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歲屬辭 唐代神童你知多少?(圖)


古代的幼童讀書重記誦,你覺得現今的孩童該注重哪些呢?(圖片來源:Pexels)

二十世紀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Kroeber)曾言:為什麼天才成群地來?(Come in a cluster),當這句有名的發問,出口之後,便迅速風靡全球。

假使背景擱放在氣象雄偉的大唐,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神童成群地來?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問,自然是因為有人做過統計。這個人就是明代著名的文人雅士胡侍。胡侍,字奉之,號蒙溪,咸寧人。他於著作《真珠船》一書卷六中,列有「幼慧」一條。所謂「幼慧」,用今天的話來說便是神童了。在這個條目下,胡侍收錄了不少唐代的神童們,抄錄於下:

唐世幼慧者最多,權德輿四歲能賦詩,蕭穎士四歲能屬文,七歲誦數經,十歲以文章知名。令狐楚五歲能詞章。杜甫七歲屬辭。李百藥、徐彥伯、張九齡、裴敬彞,皆七歲能文。韋溫七歲、日誦數千言,十一歲舉兩經及第。孔穎達八歲,記誦日千餘言,暗記《三禮義宗》,劉晏八歲,獻東封書,拜秘書省正字。王勃九歲作《漢書指瑕》,十三作《滕王閣序》。張童子九歲明二經,與韓愈同舉禮部,拜衛兵曹。李泌九歲賦方圓動靜。李白十歲觀百家,十三能文史。郗士美十二通五經,《史記》、《漢書》皆能成誦。柳公權十二工辭賦。元稹十五擢明經。常敬忠十五七,過誦萬言。如意中七歲女子,賦《別兄詩》。

這群人中間,有我們熟悉的詩中李杜,有孔夫子的三十二代孫、名學者孔穎達,也有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柳公權。通過閱讀這份記錄,我們可以發現,想要在唐代貼上「神童」這個標籤,有幾個門檻是必須要跨過的:首先,便是要小小年紀就會賦詩寫文章,這基本上是條硬性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上述諸位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天才小作家,處女作的亮相一個比一個早。最早的要屬權德輿與蕭穎士,初露才情時才四歲。

其次,神童大都擅長記誦,腦袋裡要裝滿錦詞妙句。這個要求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像如今我們碰見鄰家小孩會流利地背上十幾首唐詩,便讚不絕口,直誇聰明。殊不知,唐代這群神童們有的竟然日誦萬言,更有甚者如郗士美,竟然連《史》、《漢》都能成誦。這要放在今天,早都被媒體逮住炒成熱門頭條了。

最後,得要早早參加科舉,得一個功名,得名越早就越出名,如八歲就拜秘書省正字的劉晏,九歲就因明二經而與韓愈同舉禮部的張童子。要知道,這一年韓愈已經二十五歲了。另外,名單中竟然還有位七歲就能賦詩的小才女,大唐才興可見一斑啊!

然而,成為小神童只能算是邁向成功的一個重要台階,並不能確保以後的人生便會平步青雲。畢竟,「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狀況也是會發生的。因為,自上頭描述的神童來舉例,如今我們所知道的唐代傑出人物,大多數都不在神童之列。譬如「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二十五歲才考中進士,而張童子九歲就中科舉,與昌黎同年。韓愈於〈贈張童子序〉一文中,亦述及:「人皆謂童子耳目明達,神氣以靈......。」可是,後來韓愈成為唐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一等一的風雲人物,而張童子反倒是幼時名聲響亮,長大後卻寂寂無名。

當然,小小年紀多讀點書,於個人成長來說畢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胡侍在羅列完這份名單後,不由得感慨和寄望道:「今之豚犬,但解覓梨栗耳,述之以勉兒輩!」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