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字塔是「遠古發電站」?(組圖)


大金字塔(網路圖片)


大金字塔內部構造(網路圖片)

古埃及人使用超聲波工具?

19世紀後半葉,英國的埃及學學者弗林德斯·佩特里爵士在對考古挖掘出的大金字塔外層包石(表面裝飾石)進行測量後指出,古埃及人的石材加工技術已經十分發達。當代的美國精密工程專家克里斯多夫·鄧恩說,現代石材加工業的公差(標準值與實際數值之間被允許的誤差)是0.6毫米,而大金字塔石材的公差則小於0.3毫米。但是,僅僅依靠紫銅或青銅工具是不可能加工出如此精密的直線或平面。鄧恩因此推測,大金字塔的建造者一定擁有與現代水準幾乎相當的機械和動力。

大金字塔內至今留存21個近乎完整的石棺,每具石棺都是由一整塊花崗岩或玄武岩製成,重量在百噸以上。鄧恩說,如果這些石棺的用途僅僅是安放遺體,那完全沒有必要將整塊石料鑿空製成石棺,用六塊石板組裝石棺豈不更方便?

這些石棺的外表面被加工得幾乎完全平直,內平面之間相接的邊角部分呈圓弧狀。鄧恩認為,除非使用高性能的鑽頭,否則古埃及人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精度的。另外,加工如花崗岩、石英岩、閃長岩這樣的高硬度石材,古埃及人使用的鑽頭(如果有的話)應該達到每旋轉一圈能進刀約0.25毫米,而現代每分鐘900鑽的鋼製鑽頭,對花崗岩的進刀速度是每圈0.005毫米。如此看來,古埃及人使用的鑽頭的性能至少比現代強500倍。

那麼,古埃及人到底使用了什麼樣的高性能鑽頭呢?因石材表面沒留下受過高熱的痕跡,鄧恩便提出了「超聲波工具」假說。現代超聲波切割工具的刀尖速度達到每秒1.9萬∼2.5萬轉。鄧恩認為,大金字塔石材上留下的溝痕正是使用超聲波工具的最好證據。

那麼,石棺的用途究竟是什麼?古埃及人使用的高性能鑽頭的動力何來?還有,在建造過程中或建成之後,大金字塔內部一片漆黑,古埃及人使用什麼照明?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鄧恩提出了大金字塔是「遠古發電站」的構想。

大金字塔是「遠古發電站」?

鄧恩是在對大金字塔內部複雜的幾何學構造進行調查後提出這一構想的。他說,整座大金字塔就是一個巨大的發電機裝置。古埃及人傾全力建造大金字塔,其真正目的就是建造一座電力供給巨大的「中央發電站」。

那麼,古埃及人從哪獲得產生巨大電力的能量呢?鄧恩說,有人把旋轉的地球比喻為一部利用在地心流動的電流產生磁場的巨型發電機,據此我們可以把地球看作一個可以發出一切頻率的聲波發生源,它每24小時旋轉一圈的自轉運動產生了各種頻率的聲波,其中超低頻的次聲波和超高頻的超聲波都是人耳聽不到的。鄧恩推測,大金字塔的形狀使它成為能夠有效放大來自地球內部振動波的諧振裝置。大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結構尺寸與地球密切相關,它被建成與地球的尺寸成「調和整數」比例的結構,目的是將地球發出的聲波變為電能。

佩特里曾發現大金字塔各側面中間略微凹進去,如果將這個因素考慮進去,就能確認大金字塔基座底邊的長度按神聖時單位(1神聖時單位≈25英吋)測量三遍,分別表示地球的回歸年、恆星年、近點年的天文常數。鄧恩說,按諧振與諧波(整數倍波)的能量吸收原理,大金字塔或許對應著地球發出的基本振動頻率,形成吸收地球能量的一種耦合振子。

1996年,美國宇航局的音響技師托姆·達利在大金字塔內進行音響實驗,在國王墓室內外檢測到四種人耳聽不到的升F調音,而升F調音在古埃及被視為「大地母親般的聲音」。鄧恩還推測,除了平時吸收每年在地球各處發生的100萬次地震波的破壞能量用於發電以外,大金字塔還衰減蓄積在地下的壓力,對防止地震災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王墓室是「空腔諧振器」?

怎樣把振動能量變為電能呢?鄧恩的答案是:利用「壓電效應」。所謂壓電效應,是指地震等振動迫使地下岩石成分(特別是石英)放電。石英晶體通過壓電效應能將聲波等機械振動變成電氣,反過來也能將電氣變為機械振動,麥克風等現代電子儀器就是應用這個原理製成的。大金字塔裡的國王墓室、石棺和分散重力室是由花崗岩建造的,而花崗岩成分中55%以上是石英晶體,鄧恩因此斷言,大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將地球發生的各種振動頻率同步、諧振、吸收其能量變換為電氣的「地質力學發電站」。

運用如此大膽的想法,或許就能解釋大金塔內令人費解的結構細節。例如國王墓室的上面是沒有入口的五層小屋,被稱為「分散重力室」。按照正統的埃及學界的解釋,它具有分散國王墓室上方驚人重量的作用。但是,從建築工程的觀點來看,僅有最上面的石灰岩人字形屋頂就足夠了,下面的花崗岩五層小屋是不必要的。

根據五層小屋的天花板兼地板所用43塊花崗岩橫樑石的特殊形狀,鄧恩推斷,五層小屋的真正功能是像擴音機的諧振板那樣形成「自激振動室」。每一層橫樑石的底面,以及上面的兩端,都被加工成平面,而橫樑石的上面的中間部分,則被加工成凹凸不平的,這就是為了對輸入的聲波和橫樑石進行固定振動頻率調音。而達利所進行的音響檢測表明,國王墓室的花崗岩的四個側面與周圍的石灰岩砌石之間留有空隙,並且地板下面的支撐石表面被加工成波狀起伏狀,不與地面的花崗岩石塊緊貼,這意味著減少能量損耗,能夠有效振動,使整個國王墓室構成理想的「空腔諧振器」。

大走廊是「赫姆霍茲諧振器」?

