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未來中國宏觀調控的頭等大事(圖)


專家認為防範未來金融危機是中國宏觀調控的頭等大事(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5月18日訊】在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王小魯看來,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最大危險不是短期增長率低,而是越來越大的金融風險。防範未來金融危機是中國宏觀調控的頭等大事,這需要貨幣政策真正回歸穩健,防止信貸過快擴張,並在幾年內切實把槓桿率降下來。

據《路透社》報導,王小魯憂慮地說,長期以來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經導致槓桿率不斷推升,產能過剩、投資過度等結構失衡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刺激出來的。為保短期增長而不斷刺激經濟,會造成嚴重的長期隱患。

「當前最大的危險是金融風險,槓桿率過高、債務過重。股市已經出現了反覆震盪的格局,一線城市房地產價格又出現了快速上漲。未來幾年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在繼續增大。日本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資產泡沫破滅導致長期不景氣的前車之鑒,值得高度警惕。」他稱。

目前稱作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實是過鬆了,去年名義經濟增長率只有6.4%,而M2增速高達13.3%,比經濟增速高了7個百分點。今年以來信貸擴張的勢頭更猛。因為實體經濟面臨產能過剩,投資空間有限,擴大的信貸還會大量流入房市股市。這必然造成槓桿率繼續攀升、不良貸款增加、金融和房地產泡沫不斷擴大。

2016年一季度中國實際GDP同比增速進一步放緩至6.7%。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增速高達13.4%,較上年同期高出1.8個百分點;1-3月人民幣新增貸款同比多增9,301億元至4.61萬億元,相當於2014年全部新增貸款的近一半。

在財政政策方面,王小魯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應只侷限於投資,目前中國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政府支出結構應作重大調整,減少不必要的政府投資和過多的行政管理支出,把更多資源用於解決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瓶頸問題,尤其是2億多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問題,才能使消費率健康回升,實實在在拉動內需。

有說法認為「中國儲蓄率高,所以只有高投資才能拉動經濟」,對此王小魯認為有很大片面性。他認為,實際上政府投資也會擴大政府儲蓄,而且過量的信貸使GDP越來越大的部分變成利息收入,沉澱為儲蓄。信貸增長越快,儲蓄增長得也越快,投資也越來越多,變成一個「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過程。

「看起來這個過程可以無限地玩下去,但多年來已經使儲蓄率和投資率持續提高、消費率不斷下降,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使經濟效益越來越差,回報率越來越低,結構失衡不斷加劇。過去兩三年,過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已略有回落,這是結構調整的結果。但近期傳統的刺激方式似乎在抬頭。」他說,「這是危險的信號,很可能打斷結構調整的進程甚至加劇失衡。如果滑向這個方向,走到某個臨界點,就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宏觀政策應把防範未來的金融危機當成頭等大事來解決。短期增長到不到6.5%不是關鍵,嚴重問題是要防止泡沫做大,未來導致金融危機,使經濟落入長期蕭條。」他說。他指出,中國經濟現在實際上還在繼續加槓桿。要轉向降槓桿,當然也不是把剎車一腳踩到底,但至少要在短中期內使槓桿率不再上升,並有步驟地在幾年內把槓桿率降下來。

人民日報日前刊登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的文章稱,綜合判斷中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在現實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槓桿的幻想。

王小魯認同中國經濟L型走勢的看法,認為增長率比較低的狀況還要持續相當長時間,現在究竟有沒有到L型底部還難說;如果未來改革和結構調整能夠做到位,能夠解決經濟失衡問題,那麼幾年之內經濟有望回升。否則,不排除長期低迷的可能性。

「6.5%是不是底線?其實,沒必要劃一個底線,經濟走到現在這一步,是很多體制和政策原因長期積累的結果,一個時期內下行是難以避免的。要想用人為的刺激舉措來保短期增長,結果可能得不償失。」他說。

他表示,在正常市場條件下也會發生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但持續的貨幣刺激、大量的各級政府投資,加上各種優惠政策的刺激,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投資過度、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嚴重。而且由於有各級政府的保護,過剩產能還很難消化掉。

在他看來,積極的財政政策既可以是由政府投資來擴大投資需求,也可以通過政府擴大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支出來擴大消費需求。總體而言目前中國是投資過度,而消費需求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支出結構就需要進行調整。

「好鋼為什麼不用在刀刃上,而要用在刀背上?‘刀刃’就是解決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民生問題,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欠賬的問題。‘刀背’就是沒有效益的投資項目。」王小魯稱。他認為,儘管最近幾年政府用於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支出增長比較快,但就總量而言仍然不足,錢花得是否有效也還有不少問題。

尤其2億多沒有戶口的新城鎮居民(農民工)大部分還不在社會保障體系範圍內,也很少享受公共服務。這是長期遺留下來的欠債,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對中國未來的長期增長和社會穩定都有影響,也不利於擴大國內消費。

當然,財政政策也包括在合理範圍內進行基礎設施投資,這對經濟增長會有拉動作用,長期效果也是好的,但必須是有效的投資項目,不能不管好壞一起上;同時一定要在合理的債務負擔範圍內,防止不斷增加槓桿率。

他提到,不能認為長期來看有用的基礎設施項目都是好項目。例如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若能解決交通運輸瓶頸,對整個經濟就有積極的溢出效應。但如果修了一條高鐵很長時期沒多少人坐、修了高速公路沒車走,這樣的投資就可能得不償失。不僅投資收不回來,加上維護運營的成本就更高了。

國家發改委日前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11大類重大工程包已累計完成投資55,945億元人民幣,其中信息電網油氣網路和交通運輸兩類投資額高居前列,分別為1.65萬億元和1.28萬億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