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在美國(特別在西部的矽谷高科技區),同樣都是移民的印度人似乎「混」的比華人好。近年來,像納德拉這樣的印度裔面孔,越來越多出現在全球500強公司裡。有媒體曾評論,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CEO的神奇國家。為什麼印度裔比華裔在美國更成功呢?
在美國公司裡,第一代華人移民能做到初級經理的不多,做到高級經理甚至管理層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相比之下,同樣是第一代移民,印度人初級經理隨處可見,管理層、高級經理也比比皆是。即使是創業,IT業界印度人掌握的公司也遠遠多過華人。
印度裔高管比華裔多
印度裔納德拉執掌微軟並不是鳳毛麟角,美國各行各業都有許多印度裔的CEO,比如:百事可樂 CEO盧英德、德意志銀行CEO賈恩、萬事達卡CEO邦加、消費品巨擘利潔時CEO卡普爾、Adobe公司CEO納拉延、標準普爾公司前總裁夏爾瑪、聯合利華前CEO邦加等等,無怪乎有人驚嘆,印度人頻頻「攻陷」跨國巨頭。
這些印裔高管來自印度各地,所學專業也不盡相同。他們相似之處是他們的年齡介於45∼55歲之間,且在印度完成學業後都遠赴英美深造,取得所在地國籍。大多數人都是從公司基層幹起,一步步得到提升,才達到如今的成就。
在美國的印度人,論技術並不比中國人強,但在中高層管理領域,卻把中國人遠遠拋在後面。在加州矽谷,數萬家科技公司中的印度裔中高管比比皆是,而華裔高管非常罕見,中管也寥寥無幾。
據伯克萊加大的研究數據,加州矽谷高科技公司印度裔的CEO佔7%。2011年《時代週刊》刊登的文章《印度的主要出口:CEOs》(India's Leading Export: CEOs)中稱,在美國500強公司裡,CEO們除了美國人,最多的就是印度裔。這方面,華人是遠遠落後的。
在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52.4%的矽谷科技公司中有一位來自國外的高管,印度裔佔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33.2%。在美國矽谷的總人口中,印度裔僅佔6%,但是創辦的公司佔到了矽谷所有公司的15%。
經濟實力印度裔超過華裔
華裔高管雖然不如印度裔多,但普遍認為華裔是比較富有的。而2014年公布的美國人口調查中顯示,美國的印度裔是所有種族中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中位數達到了91,195美元,遠超白人的50,740美元,也超過了華裔的84,300美元。
另據2013年8月美國聯邦勞工部公布的《全美亞太裔在蕭條復甦後的經濟地位》中的數據,亞太裔的薪資、教育水平和就業率都比白人及其他少數族裔表現佳,其中又以印度裔移民表現最為突出。25歲以上印度裔就業人口中76.1%有大學學位,華裔是56.8%;16歲以上勞動人口的平均週薪印度裔也最高為 1,291美元,華裔是1,093美元,白人、非裔、西語裔分別是865、692、641美元。
印度裔成功的原因
1. 語言、文化、制度優勢
印度曾為英國殖民地,英語是他們的官方語言。這使他們進入美國沒有語言障礙。想要在多元文化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語言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印度是民主國家,在民主制度下受教育成長,來到西方國家可以很快地融入西方的體制、文化、生活和工作環境。另外,在印度官僚與權威並不能強制「統一」公民的思維,因此一萬個印度人就有一萬種不同的思想。
還有就是他們民族的相容性。在美國的民主環境下,管理人員不會靠「老爸」,而是要具備高情商,既要有判別他人學識的能力、體會他人的苦衷的同情感、有時還要有「得理讓人」的胸襟。
2. 印度人善於造就人脈資源
印度裔精英階層,很注意幫助本族裔,常常是一個公司有一個印度經理,在招聘、工作安排、培訓上都會刻意提攜本族裔的人,很快就會有一批印度手下。被提攜的人也如法炮製,形成各種團隊。這增強了印度裔高管的職業競爭力,同時通過推薦使更多印度人獲得高職位。這種良性循環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印度CEO。
反觀華人,在高科技行業或金融等行業,華人精英可謂不少,但幾乎都是處於單槍匹馬的狀態,很少有提攜本族裔人士的現象。中國人戒心重,嫉妒心重,見同族人就互相爭鬥,這些扭曲的性格源於國內嚴酷的爭鬥環境,造就了內耗的弊病。
俗語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成為企業高管並不能只靠一技之長,更需要與人溝通、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軟實力。兩相比較,華裔與印度裔的優劣就可見一斑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