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3月04日訊】(接前文)
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典型的血汗工廠逐漸被淘汰。當港台企業主在大陸高歌猛進為了賺取巨額利潤任意踐踏血汗奴工的時候,忽略了中共體制為什麼請他們到大陸投資。在他們擴大生產的過程中,大陸體制已經開始收割,通過各種收費從他們身上抽血。更重要的是,本土生產工廠開始進行仿效替代大量中小港臺工廠。
2005年開始,民工荒開始在沿海地區上演且越演越烈。每一年的民工荒實際上都在淘汰生產和生活環境最差,工資最低的一部分血汗工廠。2006-2007年出口火爆,血汗工廠的倒閉並不明顯。2008年,一大批血汗工廠因為失去出口訂單而倒閉,人們才真正感受到危機。2009年開始,工人工資每年明顯上一個大台階,這讓又一批工廠關門。隨著人工成本持續走高以及其它成本的持續上漲,大量血汗工廠從盈利變成微利,進一步變成虧損倒閉。
2005年之後,越來越多的大陸本土血汗工廠老闆聽說一個詞,叫做微笑曲線。在一個產業鏈中,高利潤部分在研發和市場兩邊,中間的生產屬於低利潤。當整個曲線按照利潤的方式畫出來,就像微笑的嘴,因此被稱為微笑曲線。隨著民工荒的加劇,不論政府工廠還是知識界都在強調進行升級轉型,佔據微笑曲線中的高利潤區域。
不少血汗工廠面臨生存困境,開始謀求升級轉型。加工工廠的升級轉型也很簡單,就是向高利潤區域發展。不同行業的工廠根據行業狀況和自身情況,向不同的方向發展,有一些企業也因此獲得生存空間。
根據研發、生產和市場三個環節,血汗工廠的發展方向大致有三個:一是進行生產升級,大多數力量積累較少的,通過購買更好的設備向更高級的加工水平升級;二是進行宣傳和品牌推廣,比如紡織服裝鞋帽等消費品領域,一些實力積累較強的工廠看到品牌的價值,通過市場推廣而建立品牌;三是加大研發投入,實施山寨化發展。
其實無論選擇選擇任何一個方向都意味著加大投入,為了苟延殘喘工廠只好不得已而為之。不過絕大多數血汗工廠升級轉型基本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進行生產升級,組裝加工廠的能力早已定型,絕大多數工廠主的能力也基本定型,工廠的組織和管理屬於相對固定化的工作,可以隨著時間的積累而慢慢成長。而研發最需要天賦,沒天賦的人學幾年幾十年都學不來。同理市場宣傳推廣也需要特殊的能力,才能夠在競爭慘烈的廣告和渠道中脫穎而出。
從這些角度來看,絕大多數血汗工廠既缺乏研發能力也缺乏市場能力,如果工廠貿然做這些結果將是血本無歸。所以在研發、生產和市場的產業鏈中,對於研發和市場是微笑曲線,對於生產則是大坑。通俗地講,這些血汗工廠都是國際民工,也就是處在最低的智力環節,民工想在幾年的時間裏成為發明家、工程師或者專業營銷人員,等於痴人說夢。
對於大多數加工廠來說,工資和其它成本就像水,隨著成本越來越高也就是大坑裡的水越來越多,淹沒大坑裡越來越多的部分,將坑裡的工廠一波波地淹沒。想從生產的大坑中爬出來,首先需要研發和市場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絕大多數血汗工廠沒有這樣的知識和技術,只能聚焦在自己熟悉的生產加工領域,也就是聚焦於生產升級。
生產升級的基礎是設備升級。隨著人工成本和其它成本的持續提高,生產條件落後的工廠很容易被淘汰。能夠生存下來的工廠基本的是設備較好、生產附加值較高、員工待遇較好的工廠。在工廠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只能購置更好的設備,生產加工更好的產品,以獲得更高的加工利潤。
因此不少工廠開始購買更好的生產設備進行升級,試圖達到兩個目的:1、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加工價格:通過採納更好的生產設備,生產效率更高、生產更穩定、產品質量更好,以此獲得更高的加工收益;2、減少人工投入降低人工成本:更好的設備往往意味著更現代化的整合系統,可以大大節約人工投入。工廠本身在微笑曲線的底部,也就是大坑的低地,逐漸被日益增加的各種成本慢慢淹沒。工廠只能投資更好的設備把自己墊高,讓自己不被通脹之水淹沒。當各種成本增加的時候,大多數行業都在進行相關的生產升級,尤其是紡織服裝、鞋帽玩具、電子電器等。
從結果上,生產升級顯著提高加工廠的銷售和利潤。在購買新設備後,工廠直接看到結果產品更好了,次品降低良品產出更高。隨後進行生產升級的工廠開足馬力與其它工廠爭奪市場。以服裝為例,生產升級從兩方面爭奪市場:
