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物:站在IT業頂點的印度人(圖)


被孫正義以165億日元年薪挖走的印度人尼科什·阿羅拉。(圖片來源:日經中文網)

【看中國2016年02月28日訊】「能否見面談談?」

2015年5月,印度一名年輕的創業者里特什·阿加瓦爾(Ritesh Agarwal,22歲)接到了一個電話。

這名在17歲時寫出暢銷書的「神童」上大學3天後就選擇了退學,之後創辦了廉價酒店預訂網站Oyo Rooms。說起廉價酒店,人們通常會想到沒有淋浴、光線昏暗等「便宜沒好貨」的服務形象。阿加瓦爾指導酒店改善服務,並介紹。到第2年加盟酒店已超過4000家,目前正在迅速增長。

帶著一身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在商場打拼的阿加瓦爾接到這個電話後,卻「緊張不已」。因為電話那頭的正是軟銀集團副社長、他一直崇拜的尼科什·阿羅拉(Nikesh Arora,47歲)。

甘冒風險

阿羅拉在自己位於新德里郊外的豪宅接待了阿加瓦爾。「全部房間最好都有免費Wi-Fi」、「是否應讓清掃車巡迴工作?」阿羅拉提出了很多熱心建議,3個小時一晃而過。

在分別之際,阿羅拉說:「很看好你。你對我是否滿意?」二話不說,第二天即決定出資1億美元。

阿羅拉曾擔任美國谷歌高級副總裁。2014年9月,接受軟銀集團社長孫正義(58歲)的邀請加入軟銀。年薪高達165億日元。

「發現了具有相同想法、相同熱情的你」,孫正義指定阿羅拉為接班人時這樣說。阿羅拉表示「軟銀的DNA很年輕。但是,Masa(孫正義的昵稱)和我都無法重返年輕。所以我們希望幫助那些有志改變世界的年輕人」。

孫正義向富有潛力的新創企業出資,「我要打造年輕而充滿熱情的創業者集團」。作為孫正義的「分身」,阿羅拉被委派了「星探」的任務。在進入軟銀的1年多時間裏,阿羅拉向Oyo Rooms等10多家新創企業投入了約40億美元。

阿羅拉的口頭禪是「甘冒風險」,其前半生就在踐行這句話。

阿羅拉成長於中產家庭,父親是一名空軍。他從印度理工學院畢業後,成為一名個人電腦的銷售員。1989年,21歲的阿羅拉毅然決定前往美國。辭職後的阿羅拉只買了一張單程機票,隨身攜帶的只有2個箱子和100美元現金。在英國希思羅機場轉機時,他在購買一個售價10美元的三明治時,整個手都在顫抖。阿羅拉進入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留學,晚上在學生宿舍當保安,借筆記的同學付給他的謝禮也被用於補貼生活費。

阿羅拉的恩師哈倫·普拉特(Harlan Platt,65歲)對愛徒的評價是:「在35年的教師生活中最優秀的學生」。阿羅拉曾指出恩師的企業破產預測模型有誤,普拉特說,阿羅拉「富有洞察力,同時敢於表達主張」。

渴望打破閉塞感

1992年,阿羅拉在美國一家投資公司獲得了通信行業分析師的職務。7年後,他留下剛買的房子和妻子,隻身前往德國。「為什麼拋棄穩定的生活?」阿羅拉放下了內心的糾葛。先在德國電信旗下的手機公司任職,2004年進入創立第7年的谷歌。阿羅拉將谷歌的歐洲業務擴大了10倍,2011年回到矽谷總部擔任全球銷售業務負責人。

據說,阿羅拉之所以會冒風險去美國,是因為受到一篇雜誌論文中「奔向世界」思想的觸動。當時的印度在管制經濟下發展緩慢,政治和經濟領域均由既得利益集團控制。中產階層出身的優秀人才要想出人頭地,只能成為國有企業工程師或醫生。

時勢造就英雄。1989年東西方冷戰結束,全球化的號角被吹響。1990年代初,網際網路受到關注,IT革命開始萌芽。希望打破閉塞感的印度人才紛紛走出國門。

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已過。當年的電工兒子、1993年前往美國的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43歲)在2015年升任了谷歌CEO。此外,比阿羅拉早1年去美國的薩提亞·納德拉(SatyaNadella,48歲)在2014年成為了微軟CEO。

這些人才在印度獨特的理科教育下形成了邏輯思維,成長在使用約20種公用語的國家也使他們產生了對多樣性的免疫力。擁有這兩樣武器的他們同時站在世界頂級IT巨頭的頂點絕非偶然。

先驅者凱旋

全球化和IT化大潮席捲了他們曾經離去的祖國。得益於1991年以後的經濟開放,IT企業陸續崛起。印度經濟在最近10年實現了年均7.5%的高增長。

印度宛如一隻覺醒的巨像。如今,洞悉印度增長潛力的先驅者們正爭相回歸。

2015年12月16日,桑達爾·皮查伊宣布了一項在新德里建立大規模Wi-Fi網路的計畫。他說:「印度給予我的,我希望加倍回報」。11月5日,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孟買發表演講稱「每次來到這裡都會獲得力量」。

10月13日,阿羅拉在印度「IT聖地」班加羅爾面向700多名年輕創業者發表演講,「希望各位專注於自己的道路。你們即使不來找我,我也會發現你們」。

不僅印度,全球化和IT化的大潮將亞洲的人們從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舊弊中解放出來。當40億人的潛力覺醒之時,由歐美主導構筑的國際秩序、企業競爭、技術文化等全球格局或將發生巨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