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七小時被撤下的《三峽九章》(圖)
三峽工程重大錯誤無法掩蓋
(來源:網路)
【看中國2015年08月29日訊】《三峽九章》上網七小時被撤下
柴靜的《穹頂之下》在二○一五年二月二十八日上網到三月六日被封殺,在大陸網站上生存了近一個星期。二○一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澎湃新聞網關於三峽工程的報導《三峽九章》在大陸的網站上僅僅生存七個小時即被撤下。
澎湃新聞網是上海《東方早報》的一個新媒體,去年七月二十二日上線,到今年七月二十一日正好是一週年,《三峽九章》是獻歌《澎湃新聞網》的生日禮物。該文主要論述了三峽工程運行之後所帶來的生態、社會問題,記者為此做了整整一年的調查。澎湃新聞網在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焦點集中在三峽工程上。此文七個小時後即被撤下,表明當權者對批評意見容忍度越來越小,正如文章所說:「系統已經亮起了紅燈」。
都說三峽工程是中國的百年夢想,有防洪、發電、航運、南水北調和地區發展五大目標,其中防洪是第一位也是不可替代的。其實這些目標是互相矛盾的,三峽工程實現的只有一個發電目標,但為此付出的代價遠遠超出其發電收益。二○一四年擁有二千二百五十萬千瓦發電機容量的三峽工程終於超過擁有一千四百萬千瓦發電機容量的伊泰普工程,成為世界上年發電量最大的水電站。為了這個世界記錄,二○一四年三峽庫區七十多人付出了生命。
《三峽九章》一開頭就直指二○一四年三峽工程違反規定提前超高蓄水的事實和其災難性的後果。報導引用筆者的文章寫道:「關注三峽工程的網路論壇上,有人逐日列出了三峽水庫八月十一日二十點以來壩前水位的數據。這些數據匯成了一條不斷上揚的水位線。」到八月三十一日二十時,水位上升至一百五十七點九七米,而根據國家防總的規定,六月十日至八月三十一日間,三峽水庫的水位應該低於一百四十六點五米,以保證三峽水庫有足夠庫容發揮防洪功能。二○一四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三峽庫區出現大規模強降雨,導致多個縣市發生地質災害。奉節政府告訴澎湃新聞網記者,初步統計該縣有十七人死亡、四人失蹤,六千幢農房垮塌、超過二萬幢房屋受損、二萬人無家可歸。
正因為有二○一四年三峽集團違法提前蓄水才有了二○一四年三峽工程創造的世界記錄。
帶血的記錄難掩心頭之患
據說長江中下游的洪水災害是毛澤東的心頭之患,「荊州不怕干戈起,只怕南柯一夢終」,所以要在三峽建壩卡住長江洪水。請來的蘇聯專家規劃了能卡住洪水的大壩,蓄水位必須達到海拔二百六十五米!現在工程正常蓄水位只有海拔一百七十五米,庫容太小。水利部的一位副部長說了實話,「對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不要寄太多希望」。
如今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成為政治家的心頭之患。二○一四年八月,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在奉節考察滑坡防治時要地方各級官員立「軍令狀」:對滑坡進行勘察、監測和防治,保證轄內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沒有想到一個星期後三峽庫區因滑坡等地質災害導致七十餘人死亡、失蹤。
一九八九年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說,三峽庫岸穩定,僅有滑坡、岩崩風險四百零四處,當時壩址處水位為海拔六十二米。二○○三年三峽水庫開始蓄水至海拔一百三十五米時,已查明在三峽庫區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二千四百九十處。至二○一○年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後,有地質災害隱患點五千三百八十六處。而根據重慶國土部門二○○九年的資料,僅三峽重慶庫區二十二個區縣有隱患點九千三百餘個,重慶原副市長、移民工委書記譚棲偉說重慶庫區有隱患點超過一萬個。比較三峽工程建造前後的數據,如果說當年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的結論是正確的,那麼新增加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就是三峽工程的「貢獻」。二○○三年三峽水庫蓄水後一個多月,大壩上游千將坪發生體積為二千萬立方米的重大滑坡,造成二十四人死亡。
