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房子比學校好 縣長就地正法(組圖)
最近在網上看到中共建政前是四川軍閥、建政後擔任共和國林業部長的劉文輝,他在上世紀主政西康期間重視教育的故事。劉文輝主政西康期間宣布:「若縣府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對照一下我們現在地震中震出來的豆腐渣教學樓,或許有些意思。
軍閥劉文輝
人們對劉文輝可能還不是很熟悉,但對他的哥哥劉文彩,因其大地主身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被當局列為在農村的頭號「階級鬥爭」反面教材,可算的上家喻戶曉;至今,在四川大邑縣,著名大型系列泥塑《收租院》,仍成為該縣的重頭旅遊景點。
但實際上,劉文彩和其弟弟劉文輝相比,僅僅是一個善於理財的財主而已,沒有太多的關注價值。劉文輝(1894∼1976),字自乾,法號玉猷;1864年元月生於四川大邑安仁鎮的富農之家,六兄弟中排行最小。13歲時就謊報16歲,以優異成績考入成都陸軍小學,後保送西安陸軍中學,繼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6年在保定軍校第二期讀完炮科後,回四川投奔其堂侄劉湘,開始了軍人生涯。
西康省義敦縣長與他的縣政府
話說1935年,40歲的劉文輝被侄子劉湘逐出成都,落草雅安,出任西康建省委員會主任。主政西康期間,他十分重視教育。
1939年,在一次演講中,他語重心長地對國立康定師範專科學校的學生們說:「你們這些學生,很有希望,很有前途,我們國家很需要你們,你們是我們國家的後起之秀。特別是我們這個康定、康巴地區文化素質比較差,希望你們,好好地學習,把你們的文化程度提高,把你們的知識提高,將來為這個康巴做點貢獻。」
上世紀30年代,攝影師孫明經在西康省考察時發現,當地的學校校舍大都寬敞明亮,學生們更是朝氣蓬勃、精神抖擻,和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耳目一新。而一些縣政府卻破爛不堪,比如,一座用石頭砌起來的低矮平房,破敗不堪,由於年久失修,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不得不用樹樁支撐起來,——這,便是堂堂的西康省義敦縣政府衙門。
好奇的孫明經就問一位縣長:「為什麼縣政府的房子總是不如學校?」縣長回答:「劉主席說了,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從縣長平和的臉上,絲毫看不出他的抱怨和不滿。
為了表示對劉文輝的響應,當時的巴安縣縣長趙國泰就曾放下繁忙的公務,親自到當地小學代課教書,當起了國語老師。他的行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劉文輝治下的西康省,重視教育早已成為自上而下、實實在在的行動。
勤儉為政、傾囊興教,開化民智、建設桑梓,是劉文輝一以貫之的思想。
他的執政理念,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透射著面向未來的寬廣視野,展示了那個時代地方實力派兼容並包、繼往開來的特質。
但是,看看如今的政府衙門,那一處不比當地的學校要豪華奢侈?就這一點看,如今的地方官員,還應該學一學80年前的軍閥劉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