1、爭奪國內低端市場:1990年代,中國市場上大量充斥著廉價劣質服裝,幾元到十幾元就可以買一件T恤。絕大多數最低級的血汗工廠都在這些廉價劣質的服裝,供應中國的主要市場,包括城市底層和農民階層。隨著人工成本提高,這些血汗工廠無法維持下去紛紛倒閉,同時社會也開始消費升級,普遍消費十幾元到幾十元的T恤。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生產升級的工廠,機器設備更好同時生產效率更高,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生產消費升級後的產品。機器設備生產的成本沒有增加很多,同時加工收入得到明顯增加,再加上效率提升,所以生產廠家看到顯著的利潤提升。
2、爭奪國外低端市場:隨著大陸掏空香港、臺灣等地的服裝加工,通過生產升級又大規模掏空歐美市場的服裝加工業務。在21世紀初,歐美各國仍然保留著相當的服裝加工廠,既滿足部分市場供應也雇佣大量的勞動力。在中國血汗工廠加工期,中國服裝生產主要以人工為主,設備能力弱做工粗糙,並沒有顯著影響這些服裝加工廠的業務。進入21世紀加入WTO後,逐漸開始大規模的生產升級,升級後的設備比歐美服裝工廠的設備更先進效果更好。在中國工廠的競爭壓力下,除了ZARA這樣設計、生產和營銷高度一體化的服裝產業鏈以及零星的、滿足速度的加工廠(很多還需要依靠黑工的低廉工資)之外,絕大多數歐美規模化服裝工廠倒閉,工人大批失業,他們的生產均轉到中國。
生產升級是中國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體制的血汗工廠模式系統與具體的血汗工廠具有明顯的差別。血汗工廠模式是1990年代之後中國經濟的基礎,推動中國出口擴張,決定中國經濟的方向。但是具體的血汗工廠本身的出口能力有限,只能佔據極為有限的國際市場最低端份額。
1990年代到2000年代早期,珠三角沿海地區的大中型加工廠動輒數萬人的規模,基本都靠人力完成工作。儘管看上去盛況空前,但是創造的利潤並不多,在每個工人身上只能獲得微薄的銷售額和利潤。如果港台商人不積極參與血汗工廠模式,這些血汗工廠創造的收入遠遠不能滿足中共體制的生存。基於大量港台商人唯利是圖的特點,開始將港臺的各種設備大規模轉移到大陸地區,逐步實現人工和機器設備相結合。從此中國的出口能力大增,將發達國家高成本低收入的產業環節整合到中國,例如服裝行業大量承接歐美的低檔產品訂單。
生產升級後,組裝加工技術顯著提高。中國開始大規模搶佔簡單產品的中檔市場,中國的產品像潮水一樣湧向世界。例如,中高檔鎖釦眼機是生產中檔服裝必備的機器,沒有這樣的機器往往無法承接歐美市場的中檔產品訂單,升級後服裝加工廠配備全套的中高檔機器滿足歐美客戶的需求。升級的過程中,基本依賴血汗奴工、技術設備落後的工廠陸續被淘汰,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實施機器設備升級的工廠則逐漸成為生產的主流。更重要的是在進行設備升級之後生產規模擴大產品毛利增加,一般工人的數量反而減少,工廠具有更強的人工成本容忍空間。當人工成本持續增加、各種物價持續上漲的時候,設備簡陋落後的血汗工廠早已關門,設備升級的工廠則仍然能夠生存發展。
不過生產升級是更大的陷阱。從個體的角度,工廠為了在競爭中生存必須購買相對昂貴的設備進行升級,對於工廠主來說這個選擇似乎是理所應當,已經熟悉了這個行業,如果退出做什麼呢?所以只要有一定實力大都選擇購買更好的設備實現升級。不過工廠主往往忽略的是生產升級意味著大量的沉沒成本,在工廠主投資購買設備後,不僅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資,運營和維修費用也成為企業的負擔。而且當設備越多的時候,工廠的問題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多以至於更難收手。
生產升級的陷阱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外部市場環境惡化,包括市場競爭和需求變化,導致設備投資難以收回,二是機器設備本身的更新迫使生產廠家持續追加投資,否則隨時被競爭淘汰。
