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制怒之法(圖)
《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王弼注曰:「牧,養也。」高亨注曰:「余謂牧猶守也,卑以自牧謂以謙卑自守也。」此外,牧,還有治的意思,自牧即自我修養。意思是說,謙虛又謙虛的君子,用謙卑的德性約束自己。故,真正的君子,面對再大的不公也會保持冷靜,面對天大的冤枉也會泰然處之,絕不會讓憤怒左右了自己。
憤怒是醜陋的,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情緒。古羅馬的塞涅卡在《談憤怒》中講到制怒方法:抑制自己免於憤怒最好的辦法是:當別人憤怒時,你就冷靜觀察那是怎樣的一副德性。
怒有雷霆之怒,有盛怒之下,也有衝冠一怒為紅顏。有怒火中燒,怒不可遏。有天子之怒,也有布衣之怒。然古人也有悉怒之法。
《孫子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據說林則徐幼時聰慧,但脾氣暴戾。其父無奈之下,親筆寫下「制怒」二字懸於林則徐書房中,並為其取名「則徐」,這兩字也有制怒之意。林則徐自少年起,一生以「制怒」二字作為座右銘,每遇怒事,便以此警醒自己。
古人說:氣為心害,養心當先制氣。所謂「制怒」者致勝,發泄不是辦法,修煉心靈才是制勝根本。特摘抄名人格言如下:
不遷怒工夫甚難,惟嘗用力者知之,然亦不可不勉。
——〔明〕 薛瑄《讀書續錄》卷五
克己所以制怒,明理所以治懼。
——〔明末清初〕黃宗羲《宋元學案》
無事於爭,何有於忿。
——〔清〕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牘》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宋〕 蘇洵《心術》
〔注〕支:抵禦。制:控制。
凡遇事有可怒,切莫輕發,姑忍著,小者忍一二時,大者忍一二日,其氣自平。
——〔清〕 陳確《陳確集·辰夏雜言·治怒》
使氣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臨事,平心易氣。
——〔明〕 呂坤《呻吟語·應務》
《太平經》有云:「樂則五方道德悉出,怒則五方惡悉出也。樂則天地道德悉出也,怒則天地惡悉出也。」由此而知,怒乃天地間的惡行,切不可為之。又云:「怒者乃生刑罰,斗之根也;喜樂者,乃道德之門也。」
范仲淹曾著文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因為得到或失去什麼東西而歡喜或憤怒,不因為一已私利而悲傷和憂愁。格言為警句,中土多楷模。只有不斷提高修為,發怒之事才能愈來愈少,最後根本不動心,「忍常人難忍之忍」,恐怕也只有修煉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