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代始皇帝 恢宏工程締造千古奇蹟(組圖)


萬代始皇帝恢宏工程締造千古奇蹟。(網路圖片)

大秦王朝,這個兩千多年前開天闢地的朝代,密集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萬里長城、靈渠、秦直道、秦馳道、阿房宮、始皇陵……,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它們的背後,閃耀著秦始皇雄才大略、放眼天下與未來的氣魄。

拓展疆土筑長城

匈奴族是居住在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長期以來活動於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之間,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它經常深入中原,進行襲擾和掠奪。秦統一全國後,匈奴族對秦的威脅仍然很大。

為瞭解除匈奴的威脅,秦始皇於公元前218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河套(即所謂「河南地」)征伐。三年後,蒙恬收復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這個地區設置了四十四個縣,重設九原郡。公元前213年,秦朝把過去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修筑了一條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碣石的萬里長城。這條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長城不但用於防禦,蒙恬還將其改良為可以進攻的戰略場所。萬里長城可以說是人類史上罕見的巨大軍防工程。

不僅如此,秦始皇還於公元前211年遷徙三萬多戶居民到北河、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墾田生產,開拓邊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並設置桂林、像郡、南海等郡,把受貶謫的人派去防守。又派將軍蒙恬渡過黃河去奪取高闕、陽山、北假一帶的地方,築起堡壘以驅逐戎狄。

經過對匈奴、越族的戰爭後,秦朝郡級建置達到四十個,秦朝的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從此後,中華帝國的版圖在此基礎上,一步步拓展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為後世開創的基業,輝映在中華歷史上。


天下第一宮:阿房宮。(網路圖片)

天下第一宮:阿房宮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下令遷徙關東六國富豪十二萬戶入咸陽,其中以齊楚兩地出身的富豪為主。他還決定在咸陽宮的基礎上對咸陽城市重新規劃,即按照天象重新規劃,以便區分「神界」與「人界」。他首先改造「咸陽宮」,用來對應天帝居住的「紫宮」。他把流經咸陽的渭水比作天上的「銀河」,在渭河上建橫跨的橫橋,象徵「牽牛星」,即「渭水貫都,以像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之後,秦始皇把新建的「信宮」改作「極廟」,同天帝的「天廟」(南斗)對應。

咸陽的其它重要宮苑、池囿、府庫等重大建築設施,似乎都能從天上找到它對應著的星宿。如東郊的「蘭池宮」和宮中的「蘭池」,對著天上畢宿中的「五車」和「咸池」;南岸的「宜春苑」、「上林苑」,對應的是昂宿的「天苑」;咸陽的諸府庫,在天就有奎宿的「天府」、胃宿的「天囷」、「天廩」;都城中皇帝的各種御道,在天上同樣有天帝「輦道」、「閣道」等等。

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統一天下九年後,秦始皇認為國都咸陽人口眾多,而且先王的宮殿也太窄小,所以決定建造一座新的宮殿,作為新的政治中心。他聽說西周文王和武王建的豐、鎬兩城之間,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所以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內修建朝宮。而這說明當時秦朝無論是國力和各方面的發展,都足以支撐其建造如此龐大的工程。史載,當時的咸陽十分繁盛,川流不息的車馬、人來人往的經商車隊,都彙集在街道上,顯然商業非常發達。秦帝國的實力由此可見。

對於新的宮殿,秦始皇同樣要求與天象相對應。他先命人在阿城建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宮中可以容納一萬人,下面可以樹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橋可供馳走,從宮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頂峰修建門闕作為標誌。又修造天橋,從阿房跨過渭水,與咸陽連接起來,以象徵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因為是在阿城修筑此宮,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阿房宮」。

阿房宮包含兩大建築群,一是前殿建築群,另一個是「上天臺」建築群。其前殿佔地約800畝,相當於90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在秦朝滅亡時,阿房宮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然而,僅僅就是其殘留的龐大遺址,就足可以將其稱為「天下第一宮」。

史料顯示,阿房宮內包括祭祀天神的建築上天臺和祭祀土地的祭地壇,這與先秦帝王通過祭天、祭地來表達對神明的敬畏一脈相承。秦朝之後的皇帝也是如此。因為雖然帝王在人間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但他們一定要秉承上天的旨意,聆聽來自上天的警示。


橫有秦長城,縱有秦直道。(網路圖片)

修建秦直道

橫有秦長城,縱有秦直道——這是祖先兩千多年前,在長城內遼闊的腹地修建的「高速公路」!