從二○○三年到二○一五年,三峽工程蓄水已經超過十二年,但是滑坡和塌岸事件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三峽九章》報導:「三峽水庫蓄水至一百七十五米後一年中,地質災害次數是一百三十五米水位時期年均數量的三倍多,是一百五十六米蓄水位期間年均數量的兩倍多;滑坡的等級也在提升,大型和特大型滑坡數量明顯增加。」二○一五年四月十九日三峽庫區興山縣高陽鎮發生四千餘立方米的特大滑坡,對該鎮中心小學九百餘名師生及三十七戶居民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二○一五年六月二十四日,三峽庫區巫山縣大寧河發生二萬三千餘立方米的特大滑坡,形成了五至六米高的湧浪,造成二人死亡,十三艘船隻翻沉,五十六戶居民緊急撤離,迫使長江干流航行中斷。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增加和三峽工程的「獨一無二」的運行方法有直接關係。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為海拔一百七十五米,但是每年的水位在海拔一百四十五米和一百七十五米之間變化,變化幅度為三十米。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水庫的運行都保持在正常蓄水位附近,變化幅度很小。但三峽工程把海拔一百七十五米定為移民紅線,沒有考慮水力坡度對六百多公里長的地區的水位抬升的影響。李鵬的三峽移民《就地安置》政策就是把海拔一百七十五米以下的居民搬遷到海拔一百七十五米以上的地區。在汛期,當長江流量大的時候,水庫的壩前水位有意下降到海拔一百四十五米,名曰為防洪預留庫容,其實不然。汛期流量大,水力坡度也大,根據泥沙組資料,當流量達到二十年一遇洪水時,水力坡度達萬分之零點七,壩前水位海拔一百四十五米,庫尾的水位就抬升到達海拔一百七十五米。壩前水位下降三十米是為了不使庫尾的水位超過海拔一百七十五米的移民紅線,再造成新的淹沒和移民。如果汛期壩前水位在一百七十五米(理想的防洪完成時狀態),庫尾的水位就必然超過海拔二百米,重慶部分城區和庫區的城鎮均被庫水淹沒。所以三峽水庫的水位每年必須變化上下三十米。水位上升三十米,庫岸受力抬升,結構鬆動;水位下降三十米,庫岸受力向下,物質下滑。加上三峽水庫形成後,庫區的地震次數大為增加,這些小震的作用像震動篩一樣,使得庫岸更加鬆動,更加容易下滑。
三峽水庫庫岸在未來的百年內將是災難不斷,正如《三峽九章》所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源自人們克服和利用自然的雄心,但無窮盡的滑坡是不可能克服的。妥協遠遠看不見盡頭。在人力和自然力的消長裡,是無數具體的個人動盪的生活。因為無法抗拒的自然力量,因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庫和許多不大不小的錯誤決定,搬遷將貫穿其中一些人的一生。故鄉搖搖欲墜,他們可能畢生都無法安居。」
工程第三次全面驗收:不及格
該文上網七小時即被撤下是和不久將完成的三峽工程竣工驗收有直接關係。在一年前國務院決定由副總理汪洋擔綱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面竣工驗收,包括八個專項,即樞紐工程、安全設施、消防、水土保持、環境保護、庫區移民、工程檔案、工程財務決算。目前竣工驗收正進入最關鍵的時期。
其實三峽工程自開工以來已經進行過多次驗收:二○○二年國務院成立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由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擔綱,驗收完畢後不久就發生千將坪滑坡;二○○六年國務院成立長江三峽三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由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負責,驗收直到二○○九年才完成,並宣布此次為樞紐工程的最後一次驗收,驗收後三峽集團向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衝擊但未獲成功;二○一四年開始的是第三次驗收,號稱是全面的竣工驗收。但是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峽升船機要到二○一六年才能完工投產,所以本次驗收既是重複驗收,又是一場半吊子的驗收,過幾年還需再驗收。
為什麼要三番五次地對三峽工程進行驗收呢?是因為工程帶來的問題太多太大,需要讓更多的人來分擔決策錯誤的責任,讓每個驗收結論分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後退。就像○八年開展的對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階段性評估一樣,先抽象地肯定可行性論證結論的「正確」,然後使用「但是」一詞,指出被論證報告忽略的三個問題:第一,水庫水質問題;第二,地質災害問題;第三,移民安置問題。用這樣的方法來解脫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錯誤。可以想像,此次三峽工程驗收的結論和○九年相差不遠,在結尾處也會增加一個「但是」。
「澎湃新聞」在國務院三峽工程第三次驗收委員會報告出爐之前,把三峽工程帶來的嚴重問題擺到了網上,讓網民瞭解三峽工程的真相,這就觸犯了紅線。「澎湃新聞」報導了三峽工程驗收的一個真實而不帶偏見的成績:不合格!所以《三峽九章》只能是短命的,僅僅在澎湃網上生存了七個小時。但是撤下報導也無法掩蓋三峽工程決策的重大錯誤。無論用什麼名義,無論是三峽水庫地災防治移民計畫,還是重慶市搬遷避讓工程,為了給三峽庫區居民一個不怕南柯一夢終的家,三峽庫區還需要搬遷逾四百萬移民。這錢還需要中國人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