讓人?於是,列寧對立憲會議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前不久列寧還說制憲會議是人民意志完美的體現,現在他卻宣布立憲會議是「人民的敵人」,「一切權力歸立憲會議」是反革命的口號,「立憲會議如果與蘇維埃政權背道而馳,那就必然注定在政治上死亡。」

四、為取得絕對的領導權,列寧在立憲會議召開之前採取一系列的強硬措施。

面臨不利的選舉形勢,為了確保對即將召開的立憲會議的控制權,列寧煞費苦心的打出了一系列密集組合拳:

1917年11月23日,人民委員會頒布命令,逮捕了全俄立憲會議籌備委員會中的立憲民主黨和社會革命黨成員。

11月28日,原定立憲會議召開的日期,立憲民主黨組織了「全部政權歸立憲會議」的示威遊行,結果遭到嚴厲鎮壓。其當選代表或被殺被捕,或逃亡。

11月29日,布爾什維克政府公布了「關於立憲民主黨領導的資產階級反革命暴動的政府公告」,強調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將對所謂資產階級叛亂進行鎮壓。

12月1日,人民委員會逮捕了數十名立憲民主黨活動家,該黨實際上被取締。

12月20日,人民委員會頒布法令,確定1918年1月5日在代表人數不少於400人的情況下召開立憲會議。

12月23日,人民委員會宣布在彼得格勒實行戰時狀態,並將忠於布爾什維克的軍隊開進了彼得格勒。

12月26日,列寧發表了《論立憲會議》一文,稱蘇維埃是比立憲會議「更高的民主形式」、「立憲會議選出的代表並不真正代表民意」。

1918年1月3日,即立憲會議開幕的前兩天,全俄中執委為了防範在立憲會議中佔多數的社會革命黨再次通過一個重要決定:「全俄羅斯共和國全部權力歸蘇維埃和蘇維埃機關。因此,無論是什麼人、什麼機構賦予自己國家政權的職能,都將被認為是反革命行為。蘇維埃政權將以其擁有的一切手段直至使用武力來鎮壓任何這類企圖。」這等於對立憲會議下了一道格殺令,明確表示打算「用武力更正票箱」。

1918年1月4日,也就是立憲會議召開的前一天,蘇維埃政府宣布對彼得格勒實行軍管,禁止公共集會。布爾什維克黨報《星火報》發布公告稱:任何在立憲會議附近集會遊行者將被武力鎮壓。

1918年1月5日,俄國終於迎來了決定其命運的一天。

當天,列寧親自在立憲會議的會場彼得格勒塔裡達宮坐鎮指揮。他的打算是:如果會場上的情況有利於布爾什維克,就利用這個全民普選產生的機構為布爾什維克政權罩上一層民主的外衣;如果它不聽話,就驅散它。

列寧深知立憲會議在人民中的影響,為了確保對會場的控制,他不但調集了全部在首都的武裝,而且不準會議在會場外的局勢沒有完全控制時開幕。於是,布爾什維克的武裝將塔裡達宮圍得水泄不通,街道上不但堆起了沙袋,架起了大炮和機槍,而且還有供整個師團用的野戰炊廚設備,氣氛肅殺,一派大戰將臨的景象。

果然,中午時分,數萬名支持立憲會議,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群眾上街舉行遊行,打出了為列寧深惡痛絕的標語——「一切權力歸立憲會議!」結果遊行很快便遭到了布爾什維克的血腥鎮壓。

在這場民主與獨裁、選票與子彈的決戰前,列寧十分緊張。一個當事人這樣描繪他那天見到的這位布爾什維克領袖:「他情緒亢奮,臉色慘白得像具屍首……在極端蒼白的臉和脖子的襯托下,他的和其身材不相稱的腦袋顯得更龐大了,那雙像在冒火的眼睛腫脹欲裂。」當列寧得知支持立憲會議的群眾已被鎮壓、會場外的局勢完全可以放心時,他才允許會議開幕。

五、列寧驅散立憲會議,把俄國帶向一黨專政的極權時代。

1918年1月5日在塔裡達宮舉行的立憲會議,是在布爾什維克水兵槍口的監視下進行的。

作為布爾什維克代表團的成員,人民委員會海軍事務部政委拉斯柯爾尼科夫全程親歷和參與了這次會議,他在1934年出版的回憶錄裡詳細敘述了當天在塔裡達宮發生的真實情景。

按照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敘述,塔裡達宮會場的警衛是由契卡的秘密警察所控制的,任何人進入塔裡達宮,都必須持有彼得格勒契卡頭目烏裡茨基簽署的通行證。

會議開幕後,布爾什維克代表首先提出動議,要會議承認布爾什維克政府。這一動議被大會以多數票否決。此後列寧見控制不了局面,逐決定解散立憲會議。

拉斯柯爾尼科夫回憶說:「我們被傳喚到團組所在的廳房開了一個會議。按照列寧的建議,我們決定以大會拒絕工人和被剝削的人民的權利宣言為理由退出立憲會議。我和洛莫夫被授權執行這一任務。」