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中原後,還做了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修建了秦直道。西元前212年至西元前210年,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師督軍,一面鎮守邊關,一面修筑軍事要道。這條秦直道在陝北被俗稱為「皇上路」、「聖人條」全長736公里,全部用黃土夯實。

秦直道跨越今日的三省區。南起秦都咸陽軍事要地林光宮,自海拔1600公尺的子午嶺東側,由南向北,途經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安塞、志丹、子長、靖邊等14個縣,逢山劈山,遇谷填谷,縱穿黃土高原直至九原郡。

「秦直道」的史料記載不多。最早記錄見於《史記》,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裡說:「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蒙恬列傳》記載說:「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史料上說秦直道「長千八百里」,折合今尺約700公里。這千八百的路程,一多半建築在山頂樑脊,一少半修筑在沙漠草原。僅僅兩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選線、施工,這在中外道路建築史上,都是一個奇蹟!

雖然「秦直道」史料記載寥寥,加之兩千餘年的氣候影響,大部分道路已遭到破壞。但是今天仍能從秦直道發現的秦漢遺蹟中,推算出在原來的秦直道上有宮殿建築物存在。

目前,考古學者在秦直道上發現的19個秦漢遺蹟中,均有大板瓦、筒瓦、空心大磚、雲紋瓦當等用於宮殿建築的材料,說明在原來的秦直道上有宮殿式建築物存在。這些宮殿遺址每隔30公里就有一個,由此推算,在整個秦直道上應該有26座宮殿式建築。

漢元帝時,王昭君被送入宮,竟寧元年(西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昭君自願請行,遠嫁匈奴,從長安出發,經直道北行。至今直道沿線內蒙古境內還有昭君墓,沿途還有許多關於王昭君的美麗傳說。

秦直道現在依舊可用。但是多數人全然不知在黃土高原和塞外沙漠間曾存在過這麼一個偉大的工程,甚至年年歲歲走在它上面的當地百姓竟也不知道他們腳下曾是一條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不尋常的路……。


在陝西的驪山建造陵墓。(網路圖片)

世界奇蹟:秦始皇陵

古人重視「生」也重視「死」,認為人死後會去一個幽冥的世界。因此,視「死」如「生」。秦始皇也不例外。他在建造阿房宮的同時,還在陝西的驪山為自己建造陵墓。秦亡時,阿房宮沒有建完,但驪山墓則最終完成,成為世界的一大奇蹟。

《史記》記載,陵墓鑿地有三重泉水那麼深,然後灌注銅水,填塞縫隙,並把外棺放進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再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陵墓中,還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像,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很久都不會熄滅。不過,迄今世人還無緣見到,對於陵墓中諸多的秘密尚不知曉。

此外,秦始皇陵周圍地下還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大到難以想像。《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過程期間遇到水淹,所以才修建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墓室不遭水浸。

史載,秦始皇又命令工匠製造由機關操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


秦始皇陵出土的四匹銅馬和一架銅馬車。(網路圖片)

秦陵四周還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包括目前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兵馬俑坑。按照發掘的順序分為一、二、三號坑,三坑成品字形排列,共8000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件陶馬和數萬件兵器組成了古代嚴密的軍陣,總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總佔地面積則達5萬多平方米。其磅礡的氣勢,展現了昔日秦帝國的輝煌。那麼,未知的秦始皇陵中該蘊含著怎樣的氣魄?


千年靈渠位於今天廣西興安縣境內。(網路圖片)

千年靈渠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吞併六國、平定中原後,立即北伐匈奴並南下平定「百越」。為盡速征服嶺南,秦始皇下令開鑿了靈渠。靈渠位於今天廣西興安縣境內。

靈渠工程主體包括鏵堤、南北渠、秦堤、陡門等,完整精巧,設計巧妙,通三江、貫五嶺,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水路運輸。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秦軍在百越戰場上兵鋒凌厲、勢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秦朝的版圖進一步擴大。

此後的靈渠,對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其自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歷經洪水沖刷,卻依舊能夠巍然屹立,並仍在發揮著功用。看看建成不過十年的三峽大壩,狀況頻出,這個問題自然讓我們好奇。

上個世紀80年代維修大壩時人們找到了答案。原來靈渠一些地段灘陡、流急、水淺,航行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在水流較急或渠水較淺的地方,設立了陡門,把渠道劃分成若干段,裝上閘門,打開兩段之間的閘門,兩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於船隻航行。靈渠最多時有陡門36座,因此又有「陡河」之稱。難怪靈渠被稱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肩負上天使命,締造中國大一統的秦始皇,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即便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從中受益。而當我們在為中華文明自豪的同時,怎能不感佩這輝煌的締造者創下的神跡!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