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賢相錄:管仲相齊成霸業(圖)
管仲,網路圖片。
相者,原為輔助之義,後引申為輔助國君,管理國家政事者稱為相。在春秋時候,「相」一詞已出現,但非為官職,只是代表居於輔助國家的地位。據《史記•秦本紀》載,至戰國時,秦「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相」始為正職。
《荀子•王霸》曰:「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
丞相是中國古代輔佐君主、總攬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為百官之首,統領外朝官員。天下百官奏事,須經丞相,而重要政策亦須由丞相領銜奏請;對於郡國百官則有考課論賞及任免之權,並需收閱各地「上計」。換言之,丞相是朝廷上行政權力最大,助天子理政之最高負責人。《漢書•百官公卿表》嘗簡言其職掌為「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然則,何謂賢相?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曰,在相位之治世名臣者;或據《荀子•富國》云:「若天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凶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餧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或舉明代焦竑《玉堂叢語•文學》語:「承上問而不蔽下臣之美,賢相之盛節也。」另又有《曾國藩家訓》曰:「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丕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中國數千年來,朝代更迭,賢相輩出,且看下文一一道來。
管仲,名夷吾,謚曰「敬仲」,故又稱管敬仲,生於潁上(潁水之濱),為周穆王的後代。管仲是春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他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仲少時喪父,與家中老母相依為命,生活貧苦。他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後來分別做了齊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父。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國動亂,齊襄王的叔伯兄弟公孫無知弒君自立。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幫助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公子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製衣帶鉤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裝死倒下。隨後,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協助下火速趕回齊國,搶先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為絕後患,遣書給魯莊公,要求魯國殺死避難於魯的齊公子糾,並交出公子糾的近臣管仲和召忽。魯莊公在齊國壓力下處死公子糾,並將管仲遣送回齊。齊桓公欲殺死這個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但被鮑叔牙極力勸阻,鮑叔牙稱管仲乃天下奇才。鮑叔牙認為管仲有五點比自己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於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 鮑叔牙希望齊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拜管仲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管仲相齊後,一心輔佐齊桓公的霸業。他為使齊國盡快富強起來,達到民足、國富、兵強,對齊國很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經濟方面,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他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制,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稅收政策,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使賦稅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設鹽官煮鹽,設鐵官制農具,發展漁業,由國家鑄造錢幣調節物價,推動商品流通;鼓勵商民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發展。
在行政方面,他整頓和劃分行政區和機構。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其中工商鄉6個,鄉民專營本業,不服兵役;農鄉15個,鄉民平時種田,戰時當兵。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縣,均設官員管理。10縣為1屬,全國共有5屬,設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情況,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在軍事方面,管仲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寓兵於農,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起來。在農鄉,5家為1軌,10軌為1里,4里為1連,10連為1鄉,5鄉為1軍。每家出1人當兵,1軍為l萬人。全國有3軍,國君自率1軍,二位上卿各率1軍。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得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的地位。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謂「攘夷」,是指當時中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齊桓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即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派人送祭肉給桓公以示嘉獎。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諸侯國會盟,舉行受賜典禮,並依據管仲的建議,訂立了盟約。至此,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管仲為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因有殊勛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管仲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管仲主張法治,認為國家治理得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守法不分貴賤,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認為「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