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城市「文脈」已斷裂(組圖)

 2015-03-21 08: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看中國2015年03月21日訊】文化是什麼?文化是語言、文字、音樂、歌舞;是民俗風俗生活的總和;是一種精神、風格和氣質;是思想、審美和價值的取向。既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鮮活的,又是凝固的。

文化是什麼?

文化是人與時間、空間的關係;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民的凝聚與認同;是浸透我們祖先和父母血汗的江河、大山、土地所孕育的;是延綿不絕的歷史、哲學、文學、科學、技術、教育心理的綜合。

有形的城市文化,是可以觸摸的。也許是一個群落、一組建築、若干街區,和一座城市個性的聚合,是色彩和諧與美的展示。因此,文化也是城市的靈魂。

無論是古典或者現代,在有文化的建築上我們可以讀出時代特徵和歷史的變遷,無論是北京的皇宮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還是徽州的民居、客家的承啟樓以及陝北的窯洞,遺址上即便只有幾塊磚石,或者‌‌「露沾荊棘沒銅駝‌‌」,我們仍能辨認出其歲月風霜的年輪。

我們從古代的詩人作品中,讀出了中國城鎮的神韻和氣派:有小橋、流水、人家;有煙雨裡的高樓層臺;有晚霞中的飛閣危亭;有小樓深巷,軒窗錦屏;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首先是城市的色彩——那是中國文化的底色。

與中國人服裝的主色調相似,黑、白、灰三色,是歷史上我國城市的主色調。它無疑凝聚著東方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宋代詩人陸游在《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中有‌‌「涉江親到錦屏上,卻望城郭如丹青‌‌」之句。‌‌「丹青‌‌」原是指兩種顏色,這裡是指水墨畫。

黑與白在國人的色彩觀念裡,如同陰陽兩極對比,已不是單純的黑白兩種色彩,而是所有色彩的集合,是夜與晝的更替、一年四季輪換的體現。在水墨畫中,黑白兩種色彩是無所不包的。黑白展示了全部的色彩之美。

中國城市亦有例外。如唐代詩人杜甫《龍門》一詩記錄了古都洛陽的光華色澤:‌‌「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金色是佛像的定位,是佛國世界的視覺形象。金光燦燦的皇宮與佛寺點染了東都洛陽的輝煌與壯麗。今天,我們在青藏高原,仍然可以看到點染了理想和信仰之光的色彩——只有布達拉宮和大昭寺等大小寺院、佛堂,才可以有輝煌金子般的色彩。

其次是城鎮建築布局的要素結構——這是中國文化的語言表達。

城郭,屋宇,街道。坊,裡,巷和胡同。

在中國古代城市建築中,均十分強調在城市中居有地標意義的公共文化建築——寺、觀、廟,鐘樓、鼓樓和書院等等,除皇城外,官府所在的衙門反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如古代中國的縣城和州府所在地,都有孔廟文廟。這些‌‌「公共文化‌‌」建築確定之後,才是東西市、商業街區和住宅區。井然有序——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思想的指向,民族文化的組合。

我們走進傳統文化街區,走過各組古建築物,來到各個庭院,會感受到幾千年來中國建築文化的激盪、傳承和演變。

……

北方和南方,平原和水鄉,鄉土建築、古蹟名勝、傳統特色——中國城市之古老與深沉的內容,中國規劃和建築豐滿極致的創造,既不是一些人眼中破舊房子的堆聚,也完全不同於一般知識告訴我們的——所謂風貌。當前,強調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多樣性,全球城市越來越注重城市文化與生活、經濟的融合,使得全球城市日益成為文化在空間上的代表。強調文化在全球城市中的重要力量,是全球城市向創意城市深化的重要推動力。

我們走過深圳;走過浦東林立的摩天大樓;也走過周莊、烏鎮、南潯、同裡;走過今日的蘇州、無錫;也走過麗江、平遙。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山西晉中常家古城式的大院裡,同樣深藏著南方私家園林,有湖泊與亭臺樓閣,在院內長長的迴廊牆上,嵌著很多書法碑刻。常家幾代商人,靠從南方販運茶葉,經漢水北上,然後運銷到外蒙和俄羅斯乃至歐洲發家致富。富可敵國的商人,竟如此高雅,把多方覓得的中國古代名家的墨寶,一一刻在石碑上,珍藏家中,以教育後代要時時研習——據說這戶人家的子弟中,只有最優秀的飽學之士,才能繼承商業。

文化和知識都需要熏陶。

從北京到拉薩,再到峨眉山、樂山、重慶;從曲阜、泰山再到武當山、廬山和徽州,2003年,我在進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調查中,在各地領導介紹中,聽得最多的也是‌‌「打造‌‌」兩字。打造風景名勝區,打造國際會展中心,甚至在峨眉山風景名勝區中用幾個月時間‌‌「打造‌‌」出一個大廣場來,令一些專家痛心疾首。

文化與學歷雖然相關,但並不一定成正比。不見得大學畢業,不見得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有高級職稱的市長書記、建築師規劃師,就有深厚的文化學識,就能走進‌‌「大匠之門‌‌」。

記得30年前,我在某礦山技術科工作時,當時建一幢辦公樓或住宅樓,鉛筆、圓規、鴨嘴筆、計算尺,還有畫圖、描圖、晒圖,幾十張圖紙,出一套‌‌「藍圖‌‌」也要幾十天甚至數月。現在搞設計、畫圖也方便了,通過電腦建築設計軟體,小小滑鼠把一切變得輕而易舉,幾天便可完成摩天大樓的設計。

急功近利是當代官員的‌‌「通病‌‌」。

現在是崇尚速度的時代。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和施工的速度,甚至沒有留下思考和審視的時間。在當代中國,‌‌「文化‌‌」正在不斷萎縮。至少在城市建設中已經快要被徹底拋棄、無情埋沒了。

迷失的不僅僅是一群人。

時下地方領導們流行的說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令人不解的是,怎麼經濟倒成了‌‌「上層建築‌‌」,而文化則成了可為經濟墊腳的可有可無的檯子,成了招徠遊客吸引投資,打造所謂城市‌‌「名片‌‌」或者‌‌「明騙‌‌」的資源?

有誰認識到,文化是我們的血脈,是哺育我們的乳汁,是我們民族的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