回到大廳後,拉斯柯爾尼科夫登上了講壇,「在說明我們將不走立憲會議道路後,我做出了全體布爾什維克退出大會的聲明,隨即走下講壇。」

當拉斯柯爾尼科夫回到政府會議廳時,列寧微笑的對他說:「現在沒必要驅散立憲會議,讓他們盡情地聊下去,然後打碎它。明天我們不會讓他們任何人走進來。」就這樣,布爾什維克與左派社會革命黨代表先後退出了會議。

儘管布爾什維克與左派社會革命黨代表退出了會議,但由於多數代表拒絕了布爾什維克代表建議立憲會議把權力交給蘇維埃並自行宣布解散的蠻橫要求,此後會議仍按議程進行,一直堅持到次日凌晨4時左右。

最後,當議長切爾諾夫宣布將就一項議案表決時,布爾什維克委任的塔裡德宮警衛隊司令熱列茲尼亞科夫走到大會主席台上,用粗壯的手拍了拍滿臉驚愕的切爾諾夫的肩膀,口氣堅決強硬的對他說:「警衛們累了,我建議會議結束,大家都回去吧!」

面對這位帶槍的司令的命令和威脅,議長匆匆宣讀了社會革命黨擬定的「土地法」和其他重要決議草案,然後向代表們宣布散會,並決定在當日下午5點再度集會,那是大會最重要的表決議程。但等到下午5點鐘會議代表們再回到塔裡德宮時,發現宮殿的所有門都被緊緊鎖上了,大門上貼著布爾什維克政府解散立憲會議的佈告。

事後,當拉斯柯爾尼科夫和迪本科去會見列寧,告訴他立憲會議是怎麼倒霉的結束時,他擠了下黑色的眼睛立即高興起來,然後奇怪的問道:「維克多•切爾諾夫真的乖乖的聽了指揮官的話,連哪怕一點反抗的表示都沒有?」於是他右側靠著沙發哈哈大笑起來。

世界憲政史上最短命的立憲會議,便這樣在列寧得意的嘲笑中夭折了。布爾什維克的機關鎗聲和兵痞的咆哮敲響了俄國近百年民主革命的喪鐘,迫使剛剛擺脫沙皇專制的俄國走向了更加黑暗的一黨專政的極權時代。

六、列寧強行解散立憲會議的暴行引發各界強烈抗議。

1918年1月6日,立憲會議被解散的當天,布爾什維克在未經外界承認的情況下,宣布用他們所控制的蘇維埃代表大會取代立憲會議,成為俄國的最高立法機構。

1月8日,布爾什維克召開了第三次蘇維埃大會,由其把持的這次大會批准了蘇維埃政府的所有法令,並宣布它為永久政府。

布爾什維克用槍桿子強行解散立憲會議的暴行引發了廣泛而強烈的抗議。

1918年1月6日,主要由孟什維克組成的(聯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發表《致全俄公民書》,這個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開頭、以「社會主義萬歲!」結尾的聲明指出:「立憲會議被以武力驅散了。……甚至早在中央執行委員會打算做出解散立憲會議的決定之前,立憲會議就已經被解散了。布爾什維克一如既往,首先用武力解散了立憲會議,隨後便關閉了塔夫利達宮不讓任何一位立憲會議成員進入。只是在這以後,才要求中央執行委員會公布關於解散的命令。因為自布爾什維克黨奪取政權以來,蘇維埃的全部作用歸結為在‘人民委員會’的決定上蓋上一個印章。沒有任何‘蘇維埃政權’,有的只是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的政權,以及追隨他們的那些武裝隊伍的政權。」

這一天,除布爾什維克以外的各社會主義黨派,即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和人民社會黨還聯合發表傳單,指出:「1905年1月9日,尼古拉•羅曼諾夫和特列波夫槍殺過要求召開立憲會議的工人。今天,當勞動人民經過12年鬥爭之後,立憲會議已由人民選舉產生,而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為立憲會議而遭到自稱是工人階級代表的那些人的槍殺」!從此,「沙皇專制式的黑暗時代開始了。」「公民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被剝奪了。」「工人的旗幟被撕毀、被燒掉了。」

列寧扼殺立憲會議的暴行也遭到了歐洲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的批評。

羅莎•盧森堡說,「列寧和托洛茨基曾經強烈地要求召開立憲會議」,而十月革命後的立憲會議選舉又「是根據世界上最民主的選舉」,「在完全自由的條件下進行的第一次人民投票」,布爾什維克卻「毫無敬畏之念,乾脆宣布投票結果毫無價值」,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

考茨基說:「蘇維埃組織優於普選,在於它更加專斷,它可以把一切它看著不順眼的組織排除在外」。「我們的布爾什維克同志把一切都押在歐洲普遍發生革命這張牌上,因為這張牌沒有拿到手,他們就感到不得不依靠行使赤裸裸的權力,即實行專政來代替他們所缺乏的條件。」

本文留言

作者邱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