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文房(圖)


文房珍寶。(網路圖片)

中國古代文房常見的九大類用品,與各位朋友一起欣賞。對於一個生活在明清時代的讀書人來說,擁有一下這些文房用品的話,那基本上可算是成功人士啦。
  
一、印泥和印泥盒

印泥,是我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文件簽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都需要使用。根據史書上記載,印泥的發展已有二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秦漢時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時的印泥是用粘土製的,臨用時用水浸濕,這就是當時稱封泥。到了隋唐以後,社會的進步有人研製出紙張,人們又改用水調組硃砂於印面,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和硃砂,之後便漸發展成我們現代的印泥了。

二、鎮紙

鎮紙,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份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三、水滴

又名硯滴,為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也稱水滴、水注。最早磨墨往硯裡注水的工具叫水盂。「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於漢代,最早為銅製,後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在文房用具中硯滴(水滴)傳世品較少。

四、筆筒

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製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

五、筆洗

筆洗,筆使用後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其它形狀。各種筆洗不但造型豐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古用貝殼、玉石製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筆洗問世。明代還用銅製瓷筆洗作的小盂作筆洗,歷代多以玉、陶等製作,較為豐富多彩。形狀多為扁圓形,青花瓷為多,上飾各種花紡圖案,極富樸素、文雅和莊重感。清代雍正、乾隆時,景德鎮仿宋代汝、官、哥、定、鈞等名窯作品非常成功。哥窯器中的朱色、粉青、灰青釉等,無不仿製。造型多為葵口碗、琮式瓶以及筆筒、筆洗、筆架等工具。 除了較為多見的瓷筆洗之外,還有玉筆洗、犀角、象牙和瑪瑙筆洗、竹根雕的筆洗等等。

六、臂擱

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臂擱多竹木、象牙質地,上有紋繪雕飾,十分精美多趣。

七、墨匣

墨匣主要用於存放墨錠,起裝飾和保護作用。墨匣中,以套墨、集錦墨、彩墨所用的匣最為考究。古代墨匣多以紫檀、烏木、豆瓣楠木為材料,並鑲有玉帶、花枝或螭虎、人物等圖紋,所以,一般都很精美。古代墨匣中,也多有製成漆匣的。據說,清代道光年間,阮文達回京城,「以旗匾銀製墨盒,其制正圓,為天蓋地式,旁有二柱系環內。」可說是出類拔萃的。清末制墨匣最著名的,當屬京城「萬禮齋」。

八、筆帘

筆帘是攜帶和收存毛筆的工具,把毛筆捲入其中,不會像裝在鉛筆盒裡來回碰撞損壞筆頭。此外,筆帘通風,可使毛筆很快乾爽。現存的老筆帘大多是35厘米*33厘米的居多。這樣的筆帘,一次可以卷幾十支,方便攜帶。對於文人墨客來說,假如臨時有急事需要帶毛筆出去,但是因為毛筆剛使用過沒干,緊要關頭可以用筆帘一卷將筆帶出去。如此毛筆既不會發霉,也不會弄髒書籍等物。

九、筆架

筆架亦稱筆格、筆擱,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書畫時在構思或暫息藉以置筆,以免毛筆圓轉污損他物為古人書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從樣式來看,一般有挂式與擱式兩種,分別稱筆挂與筆擱。

筆挂是用竹木製成的架子,兩邊有柱子,高一尺餘;上面有橫木,寬亦一尺有餘,可以倒懸筆管,做晾筆用。筆挂也有製成圓柱形的,圓頂,筆掛在圓頂周邊上,很方便。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