連接國王墓室的大走廊的結構非常獨特,鄧恩認為過去在那裡曾設置過類似現代的「赫姆霍茲諧振器」一樣的重要裝置。赫姆霍茲諧振器是指將振動源轉移來的能量放大到極限的裝置,通常被做成中空金屬球體上開圓孔的形狀,球體大小不同,諧振頻率也不一樣。

大走廊的頂部呈棘齒狀,左右兩側牆為下寬上窄的托架結構,在緊挨兩側斜牆的地面等間距地開了27對槽,在每個槽中豎起的托架上,按大小順序自下而上地放置若干個赫姆霍茲諧振器,儼然構成一個諧振器群。藉助這個巧妙裝置,地球特定的振動通過這個巨大的結構體變換為聲波進入國王墓室。

然而,如果通過諧振吸收的能量超過一定的限度,物體就會因不能承受過強的振動而損壞。為了防止諧振引起的運動能量累積到產生破壞的水準,古埃及人對大金字塔內部的諧振現象設置了安全閥,也就是用三層石栓(石門)堵住上升通道分岔到下降通道的入口。正統埃及學界認為這是防止盜墓的裝置,但缺乏說服力。事實上,這些石栓都是用特別顯眼的紅色花崗岩製成的,歷史上一些盜墓賊就是因為注意到這個石材方面的差別,才順利找到了通往國王墓室和王后墓室的通道。

豎井是「波導管」?

通過壓電效應,機械能被轉換為電能,但電能並不能立即作為動力使用,還必須將電能通過某種載體傳輸出去。鄧恩假設這種載體就是充滿大金字塔各室內部的氫氣。他同時假設,大金字塔建造者運用了「氫原子脈澤」機制,以微波的形式取出電能。

「脈澤」的全稱是「受激輻射式微波放大」,與鐳射的原理相同。在宇宙空間,各種原子或分子釋放具有自然脈澤作用的電磁波,特別是最初宇宙大爆炸產生的氫在整個宇宙釋放微波,現在稱為「微波背景輻射」,至今還不間斷地輻射到地球。

在鄧恩的「遠古發電站」假說中,宇宙微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氫原子諧振吸收電能,電子將從穩定的基態躍遷到不穩定的高能態,而這時如果輸入相同頻率的信號波,電子就會在輸出受激微波的同時回到基態。輸入的信號波載著電子釋放的能量繼續勇往直前,這個信號波就是宇宙微波,能將能量引入「波導管」——國王墓室的北豎井。正統埃及學界將這個豎井看作「通風管道」,但從大金字塔的結構來看,建豎井作為「通風管道」令人費解,因為建造水準通道遠比建造傾斜或豎直通道輕鬆合理得多。

鄧恩稱,國王墓室的南豎井入口被加工成與微波用的喇叭天線一樣的扇面形狀。1837年,有人在國王墓室的南豎井內部發現了貼在石材表面的鍍金鐵片。事實上,微波很容易穿透岩石,如果南、北兩個豎井內面都貼上鍍金鐵片,就成為能反射微波的出色的波導管。

再者,石棺的位置原來並不在墓室裡面,而是在南、北豎井中間。有人作過精密測量,石棺的北側與南側的表面呈現略微的凹面。這兩個凹面可能對微波起到透鏡作用,使通過的微波進一步放大。另外,在石棺空腔內也有可能曾放入幫助放大微波的部件。

王后墓室是「氫氣製造車間」?

如此大規模的「氫原子脈澤機制」需要大量氫氣,可氫氣從哪兒來呢?王后墓室的南、北牆上都有豎井,並在離牆面11厘米的地方被堵住,僅有細微的縫隙穿過,在金字塔外壁上也未發現出口。正統埃及學界對此的解釋是「通風管道」,但鄧恩認為他的推理更為合理:如果要混合產生氫氣的某兩種化學溶液,豎井就應該是從兩側細縫定量地供給溶液的「注液管」。

王后墓室具有大金字塔內其他部分所沒有的奇怪特徵。進入王后墓室的人一會兒就會捏著鼻子逃出,稱空氣中充斥著像臭雞蛋般強烈的異臭。另外,王后墓室豎井內部的石材滲出白色灰漿,經檢測是石膏(硫酸鈣),墓室牆面上覆蓋著很厚的鹽層。1998年,地質礦物學家對鹽層進行分析得出,鹽分是碳酸鈣(石灰岩的成分)、氯化鈉(岩鹽)和硫酸鈣(石膏)的混合物,它們都是熱氫氣與房間內的石灰岩反應生成的無相化合物。

在一名化學工程師協助下,鄧恩在27±6℃的環境中尋找能產生氫氣的化學溶液組合,結果發現,氯化鋅水溶液與稀鹽酸組合,導致硫酸鈣和氯化鈉等化合物從石灰岩中滲出的可能性最大。兩人還推測,王后墓室西牆的特殊結構——「五格托架式壁龕」可能是冷卻塔或濃縮塔,而地下室則起到了承接廢液的作用。

遺憾的是,大金字塔沒留下任何能直接證明它是「遠古發電站」的確鑿證據。鄧恩推測:在發電過程中可能發生了嚴重故障(他在大走廊內壁發現被高熱暴烤過的痕跡),儘管大金字塔的基體安然無恙,但諧振裝置等重要部件被損壞,作為發電站的大金字塔因此被永久關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