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化石村」石牆上的樹葉化石,葉脈清晰可辨。(網路圖片)
在北迴歸線這個神秘的緯度附近,有著頗多傳奇。這條線穿越雲南紅河州石屏縣,在大山深深的褶皺裡,隱藏著一個奇特的小村莊「老旭甸」。因這個小山村的房屋、院牆,甚至豬圈、灶臺等都由遠古植物的遺骸壘就,又被人稱作「化石村」。
從外觀上看,這座村莊和其它滇南山村並無特別的視覺差異,清一色土掌房,高低錯落在山坡上,整個村莊被綠蔭籠罩。村子裡有300多口人,傳說是幾百年前,一支從南京遷徙至此的周姓人後代。
這個村從幾百年周家始祖移民至此開始,便從附近的山崖上專門開鑿這樣的石頭,一代又一代,建成了這個村莊。穿梭其中,斑駁石牆上不僅能看見樹葉、樹枝,甚至能發現蚌殼、螺殼等動植物的化石。據考證,這些化石距今已有3.75億年歷史。
從外觀上看,這座村莊和其它滇南山村並無特別的視覺差異。(網路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老旭甸是一個漢族村莊,而周圍大山中大部分居住的是彞族、哈尼族。因此,老旭甸的房屋沒有採用漢族傳統的磚瓦木結構,而是因地制宜吸收了當地彞族房屋的建造方法,採用了平頂的土掌房形式,完全與當地自然融為一體。
石牆上的樹葉化石,葉脈清晰可辨,如同被精心鑲嵌在上面,整面牆都是由類似樹葉、珊瑚等化石筑成。當地是喀斯特地貌,那些含碳酸鈣的水溶液和森林一起蒸發凝結,後來的土層又將他們掩埋起來,年代久遠了,樹葉就以這樣特殊的形式保留了下來。
村子裡的每堵牆就像一副難得的化石屏風。除正房是化石房外,甚至廁所、畜圈也都成了化石的世界。
村子的後山,有一片紅色山崖,上面幾乎全部是化石。(網路圖片)
建房用的化石保持著天然形狀,極不規則,但利用人工很巧妙地讓它們咬合在一起。石與石間不用任何黏合劑,卻在歲月的揉搓下,越來越牢固——因為化石中的有機物在雨淋日晒下已溶化成某種天然的黏合劑。這種夾雜著石灰岩的化石建築,修建幾年後,便溶化黏結成為一體,即便棟樑斷,屋頂坍塌,牆壁依然完好矗立。
村中建築的布局很有趣,雖然每家每戶都各自有門窗,但是村中其實家家戶戶的屋頂都是相連在一起的。建房用的化石材料有些像火山浮石一樣多孔而鬆軟,但其實它同樣非常堅固。多孔的屬性,同時也使得房屋冬暖夏涼,通風透氣。
在村子的後山,有一片紅色山崖,上面幾乎全部是化石,其中大部分是樹葉和樹枝的化石,也有水生物化石。村裡人介紹,這裡是村子的採石場,挖出的石頭用來砌牆,挖出的土就用於鋪地板、捶房頂,老祖先叫這些土為「天生水泥」,幾百年都如此。現在,當地已提出保護,化石不容許再亂採,老旭甸的化石房屋就更顯得珍貴了。
責任編輯: 陳鋼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