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醫家對中藥湯劑的煎煮、服法十分講究。
歷代醫家對中藥湯劑的煎煮、服法十分講究,如《傷寒論》煮「麻黃湯」條云:「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那麼,中藥該如何正確煎、服呢?
煎藥用具:以沙鍋、瓦罐為最好,價廉且不會發生化學變化。鐵器、銅器則忌用,因鐵、銅之物含有鞣質,其中有機酸等成分易於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破壞藥物質量,影響療效。
打開藥包、查看先煎、後下的說明。
藥物檢查:打開藥包,將先煎、後下、另燉、沖服的取出放在一邊,查看藥材是否相符,有無泥塊、頭髮、鐵釘等異物,準確無誤後傾人容器浸泡。
浸泡:在煎藥前先以水質純淨之冷水,加至漫過藥面,浸1小時,這樣有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若加水即煎,藥物中某些植物蛋白遇熱凝固,有效成分不易滲出,影響療效。
煎法:一般將先煎藥物(如介殼、礦石類——青龍齒、石決明、炙鱉甲、靈磁石、珍珠母、牛角片、代赭石、牡蠣等,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煎出,應打碎先煎)倒入沙鍋,加適量冷水,加蓋,先以武火,沸後用文火煎半小時;
然後倒人巳浸脹之藥材,煎25分鐘;之後,加後下藥包(如薄荷、砂仁等),煎5分鐘。倒出一碗藥汁,傾人空熱水瓶內,剩餘汁渣立即加開水再煎25分鐘,倒出藥汁加入水瓶內。
煎藥時不宜頻頻揭蓋,以防氣味走失。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急煎15-20分鐘即可;厚味滋補藥,文火慢煎30-45分鐘,使有效成分充分滲出;烏頭附子等毒性藥,慢火久煎,可減低毒性。某些貴重藥(如人參、羚羊角等),為保存吸收有效成分,以另燉飲服為佳。
服藥方法至關重要。(以上皆為網路圖片)
服法:掌握服法至關重要。一般而言,一劑藥煎2次,分2-3次服;病情緊急的一次頓服。湯劑宜於溫服,發汗解表藥除溫服外,須溫覆避風,得汗止服。藥宜飯前或飯後1-2小時服用;滋膩補益藥空腹服;安神藥睡前服;按時而發、按時而止的發熱病人,宜於發熱前1-2小時服用;食道癌患者,病位在上,納食欠暢,宜少量多次頻頻呼服;腹水患者脘腹撐滿,食後尤甚,肝脾兩傷,食入運遲,飲藥稍多,無以運化吸收,反增脹痞,宜少量多次飲服等等。具體分視病情,適症隨服。參三七之類,每天分2次沖服。
服藥禁忌:服某些藥時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因某些食物與藥物存在相互作用的問題,如「蜜反生蔥」,藥中有炙甘草、炙鰲甲等,應避免食蔥;
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薄荷忌鱉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蔔等。此外,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腥發之物。
責任編輯: 蘇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