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除夕」的民間故事(圖)


人們過年時要穿新衣服。(圖片來源:Jaymantri)

從萬年曆可以看出,2016年的除夕時間為2月7日(星期日)。然而,臘月的最後一天為什麼叫除夕?正月初一為什麼叫年?而人們過年時為什麼要穿新衣服?為什麼在門上貼對聯?又為什麼要燃放鞭炮呢?下面列舉三種版本的除夕故事,以及談談除夕的風俗習慣,讓大家瞭解一下吧。

一、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很孤獨的怪獸叫「年」。他是寒冬裡孤獨感慢慢聚積而成的一個怪獸。

「年」住在高高的山上,每到寒冬裡最冷的那一天,他就會感到更加孤獨,而且還特別生氣。於是,他就從山上衝下來去嚇唬那些落單的人。後來,大家都會在那一天聚在一起,放鞭炮,挂年畫,穿火紅的衣服,做滿桌的菜,熱熱鬧鬧地一起過年,「年」再也不敢出現了。

一年又一年,許多人甚至忘了「年」這個怪獸。過年是熱鬧的,可是總會有孤獨的人被「年」吞掉。其實,要從「年」的手中逃脫很容易,只要你穿上紅色的衣服,忘記所有不開心的事,打電話告訴所有你認識的人,祝他們新年好。還有一位也別忘了,問候「年」新年好,於是,「年」也不好意思了,臉越來越紅,變呀變,變成了一個可愛的新「年」了。

二、年除夕(第一種版本)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間出現了一個叫「夕」的怪獸。「夕」平時躺在洞穴裡睡大覺,一到陰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就跑出來找吃的,到處行凶作惡。人們想了許多辦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管用。年年歲歲,牲口被「夕」吃沒了,人也逐漸稀少了。後來,人們想了一個辦法,臘月二十三這天,請灶王爺去天上求玉帝派神仙到人間來除「夕」。

玉帝聽說人民的請求後,就把除「夕」的事交給了神農辦理,神農派最小的兒子「年」拿著紅綾和竹筒,就在臘月的最後一天跟著灶王爺來到人間。太陽落山後,正當「夕」又要行凶作惡時,「年」就用紅綾和竹筒打敗了「夕」。村裡的人們把想要逃走的「夕」緊緊圍住,拿著紅綾、竹竿、趕牛鞭一齊向打「夕」,當火紅的太陽升起時,「夕」被「年」和人們除掉了。

從此,人們為了慶祝臘月最後一天晚上除掉「夕」得勝利,就把這一夜叫「年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年」。家家挂紅綾、爆竹筒、甩響鞭,到後來,演變成為現在的貼對聯和放鞭炮。

三、年除夕(第二種版本)

傳說,古時候有個可怕的怪獸名字叫「夕」,「夕」平時生活在海底,但是每到臘月三十那天,他就會跑上岸,到附近村子裡吃牲口,有時還吃人呢!村子裡的百姓為了對付它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成功。

後來,村子裡年紀最大的老爺爺想出了一個辦法,請灶王爺幫忙。可是灶王爺根本不是「夕」的對手,他為了救百姓們就上天找本領大的神仙來幫忙。神農氏聽灶王爺說了此事,派自己的兒子「年」拿著紅綾布和噴火花竹筒兩件法寶,跟灶王爺去人間為民除害。三十晚上,「夕」又來搗亂了,「年」和「夕」展開了一場大戰,「年」用紅綾布和噴火花竹筒把「夕」趕跑了。為了防止「年」走後,「夕」再來作惡,「年」把紅綾布剪成許多小條分給大家帖在大門上。又教百姓們做爆竹,點燃後跟噴火花竹筒一模一樣。從此「夕」被嚇得逃到海底,再也不敢到村子裡來了。

為了紀念這件事,百姓們把臘月三十這一天叫「除夕」,而把正月初一叫「年」,漸漸地,民間有了過年的風俗。每年臘月三十,家家門上貼紅綾,後來變成貼對聯,另外還要放爆竹、穿新衣服慶祝呢。過年民俗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三種版本的年除夕的故事講完了,小編最喜歡第一種版本《年》。因為只要我們生活的開心,並主動問候「年」,他就會和我們友好相處,變成一個可愛的新「年」了。不知道大家讀完這三種版本,最喜歡哪一種版本呢?

除夕期間的風俗習慣

一、吃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家家戶戶的餐桌上的菜色都會比以往的豐富。

二、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貼上窗花,整個房子看起來會更加的有朝氣。

三、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寄託了老百姓對未來的希望。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四、燃爆竹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在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戶戶都燃放爆竹,辭舊迎新。

五、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