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元璋。(看中國合成圖)
明朝的皇帝,特別是中後期的皇帝,一個通用的評價,就是懶。躲在宮裡極少上朝的就有好幾位,而業餘愛好玩出花樣的,更有好幾位。有會騎馬打仗的明武宗,有會煉丹修道的明世宗,有會鑑定珠寶的明穆宗,有會幹木匠活的明熹宗。以至於很多後世史家說到這裡,無不痛心疾首,說明朝皇帝投錯了胎。
只是,說到懶這項,如果明太祖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會怎麼想。兒孫這麼懶,真不是他期望的那樣。
忙碌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但你可知道,明朝早期的幾位皇帝,其實一直都很忙,因為朱元璋為明朝設計了一套中國古代空前獨裁的君主專制體制。
首先是取消了中國有千年傳統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按照朱元璋的話說,就是皇帝既要坐朝,又要理政,從此政令通暢,上通下達。於此同時,在漢唐時代呼風喚雨的宦官集團,到了明朝也慘遭廢武功,明朝宦官機構龐雜,部門之間相互掣肘牽制,同時朱元璋在宮門立鐵牌,嚴禁宦官干政。
而地方藩鎮割據的隱患,也被朱元璋剪除,地方行政權力一分為三,各省處理民事有布政使,處理司法工作有按察司,處理軍事戰事有指揮使,這就是明朝特色的地方「三司」制度,三司不相統屬,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而最容易直接造成叛亂的兵權問題,也被朱元璋肢解。明朝的軍隊,實行的是衛所制度,也就是國家劃撥土地給軍隊屯田,軍隊自己種地養活自己,既不花國家錢糧,國家更能通過控制土地的方式,牢牢控制住士兵的飯碗。
同時在士兵的統屬上,明朝的「國防部」兵部,掌握著任命軍官以及調動軍隊的權力,但是並不擁有對軍隊的直接管轄權。而明朝的軍事機關五軍都督府,擁有對軍隊的管轄權,但是卻不具備人事權和調度權,這樣雙方相互牽制,誰也無法獨立控制軍隊,只能老老實實對皇帝負責。
這一番體制妙處多多,取消了宰相制度,前朝宰相專權欺負皇帝的事情不可能上演。而設立三司制度,前朝藩鎮割據乃至脫離中央的事情也不可能上演,禁止宦官干政,前朝宦官專權甚至操縱皇帝廢立的事情同樣不可能上演。而肢解了軍隊指揮權與管轄權,前朝權臣專兵,叛亂中央的事情更不可能上演。如此一來,所有可能的實權部門,權力都被朱元璋一拆再拆,整個官僚體制相互制約掣肘,誰也不能獨大,所有的實權官員,都只能老老實實對皇帝負責,誰也不能越過皇帝自行其是,因此誰都不能威脅到朱家的天下。
但真正做上了皇帝才會發現,大權獨攬的日子,其實是不好過的,就好比是現代社會裏,一個人早晨起來剛睜開眼睛,甚至還在睡夢中,電話就開始響個不停,每天有成千上百個電話打進來,都要向你請示工作,且不說工作怎麼處理,就是聽匯報的頻率,就能把人聽到頭大。
紙條朱元璋:心系國家大事的皇帝
明朝的前幾代皇帝,特別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及永樂皇帝朱棣,都是這樣的工作狂。照《明實錄》裡朱元璋自己的話說,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直到日頭偏西的時候才回宮,而且就是睡覺的時候,他也經常失眠,經常思考國事的時候,猛地就醒了,醒了就披衣起床,把白天需要處理的國事寫下來,上班後一件一件的落實。甚至吃飯的時候,猛然想起什麼事情,也隨手找個紙條寫下來,然後貼在自己的衣服上。很多時候,當朱元璋召見大臣,大臣會驚訝的發現,皇帝的衣服上,貼滿了上頭寫著國家大事的各種紙條。
朱元璋批閱奏折