首先,外部市場環境惡化,對進行升級的工廠形成難以化解的壓力。這個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1、價格戰:在生產升級的過程中,如果只有某個工廠升級購買新設備而其他同行不跟進,這個升級的個體工廠自然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但是市場處於開放狀態,一個競爭者升級設備之後,立即會引發同行進行設備升級,當眾多企業都在升級設備並且試圖搶奪更大市場,就會在生產升級的基礎上再次實施價格戰,導致產出收益持續降低,最後設備升級變成雞肋投資。更重要的是在每個市場的設備升級過程中總有新的攪局者,這些攪局者購買同類的威廉亚洲官网 最好的設備,在市場上進行最低價格的競爭,以爭奪產品訂單甚至試圖打垮所有同行。一般來說,老的競爭者都在自覺進行有限度競爭不惡性壓價,相對保障自己和同業競爭者的利潤,但是新進入的攪局者為了爭奪市場往往不遵守有限度競爭往往引發惡性競爭,導致各個廠家都喪失利潤而陷入價格戰的泥潭而無法自拔。在中國的任何市場中,反覆發生這樣的事情,以至於工廠連折舊都掙不回來。
2、劣幣驅逐良幣:在任何市場中總有廠家能夠生產出更便宜的產品。有的廠家產品價格出來,業內同行發現,如果不是賠本清倉大甩賣,這連成本都不夠怎麼能賺錢?真相其實很簡單,廠家採取更差的原材料,通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手段降低生產成本,進而以更低的價格銷售搶奪市場。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用更好的機器設備也只能生產更加低劣的產品。1980-90年代,中國大量作坊企業、血汗工廠搶奪市場的時候,就是用低價劣質擠垮了優質國企。這些血汗工廠即使進行生產升級,仍然沿用過去劣幣驅逐良幣的思路,持續進行惡性競爭。而且這種情況迅速蔓延到國際市場,中國產品依然按照這種方式搶佔市場份額,最終招致歐美市場的反感甚至仇恨。當中國產的有毒蔬菜進入日本市場、三聚氰胺狗糧進入美國、中國產建築裝飾板含大量致癌物、中國劣質零件供應給阿斯頓馬丁汽車等事件發生後,歐美市場對中國產品逐漸產生強烈的厭惡情緒。這樣的結果是,中國產品因為低劣的質量形象無法明顯提高售價,工廠難以攤銷設備折舊。
3、訂單減少或不穩定:設備升級後工廠希望能夠設備能夠滿負荷運轉,一旦訂單減少機器設備就得閑置。這時候單純使用人力的工廠和設備較多的工廠就表現出明顯的區別,人力為主的工廠主要為浮動成本,可以進行裁員快速降低成本,而機器設備為主的工廠,不論訂單多少,機器設備的折舊、運營維護和維修的費用基本相同,主要成本在於固定成本。當訂單減少主要固定成本無法變動,工廠易於陷入虧損。一般來說,機器設備越昂貴設備運轉需要的延續性越強,需求不穩定或者訂單減少造成的損失也越大。面對這樣的窘境,管理良好的企業正常是不會隨意增添新設備的。中國血汗工廠出身的工廠主們缺乏基本的生產概念,往往只關注眼前為瞭解決當下的問題進行設備投資。隨著經濟越來越差訂單明顯減少,工廠設備的閑置時間越來越多,價值較高的設備,每一小時的閑置甚至都意味著收益的損失。而且設備越高檔越精密,維護費用和維修費用也越高昂,這都是不得不承擔的支出。
其次,由於技術快速發展,設備升級越來越快成為工廠不能承受之重。一般來說,任何設備都有設計壽命,工廠在計算折舊的時候需要將設計壽命計算進去。例如有的中小型設備保修期是10年,這10年等於是設計壽命,比如德國企業,銷售的時候已經計算好年限,10年內設備基本不用維修,等過了10年保修期設備就會出現各種問題,維修費用極為昂貴還不如買新的。所以工廠主在進行折舊的時候有兩種方向,一種是縮短折舊週期,例如2-3年就折舊完畢;第二種延長折舊週期,例如按照10年的保修期進行折舊。如果縮短折舊週期,機器設備較多的工廠2-3年往往難以收回成本,考慮到外部市場因素,競爭激烈3-5年可能都難以收回設備投資,所以工廠需要延長折舊時間,從會計的角度收回投資成本。但是在實際的市場中,這種折舊方法已經難以應對技術的快速發展。有的設備推出後,可能在3年左右就已經變得過時被新推出的機器設備所淘汰。例如,中國紡織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減少人工操作積極進口高端紡機,希望通過高端紡機獲得高利潤,但是3-4年後,全新工藝的設備開始推廣直接替代淘汰現有的設備,而此時中國企業的設備折舊還沒有完成。如果企業不購買新設備就只能眼睜睜被淘汰,如果買,短時間還能獲利,但是3-4年後重複前面的厄運。中國紡織企業為了自身生存,只能被綁在紡織機械工業的戰車上,隨著紡織設備工業的創新車輪滾動向前,一批批的紡織企業被碾壓在車輪之下。這種企業因為生產設備快速推陳出新而被迫購買新設備導致被間接壓垮的情況,廣泛發生在各個行業。(待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