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呀!中國教育竟然落後日本150年?(組圖)
大約150年前,教育家福澤諭吉在其著作《勸學篇》中寫下了「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天在人之下不造人」,強調教育必須公平。隨後,他又寫道,「一人之自由獨立,關係到國家之自由獨立」,論述了大學「自由獨立」的重要性。受此影響,梁啟超寫下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人進步」的警示名言。
一個半世紀過去了,中國教育雖然取得光輝燦爛的成績,但依舊遠遠落後於鄰國日本。特別是大學教育,東京大學培養了10名諾貝爾獎得主。而中國的諾貝爾獲獎者莫言與屠呦呦竟都是「三無人員」。
中國的諾貝爾獲獎者莫言與屠呦呦。
除了頂尖學者外,中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也不容樂觀,眾多剛畢業大學生的待遇還不如農民工,這從全世界看都是不正常的。與此相對,日本大學生在2015年的就職率為96.7%,畢業大學生的首份工資是打工者的近一倍。
除了「高不成,低不就」外,中國教育還存在嚴重的資源分布不公平問題。能夠獲得國家財政補貼的「211、985」學校,北京有26所,而高考大省河南卻只有一所。學區房也是同樣,學校招生劃片,「誰也不能動別人的乳酪」。在高考方面,想進入北京大學,地方省份考生大多需要「狀元」身份,而北京考生則不然。
中國教育還存在嚴重的資源分布不公平問題。
日本共有86所國立大學,其中東京有12所,學校最多的是日本中部地區,有16所,沖繩大學也是國立大學。日本並沒有所謂的「重點大學」,每個學校拿實力說話,有科研成果的可以多拿一些經費,沒有的則要少一點。招生同樣如此,日本大學自主命題,考生想考哪個大學便可以考哪個。於是,日本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學力判斷標準「偏差值」。偏差值與大學、學科密切相關。比如說東京大學理科三類的偏差值是80分,而偏遠的鹿兒島大學等則以55分的成績在國公立大學偏差值排名中墊底。學生根據自己的偏差值,報考大學。
能夠實現「量力而行」得益於日本憲法規定的「遷徙自由」制度,只要你想,誰都可以在東京落戶。而想當北京人,卻是要擠破頭的!
而想當北京人,卻是要擠破頭的!
經過十年文革動亂,1977年,中國恢復了高考制度。但一開始,高考就被打上了「論出身、論背景」的印記。而如今演變為「論戶口,論老爹」,也算是一種「進化」。日本雖經歷二戰,但在教育上卻沒有受太大影響,這源於日本「教授治校」的理念。行政人員只是輔助人員,學校的大事,都由教授會決定。
再看一下中國各大學的校訓,出現最多的詞語便是:愛國、自強、求實、厚德博學,這與中國歷史的遭遇密切相關。而日本大學則多標榜獨立、自由、以質取勝。從理念上,日本學校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中國大學多「眾理輕文」,而在東京大學在成立之日起便強調「文理並重」。
東京大學在成立之日起便強調「文理並重」。
雖然大學在起步階段,多被達官貴人壟斷,但經過時間的洗禮,日本教育早早的就實現了公平,進入了國際化。而中國大學卻依舊在為教育公平而奮鬥。不僅是教育問題,醫療、住房等問題也急需解決。在改革的過程中,戶籍制度被認為是最大的障礙,而最大的阻力來自於既得利益者。
這就是江蘇、湖北民眾為何如此反對教育部、發改委「攤派名額」的原因。既得利益者不付出,反而讓非既得利益者犧牲。為了維護一部分弱者的利益,而犧牲另一部分弱者的利益,這顯然違反憲法規定的公平原則。
從公平這個角度看,中國教育比日本落後150年。(以上皆為網路圖片)
目前,日本各大學的培養模式已經進入了國際化階段,學生的視野也更加全球化。而中國的高中生還在為能不能上個好大學擔憂,大學生還在為能不能找到工作發愁。「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人進步,少年不公平則國不公平。」從公平這個角度看,中國教育比日本落後1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