《明實錄》裡曾經做了這樣的統計:朱元璋曾經在連續八天裡,處理各種奏折一千六百件。每一本奏折他都認真批閱,還總結主要內容,從一千六百件奏折裡,一共提煉總結出三千二百件所言之事。明朝奏折的格式,一份奏折如果要單獨成章,至少要有一千字。
也就是說,朱元璋八天裡,總共看了至少一百六十萬字,平均到每天少說二十萬字,而且不是蜻蜓點水般的速度流覽,而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認真推敲,總結思考,並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其工作強度由此可見。
由於朱元璋如果批錯了奏折,後果會很嚴重,所以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話說,一念之差,耽誤的就可能是萬千黎明蒼生,所以百官的每一句話,他都要慎之又慎的查看。
承襲父親的工作特性:永樂皇帝朱棣
永樂皇帝朱棣的工作方式,有明確的時間表——每天早晨四更起床,吃過早餐後,要先在上朝之前,抓緊要把當天準備處理的國事,預先在腦子理過一遍。然後開始早朝。
按照《大明會典》的記錄,明朝的早朝開始時間,相當於今天的凌晨五點鐘,起個大早的朱棣,在早朝結束之後,就要著手處理國事,批閱各類奏章,他每天批閱奏章,往往都要到深夜,經常要到凌晨才睡。
每天朱棣的睡眠時間,不到六個小時。而且朱棣規定,一旦有緊急軍國大事,哪怕自己在熟睡,也要立刻把他叫醒,否則就要論罪。這樣的折騰,也讓朱棣深感其苦。朱棣最後一次北征蒙古草原的時候,路上設宴款待群臣,席間頗為感慨的說:我自登上皇位以來,每天兢兢業業,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而皇帝的辛苦,也是做了皇帝之後才深有體會啊。
即使是明朝第一工作狂朱元璋,對於這番辛苦,其實也是深有體會的。各類史料記錄比較多的朱元璋曾發生一件趣事,一位大臣茹太蘇給他上奏折,奏折寫了萬字,到第五千字的時候才切入正題。氣得朱元璋說:「虛詞失實、巧文亂真,朕甚厭之。」隨後命人痛打茹太蘇一頓。
朱棣設立「文淵閣」,朱瞻基加強宦官權力
連朱元璋批閱奏章都有受不了的時候,其他的皇帝更不用說。到了朱棣執政時期,就設立了「文淵閣」,開始協助皇帝處理國事,文淵閣裡的官員,就是五品大學士。之後,這個原本以皇帝秘書身份設立的新機構,地位日益扶搖直上,成了明朝實際意義的「宰相」。而隨著明朝這一內閣制度的確立,為了強化皇權,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又逐步加強宦官的權力,也就造就了後人津津樂道的明朝「宦官專權」現象。
從此,文官的內閣權力、宦官的權力及兩者之上的皇權,就成了明朝最高皇帝的鐵三角。而早期朱元璋苦心創立的專制體系,因此有了新的效用。在內閣制度及宦官司禮監制度日益成熟的情況下,原本分權的明朝行政體系,從此有了更好的整合,這個原先離了皇權就玩不轉的體制,在司禮監加內閣的雙軌制操控下,可以實現有條不紊的運轉。
如此一來,明朝的皇帝就輕鬆下來了,要給國家大事拿出處理意見,不必再像朱元璋時代,天不亮就起床批奏折,只需要授意內閣草擬處理意見就好,要同意處理意見,只要司禮監蓋章,即所謂的批紅就好。做皇帝的,只需要聽匯報點個頭,國家就能正常運轉下去。
史料上總津津樂道,明朝某某皇帝多少年不上朝云云,然而不容爭議的事實是,即使是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依然可以有效的掌控群臣,並且實現朝局的正常運轉,其制度上的根由正在於此。
明朝這套高度專制,皇權極其強化的體制,隨著之後歷代帝王的修正,在表面不更改「祖制」的幌子下,只在關鍵部位做出精到的調整,最終改變了其原本的意義,讓皇帝變得悠閑起來。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