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認為人只有有教化才得以正行。一個人能夠走向這個社會,道德是第一個標準。(圖片來源:Pexels)
《三酸圖》,又稱《嘗醋翁》,三家圍一大醋缸,各伸指點醋而嘗,三人表情各不相同。「三酸圖」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指儒、釋、道,就是儒家、佛家、道家,這三個中國傳統的學問或者說宗教當中各代表一種含義。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此三人是:蘇東坡、黃庭堅和金山寺住持佛印。這三位喜愛互開玩笑的好友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有學問的人,三人感情甚篤。這件作品的內容是說這三個人在品嚐桃花醋,說他們三個人在比誰的學問大。
儒釋道三酸,儒家酸,釋教苦,道家甜
面對同一缸醋,儒家以為酸,釋教以為苦,道家以為甜。儒家認為人只有有教化才得以正行。一個人能夠走向這個社會,道德是第一個標準。打破了以知識為衡量一個人的第一標準的認識,因為古代有很多人是文盲,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知識不夠豐富,但是道德水準很高。由於儒家學問高深,它認為生活就是酸的;佛家認為人生一切皆苦難,認為生活原本是苦的,所以要普度眾生,教人怎麼去修行來適應這種苦難,因此叫「苦行僧」;而道家認為生活本身是甜的,人一天到晚只不過是自尋煩惱,認為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從道教的角度去看都只是庸人自擾。所以「酸、苦、甜」代表了三種學說和思想,而道家的這種對待事物的看法尤為受到世人的推崇。
三位文友品三酸,樂在其中
有一日,佛印邀請蘇東坡、黃庭堅品嚐自釀的桃花醋(烏鎮的「桃花醋」今已失傳),品嚐之後,三人皆皺眉喊酸,時人稱其為三酸。
畫面均為一和尚、二文士之人圍著大缸品嚐桃花醋,畫面詼諧有趣。黃庭堅專門為三酸之事做了一首詩,即《題石恪畫嘗醋翁》:「石媼忍酸喙三尺,石皤嘗味面百折。誰知聳膊寒至骨,圖畫不減吳生筆。」
由此看來,古今以來文人雅士於正統之外,還往往洋溢著率真、痴絕、玩鬧等脾性,不虛偽、不造作。這三個名人雅集,竟然是圍著一壇桃花醋,酸得嗤牙咧嘴。這種情形,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李可染所畫《三酸圖》,圖中儒、釋、道品醋的表情非常傳神,尤應重視道家品味出甘甜之態。
日本的《三酸圖》,畫的是儒教的蘇東坡,和尚佛印和道家黃庭堅,實際隱含三教合流思想。
《三酸圖》這個題材傳到了歐洲,後來成了荷蘭藝術家設計的「中國風」圖像,由中國畫匠畫到了從中國出口荷蘭的瓷器上。考訥利斯•普朗克(1691-1759)設計的《東方博士》瓷器圖案。
陶俑《三酸圖》的含義,一種是指儒教、釋教(佛教)、道教,另一種說法是蘇東坡、黃庭堅和佛印三個人在嘗桃花醋。
晚清青花三酸圖大盤,全品相,尺寸大(47厘米)畫工精細,人物生動表情自然,三家人品酸,道說道有理,儒說儒有理,將人生哲理畫上此盤極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責任編輯: 君如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